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1-06-19 发布

2018年惠安“达利教育奖”初一语文试卷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8年“达利教育卓越奖”初中学科竞赛 初一年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得 分 评卷人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喜 雨 亭 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二三子:你们。‎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亭以雨名,志喜也 志:记载 B.始治官舍 治:修建 C.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山之南、水之北 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狱:监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B.其喜之大小不齐 其一犬坐于前 C.予至扶风之明年 花之隐逸者也 D.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3.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B.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C.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D.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其占为有年( ) (2)以属客而告之( )  ‎ ‎(3)今天不遗斯民( ) (4)寒者不得以为襦( ) ‎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4分)‎ ‎ ‎ ‎(2)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2分)‎ ‎ ‎ ‎6.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都体现作者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④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⑥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25分)‎ 生如水稻 陈甲元 ‎①和一季水稻的收割一样,父亲走了再不回来。父亲躺在他亲手打造的木门上,木门上垫着稻草,柔软、温暖。这是老家的习俗,像喜欢睡暖和芳香的稻草床一样。这令我慰藉,也令我不止一次开始审视水稻,这样一种伴随我们终生的植物,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②农村的伢子,有几个没亲手侍弄过水稻呢?懵懵懂懂,清明下种,三起三落,浸种催芽。本县种子公司制种的威优46是父亲最信任的品种。用父亲的话说,稳产,饭好吃;老朋友稳当,靠得住。春夜魅人,经常要更换的25瓦的葫芦形白炽灯泡被一根花线连着,吊在青黑瓦屋厨房的横梁上,灯泡泛着黄光,照亮厨房门前泥浆色的大木桶。父亲晾晒两天的稻种拆了包,用强氯精消了毒,加温水泡着,长着厚茧的老手不时捞起轻浮的秕谷,手掌摊开着对看热闹的我们说,看,这就是秕谷,没用的家伙!‎ ‎③我一直怀疑父亲和水稻处久了,身上也秉承了稻子身上的一些东西。比如每年的稼穑,春种秋收,晴耕雨读,他都安排得像稻粒一样饱满;穗期,他扛一把锄头,为稻子的抽穗扬花保驾护航,我远望着墨绿的稻浪托举着他头顶的草帽,能想起课堂上老师吹来的唐宋的微风;冬天,天气寒冷,间或会有小雪,打湿院落的矮墙和柴火,通红的炭火旁,父亲使劲搓着稻草绳,身后的墙壁挂着他前些年亲手搓成的草鞋、草绳、草帽。只是稻草的手工成品经过岁月的淘洗,已有了沉郁欲言的褐色……父亲躺在稻草上多年后,我不经意间想起,对父亲,对父亲亲手摩挲了一辈子的植株,就怀有难以名状的心绪。‎ ‎④于是,我习惯了回去。想父亲,想从前的时候,我就一次次往回走。回老家看山岭,看老屋,看稻田,看稻子。‎ ‎⑤老家本身是稻区。不是山岭房屋环绕着青黄相间的稻田,就是或青绿或金黄的稻田环抱着山岭房屋。很多时候,田畴无言,却又千言万语、欲说还休,一种亘古千年、内蕴深沉的姿态,是天底下最朴实和最厚重的无华。站在旷野的田畴深处,我总能感觉自己的卑微和渺小。那么多的农人,祖先的祖先赤脚走在田埂上的远远近近的身影,没有隔膜般素朴和亲切。