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8.50 KB
  • 2021-06-19 发布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于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道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达成,致力于地区合作的共赢。有赖于这种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凝聚共识,并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 ‎(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只反对种族中心主义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的霸权做法。‎ B.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因为世界文明主动接受且认可中国传统哲学的作用。‎ C.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希望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 D. 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维护人类共同价值的诉求,可以实现人类整体的安全和进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整个材料按照“总分”的基本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最后一段从现实角度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可行性。‎ B. 材料开头由“以往的全球观”引出一种全新的全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重点阐述这一全球观是时代的要求。‎ C. 材料中间部分紧承第一段内容,从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D. 材料中间三段的内容实质上解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是中国提出”和“怎么做”的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人类的全球性困境,弱肉强食的观念往往只能导致对抗、挑动战争,这不符合“天下一家”的世界观。‎ B.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接受认可,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也将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 C.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使中国数千年文明始终保持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还可为今天全球的很多问题提供启示。‎ D. 一旦强制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隐性地取消了彼此的平等地位,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反对的。‎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只反对”缩小范围,据第2段的意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是整体上反对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含有观念和行为两方面,本段第二句有“并”说明不只是“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B 项,因果不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国传统哲学”关系方面的原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第三段“面向世界文明提出”表明不是“世界文明主动接受且认可”;D项,“可以实现人类整体的安全和进步”犯了未然与已然关系的错误判断。据原文第一段“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和原文最后一句话“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表明伟大愿景已产生重大影响;而第四段指出“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因此“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表明成为确然仍然任重道远,因此说成“可以实现”显得武断。‎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总分”不正确,应是“总分总”,第1段提出问题,第2-4段分析问题,第5段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可行性,是前文从不同层面进行阐述分析之后的解决问题的归纳性结论,属于总结。‎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C论证方法归纳错误。‎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也将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推论武断。据材料第二段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的超越,并不是取代,而且“种族中心主义”是否消失跟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将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还不具备必然性,不能形成已然判断。‎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的月光 何申 塞北天高,秋阳明艳,田野里的庄稼散发出成熟的味道。那是 1994 年中秋节,我带着几名记者从承德市匆匆奔向塞罕坝机械林场。‎ 车子向前行驶着,忽然就有白沙打在挡风玻璃上,哗哗作响,看看又不像沙子,从吉普车窗外伸手抓一把,“沙粒”小米般硬硬的,但很快就觉出湿润——不是沙,是雪!‎ 谁能想到,塞罕坝农历八月就下雪了!看来,“胡天八月即飞雪”,用在这里也完全合适。坝上的天气变化快。将近傍晚,虽然雪粒仍留脚下不肯化去,如同为大地铺了一张白宣,但苍穹却早已深静高远,风息星现,只是那星星并不繁耀,好似知道今夜天上的主角,是那一轮圆月。‎ 吃过晚饭,记者小张说:社长,咱们与其在这冻着,不如去我舅舅家,他家肯定暖和。