- 3.37 MB
- 2023-11-12 发布
2017-2018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4月月考
地理试卷
一、 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下图为吉林西部湿地分区图,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率反映了湿地年内的稳定程度。据此完成4-5题。
4.想要准确及时地了解湿地面积的变化状况,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技术 ④数字地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5.影响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率的主要因素是
A. 冬季积雪量多 B.夏季风的强弱
C. 地势高低差异 D. 植被覆盖度高低
下图为“尼罗河流域局部地区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小题。
6.图示区域多沼泽的主要原因是
A. 全年多雨,降水总量大
B.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微弱
C. 地处高原内部,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D. 海拔高,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7.若在该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则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A. 生产技术先进 B. 机械化水平高
C.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D. 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善
读我国局部地区地形示意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四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为高原地形,地势起伏小
B.②地附近河流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C.③地垂直地带性显著,基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D.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小
9.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地区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下图所示M区域(阴影区),三十多年前曾经是一片荒原,在巴西政府的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如今已变成可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世界新粮仓,有“巴西谷物带”之称。读图完成10、11题。
10. 农业科研人员在改造M区域不利生产条件时,可能采取的有利措施是
A.改良土壤,施加石灰及有机肥
B.平整土地,修筑不同规模梯田
C.开挖运河,扩大河水灌溉面积
D.综合规划,作物播种收割统一
11.近年来,M区域的很多农田生产实施了作物种植与牧草畜牧(牛)交替进行,此举的有利作用不包括
A.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B.避免农田生态退化
C.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D.扩大机械化生产规模
“资源诅咒”
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即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经济发展,而非促进经济发展。读我国部分省区矿产资源丰富度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 下列省区中与“资源诅咒”命题相符的省份是
①四川 ②河北 ③福建 ④辽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3.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其摆脱“资源诅咒”的主要措施有
①加大煤炭资源开采力度 ②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③延长生产链,提高附加值 ④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图7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5.目前,为了实现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两地优势互补,珠江三角洲地区应积极从香港
A.引进资金技术 B.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C.调入能源资源 D.输入传统工业制成品
木里煤田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大面积露天采煤,当地绿色的高山草甸变成了大片黑色和灰白色深坑,生态环境修复困难。下图示意木里煤田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木里煤田露天开采导致当地
A. 冰川面积快速萎缩 B. 草甸生态系统趋于复杂
C. 河流年径流量增加 D. 地表涵养水源功能减弱
17.木里煤田生态系统环境修复困难,是由于当地
A. 气候恶劣 B. 资金不足 C. 交通不便 D. 氧气缺乏
就业人口密度即单位面积中某一行业就业人口的多少。下图示意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2000年和2009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读图完成18-19题。
18.与甲地相比,乙地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 地价较低 B. 历史悠久 C. 交通便捷 D. 原料充足
19.图中所示的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就业人口密度的变化,将主要导致
A.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B.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C. 第一产业产值降低 D. 环境人口容量增大
读某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从下图可知,该地
A. 城市化水平高 B. 工业发达
C.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D.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
21.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为
A.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B. 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
C. 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 D.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一、 综合题 共56分
23.下面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下图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 M 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1) 描述 M 城气候特征。(6分)
(2) 分析图示区域荒漠化形成的因素。(8分)
(3) 指出 M 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24.下图为珠江流域示意图,下表为A区域产业转移走向。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分)
(1)与A区域相比,B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和限制因素是什么?(8分)
(2)说明如何治理A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8分)
(3) A区域的一些产业部门逐渐向其他区域转移,分析其产业转移的原因。(8分)
25.【旅游地理】瑞金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武夷山脉西麓(见下图),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被评为该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又被誉为“红色圣地、绿色宝库”。
列举图示地区的两处世界遗产,并简要评价瑞金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10 分)
地理答案
一、 选择题(22×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D
D
D[]
B
C
C
A
B
A
D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B
C
D
A
D
A
A
A
C
A
A
综合题(56分)
23题(22分)
(1)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大陆性强;太阳辐射较强(6分)
(2)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植被稀少;人口增长,环境压力大(8分)
(3)连接东西的地理位置;位于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土壤肥沃(8分)
24.(24分)
(1)优势:自然资源(能源)丰富。(2分)
限制因素: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便;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资金、技术、人才缺乏 (6分)
(2)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城市绿化系统;加强城市规划,改善城市交通设施;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进行旧区改造,改善住房条件 (8分)
(3)从A区域(珠江三角洲)向周边地区转移的产业类型主要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涨、交通状况变差、环境污染严重,该地区开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其部分产业部门向周边地区转移。(周边地区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地价低、劳动力丰富等优势比较明显)(8分)
25.(10分)文化遗产:江西庐山、福建土楼;(4分)
有利条件:①历史文化价值高(2分);②旅游资源丰富,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
好(2分);③交通便利,接近客源消费市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