‎ ‎⑥而躬耕田垄一辈子的父亲,对稻田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他不但靠着田垄四季常新的稻子,养活了一家人,而且,仙风道骨的祖母说过,我家六姊妹,有两个的出生就和田垄、水稻紧密相连。‎ ‎⑦一个是二哥。正是苍翠欲滴的插秧季节,正是插秧竣工那天的黄昏时刻,家门口的田垄里刚刚插下青绿秧苗,母亲兴致勃勃挺着大肚子在青黑瓦屋的灶房间忙碌,突然间下身一热,连忙呼唤炉膛前烧火的小脚祖母。添丁之喜,大好兆头。脚上还沾着新泥的父亲,紧张局促地抱着哇哇叫的二哥,只知道咧着大嘴对着帮忙插秧的亲友们傻笑。‎ ‎⑧还有小妹。小妹来到这个世界时是中午时分,稻子收割的季节,田野到处金灿灿。人力打谷机在父亲脚下嗡嗡地响,也没请其他劳力,父亲和大哥两人轮流给稻谷脱粒。二姐一路小跑来到田埂对父亲说:“妈妈让我告诉你,她生了。”父亲手里捂着要脱粒的稻穗,大声说:“知道了,告诉你妈妈,我们打满这一担谷就回家吃中饭……”前面有了五个崽女,父亲对又一个新生命的来临已然淡定,四十不惑,小妹来临的时候,父亲的思想是不是已渐趋成熟?他看生命是不是也像看他手中的稻子一样,一茬一茬,心里有了新的内容?‎ ‎⑨应该是有了一茬一茬新内容的。父亲耕作了一辈子水稻,睡了一辈子稻草床。父亲在稻草的拥绕下离去以后,我也开始从事一项和水稻相关的职业,更近距离地走近和了解水稻,也更深刻地了解父亲。天生万物,相辅相成,水稻和人类,从一万余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发现和种植后,人类的文明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观察、改良、提炼,期望这喂养我们躯体和灵魂的作物在灌满海水的盐碱地也能赐予我们食粮。‎ ‎⑩催芽,播种,育秧,除草,施肥,收割;萌芽,分蘖,抽穗,扬花,结实。一次生育,一段旅程。临了,稻桩化成基肥,哺育又一季新的生命。这样的轮回,和父亲这样的农人个体的生命又有多少差别?每年水稻成熟季,那如黄缎子一样铺陈在华夏四野、铺天盖地的水稻厚毯,又何尝不是为生命打底的最好选择? ‎ ‎⑾又一年冬天,又一年稻子收割后的空旷来临。记得当年稻草垛,转眼又是白头翁。我身在城市的高楼以当年在田野依偎草垛的姿势躺倒,想:原来和父亲一样,像水稻一样活着,到最后,都活成了大地不悔的精魂。‎ ‎8.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分析。(4分)‎ ‎ ‎ ‎ ‎ ‎9.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6分)‎ ‎(1)父亲躺在稻草上多年后,我不经意间想起,对父亲,对父亲亲手摩挲了一辈子的植株,就怀有难以名状的心绪。(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 ‎ ‎ ‎ ‎(2)脚上还沾着新泥的父亲,紧张局促地抱着哇哇叫的二哥,只知道咧着大嘴对着帮忙插秧的亲友们傻笑。(从人物描写的方法)(3分)‎ ‎ ‎ ‎ ‎ ‎10.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这样的轮回,和父亲这样的农人个体的生命又有多少差别”的理解。(4分)‎ ‎ ‎ ‎ ‎ ‎ ‎ ‎11.请概述文中描写二哥和小妹出生时不同的情景。(2分)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呢?(3分)‎ ‎ ‎ ‎ ‎ ‎ ‎ ‎ ‎ ‎12.作者为什么用“生如水稻”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 ‎ ‎ ‎ ‎ ‎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把父亲和水稻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父亲依靠稻谷养活一大家子,传承生命;另一方面,父亲秉承稻粒身上的精神,活成了大地的精魂。‎ B.文章第二段运用环境描写。“25瓦的葫芦形白炽灯泡”、“青黑瓦屋”、“泥浆色的大木桶”等写出了农村家庭的简陋素朴,黄色的灯光则昭示着希望。‎ C.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写作者面对亘古千年、内蕴深沉的田畴,不由得感慨生命卑微轻小,伤感、抑郁之情油然而生。‎ D.文章最后一段卒章显志,照应标题,增加了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三、写作(5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食家蔡澜教人做五香花生时,这样强调过:“记得只拿一小碟上桌,等客人吃不够再要时,再拿出一小碟……两碟为限度,不管客人如何再三要求,都不能心软。”‎ 请根据你对上面文字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套作,不抄袭,不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