我惊讶:你舅舅在这里?‎ 小张说:我舅舅从林大一毕业就到这里了。‎ 我说:那敢情好,我也想看看他们是如何过中秋节的。‎ 家属区并不大,小张也是很久没来,在几户院外转了又转,终于走进一家,可还是差了,他舅舅家在隔壁。‎ 屋里果然暖和。三间,中间一间屋有大灶,灶膛暗红,热气从锅盖缝隙飘出。一张圆桌上,摆着三份碗筷,当中有个盘子,扣着大碗,那是怕菜凉了。西屋里跑出来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先是好奇地打量我们,然后欢喜地叫小张哥,问啥时来的,等等。‎ 小张舅妈身高马大,东北口音。她快人快语,说,你们来得正好,今天是八月十五,他舅一会儿就从分场回来,你们一起喝顿酒。‎ 我有些尴尬,但也不便走,于是坐在东屋聊起来。聊天中得知,小张舅妈是锦州人,毕业于东北林学院,和小张舅舅同年来到塞罕坝,俩人有三个孩子。老大两口子也在林场工作,二儿子念书后留在省会石家庄了。老闺女就是西屋的女孩,今年初三,想着高中去承德市里念,就怕考不上。至于这家的男主人,小张的舅舅,眼下是一个分场的场长,平时不回来,说好了今天回家一起过八月十五,可到这会儿也不见人影。‎ 不知不觉,月光已从窗户透进来,其间小张舅妈添了两次火,却依然不见小张舅舅回来。后来有人在院外喊:来电话了,分场今晚防火情况紧,不回来了,别傻老婆等汉子了。小张舅妈说,得了,又空欢喜一场,咱们一块吃吧。‎ 那哪成,于是我们告辞。小张舅妈看留不住我们,忽然悄悄拉了我一下,说:有件事想麻烦您,不知行不?‎ 我说:您说。‎ 她说:我老闺女念高中,您给帮帮忙……‎ 我没法拒绝:到时候,尽力、尽力吧……‎ 她说:别尽力,一定帮,一定帮!‎ 出来,走在坚硬的泥土路上,十五的圆月已高悬在深黛色的夜空中,给塞罕坝的大地抹上一层厚厚的金辉。‎ 小张和他的表妹从后面撵上来,手里拎着怀里抱着不少串成一串的干蘑。我说,你们这是干什么。小张说,是我舅妈送给你们的,没准备,现摘下来。我说,不能收。小张表妹把干蘑硬塞给我,说,这是我暑假里采的,一定收。说罢转身跑进月光中。‎ 我不由地生出点异样感觉,坝上人太直了,也不怕强人所难。忽然间,我意识到这里有一个问题,问小张:你表妹今年初三,最小也十五岁,生她的时候已经开始计划生育,况且你舅妈那时年龄也不小了。‎ 小张四下瞅瞅说:也不瞒你们,我这表妹不是我舅妈亲生的,她的父母原都是这场里的,出车祸没了。是我舅妈把她带大的,并发誓要把她培养成大学生。‎ 我惊讶,一股惭愧之情从头顶一直渗到脚底。继而是一种敬佩,博大辽阔的塞罕坝,养育了多么宽广的胸怀。这无边无际的林海,既是对上天的告白,又是对人间的表述。‎ 我在塞罕坝的月光下行走,脚下是中秋节粒粒白雪。‎ 那一夜,我无眠。‎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用诗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塞罕坝的天气,表达了作者的讶异之情,也让读者可以由此想见塞罕坝人工作和生活的不易。‎ B. 本文叙事简洁,叙述常暗含情感,比如写院外喊话,既交代了小张舅舅不回家过节的事由,也暗含对塞罕坝人粗犷朴实的欣赏。‎ C.‎ ‎ 无边无际的林海是“对上天的告白”“对人间的表述”,作者这样说既是对林场垦荒造林成就的赞誉,也表达了人定胜天的自信。‎ D. 本文记述塞罕坝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的中秋节生活,真实地展现他们的生活场景和状况,并没有刻意表现他们的辛劳和贡献。‎ ‎5. 作者对小张舅妈的印象经历哪些变化?本文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6. 本文标题“塞罕坝的月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C 5. 第一问:①刚见面时,觉得小张舅妈爽朗热情;②告别时,觉得小张舅妈强人所难,有私心;③知道小张表妹的身世后,觉得小张舅妈胸怀宽广,可敬可佩。‎ 第二问:①多侧面描绘小张舅妈,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②扬抑相间,使行文有波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6. ①特指塞罕坝机械林场中秋节的月光,寄托了作者对塞罕坝人的美好祝愿。‎ ‎②象征塞罕坝人人性的光辉,饱含作者对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塞罕坝人的礼赞。‎ ‎③是心灵的净化剂,作者为塞罕坝人的胸怀和精神所感动,心灵得到了洗礼。‎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文章的内容,B项考核文章的风格,D项考核情感,其中C项,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思想主题的分析鉴赏。“对上天的告白”“对人间的表述”出 现在文章倒数第3段,在此之前所写到的内容是“我”获悉小张表妺的身世,在此之后所写到的内容是“我”走在月光下,当夜无眠。联系前后文,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林海”应当带有象征意义,指小张舅妈及塞罕坝人,因此“对上天的告白”“对人间的表 述”应指对他们的胸怀和无私的讴歌。选项说“对上天的告白”表达“人定胜天的自信” 属于断章取义,过度解读文本。‎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文学形象和体裁特征、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印象”指接触过的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就本文而言,指的是小张舅妈在 “我”头脑中留下的形象特征。文章最后五段写到“我”的感受——“我不由地生出点异 样感觉”和“我惊讶,一股惭愧之情从头顶一直渗到脚底。继而是一种敬佩”,这些感受 都是由小张舅妈的某些行为和事迹而引发,可见“我”对小张舅妈的“印象”已经历了一 次变化,再结合前文描写小张舅妈的内容,可以推知,“我”对小张舅妈的“印象”共有 两次变化。回答本题时,要注意从“我”的感受角度概括人物形象特征,体现前后“印象”的差异性。‎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章中的“月光”,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景物,更是一种象征,承载着作者对塞罕坝 人的评价和情感。 ‎ 首先,“塞罕坝的月光”在文中特指塞罕坝林场中秋节的月光,联系文中写到的分场 职工不能回家过节的内容,可以推知“月光”中蕴含的,应有作者对于不能回家过节的林 场职工的祝福。 其次,文中关于“月光”的描写,往往与塞罕坝人的生活场景相关,有烘托人物、暗 示情感的作用,可见“塞罕坝的月光”还应有其更深层的象征意义。结合文章重点叙写的 小张舅妈一家的生活,可以推知,“塞罕坝的月光”还应代表着塞罕坝人的生活态度、为 人胸怀、精神品质等,其背后隐含的是作者对塞罕坝人的赞美。 第三,“月光”在文章结尾出现时,是与作者的感悟关联在一起的,可见“塞罕坝的 月光”还应有寄寓作者情感的功能,结合文中“惊讶”“惭愧”“无眠”等词语,可以推 知,“月光”作为“圣洁”的代名词,还应指作者经历了误会,收获了感动之后,心灵得 到净化、胸怀更加坦荡的新境界。‎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弟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中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乃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备边为言,又不听,递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钦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主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 ‎。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 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中疲以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 ‎(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乃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B.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乃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C.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乃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D.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乃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B. 改元,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 C. 告老,文中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其他缘故而辞职的一种借口。‎ D. 庚寅,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中不攀附、迎合权贵。黄中面对龙大渊不卑不亢,而没有得到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 B. 黄中受到赏识,获得优待。他在考试中提到孝悌而打动了皇帝的心而被提拔;他七十多岁还被皇帝记在心上,皇帝给他丰厚赏赐。‎ C. 黄中富有远见,关注边防。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报告皇帝,后来证明他的预见是对的;回来后,每次觐见都会提到边防的事。‎ D.‎ ‎ 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达要做他的弟子;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生病后还亲自写遗表。‎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宜早为计,上矍然。‎ ‎(2)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钦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 ‎【答案】7. B 8. D 9. D ‎ ‎10. (1)黄中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应当早做打算,皇上大吃一惊。‎ ‎(2)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离开后办丧事。‎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沈介归乃不闻此”的意思是: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句中“沈介”作主语,“归”作谓语,“乃”的意思是“竟然”,作状语,一般在句首,故应在“归”和“乃”之间停顿,排除C项、D项。“已除介吏部侍郎”的意思是:然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句中的“已”作连词,然后。“除”作谓语,授予官职。“吏部侍郎”作宾语。句意完整,语法合理,故应在“已”是前面停顿,排除A项。据此推断B项正确。原文标点: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乃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疏通语意:宰相回头对黄中说:“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为什么?”过了几天,黄中告诉宰相,请求因随意说话等待处分。然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调黄中补充沈介的位置。‎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错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9.‎ ‎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错,应是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点。‎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治”:“修治”;“徙”:“迁徙”;“矍然”:“惊惧的样子”。第二句关键点:“遽”:“突然”;“以”:“把”;“闻”:“使……知道”“俟”:“等到”;“发丧”:“办理丧事”;。‎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遍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因族祖恩荫得官。绍兴五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升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让皇帝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 黄中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应当早做打算,皇上大吃一惊。宰相回头对黄中说:“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为什么?”过了几天,黄中告诉宰相,请求因随意说话等待处分。然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调黄中补充沈介的位置。黄中还进言戒备边防,又不被采纳,于是请求调到地方任职。皇上不答应,说:“黄中淡泊谦让有操守。”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离开后办丧事。黄中骑马赶去报告宰相,说:“这是国家大事,臣子极为哀痛,一旦有所失礼,对天下后世的人怎么交代!”最终得以按照礼节办理。黄中自从出使回朝,每逢拜见皇帝都进言边防大事,又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高宗称好。不过几个月,金朝完颜亮已经聚兵渡过淮河。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黄中是位老儒,现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召唤入朝在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 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凡是乡里晚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朱熹写信求见,有这样的话:“今天我前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前进到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他被人敬慕像这个样子。这以后,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失。黄中生了病却还亲手起草遗表,深深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左右的人代管作为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重展西湖【注】二首(其一)‎ 宋·宋庠 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 ‎【注】西湖是指河南许昌城里一个占地百余亩的大湖。西湖原分东西两半,中间以横堤相隔。皇祐年间,宋庠贬官知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中,“绿鸭”即“鸭绿”的倒文,往往用来形容绿色。“东陂”指东面的山坡,这句写此处风景之美,湖水绿波荡漾,山色一片苍翠,十分可爱。‎ B. “更因”承接上文,诗人借用“云窦”比喻从横堤上凿开的孔穴中滚滚流出的湖水。东半湖水深、水位高,水源源不断流注到西半湖,于是东西两湖连成了一片。‎ C. 第四句中一个“展”字,不但照应了标题中的“重展西湖”,而且也表明了湖面开阔了,诗人极目远望,心胸为之宽广。‎ D. “都浸月”用得很妙,生动地写出了水波浩渺、水月交辉之状。一个“烟”字,不但描写出了迷蒙的夜色,也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失意心情。‎ E.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有特色。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感情,自然而含蓄。‎ ‎12.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抒情的?‎ ‎【答案】11. AD 12. ①凿通西湖后的喜悦之情。(1分)颔联寓情于景。写出了重展后的西湖胜景。“忘情地”写出了鱼鸟的欢情,以及诗人见此而喜悦的心境。“展尽”一语双关,既写湖面开阔,又写出了诗人极目远眺,胸怀顿觉舒旷。(或结合颈联来分析寓情于景) ‎ ‎②热爱自然、厌恶官场的感情。尾联直接抒情。诗人想做一个渔翁,有归隐之意,希望朝廷赐一个闲散的州郡,能恬适清闲地度过一生。“愿”字,不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也暗示了厌恶官场庸俗的生活。‎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题中,A项“惹人怜惜”错,“可怜”应为“可爱”的意思;D项“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失意心情”错,“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旧滩”指西半湖的湖沿,整治前水浅而成滩。但后来不同了,西半湖的水位升高,昔日的湖滩,也被水淹没了。上一句的意思是说,到了晚上,皓月当空,原来的旧滩水中也映出月亮的倒影。其中的“都浸月”用得很妙,生动地写出了水波浩渺、水月交辉之状。下句“过寒新树便留烟”,意思是说,在朦胧的月色中,经受夜晚寒气的新枝摇曳,就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烟”在古代诗歌中有烟火、水气、雾气、花草树木散发的水气等意思。这里,一个“烟”字,不但描写出了迷蒙的夜色,也表现诗人追求闲静、恬淡而美好的生活境界。‎ ‎12. 试题分析:题干“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思想感情”“分析”。答题时,首先点明什么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忘情地”“展尽”和直接抒情的尾联“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分析形成答案。‎ 点睛:‎ 这首诗首联写道:“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西田。”“绿鸭”即“鸭绿”的倒文,往往用来形容绿色。“陂”即池塘。“东陂”指西湖的东半。“可怜”即可爱。这句的意思是说,东半湖绿波荡漾,水光粼粼,十分可爱了。接着以递进句“更因”承接上文,说明凿断横堤后东半湖的水流入西半湖,其景更令入陶醉。下句中的“窦”指山的孔穴。“云窦”指从山穴或山谷中涌流而出的云。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用“云窦”比喻从横堤上凿开的孔穴中滚滚流出的湖水。“西田”并非指田,因为西半湖的水浅,就说是“田”。总体来说,就是东半湖水深、水位高,水源源不断流注到西半湖,于是东西两瑚连成了一片,无限风光。诗人一开始就描述凿通西湖时喜悦的心倩。‎ 颔联承首联而来,写重展后的西湖胜景。诗人写道:“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由于凿通了东西两湖,西湖的面积扩大了,西湖的水也加深了,真有“极目天”的视野,这样,鱼和鸟生活的天地更广阔了。诗人用“忘情地”写出了鱼鸟的欢情,以及诗人见此而喜悦的心境。特别要注意下一句中的“展”,不但照应了标题中的“重展西湖”,而且也表明了湖面开阔了,以及诗人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宽广的胸怀。‎ 颈联诗人一转,写了新湖的夜色。诗人写道:“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旧滩”指西半湖的湖沿,整治前水浅而成滩。但后来不同了,西半湖的水位升高,昔日的湖滩,也被水淹没了。上一句的意思是说,到了晚上,皓月当空,原来的旧滩水中也映出月亮的倒影。其中的“都浸月”用得很妙,生动地写出了水波浩渺、水月交辉之状。下句“过寒新树便留烟”,意思是说,在朦胧的月色中,经受夜晚寒气的新枝摇曳,就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烟”在古代诗歌中有烟火、水气、雾气、花草树木散发的水气等意思。这里,一个“烟”字,不但描写出了迷蒙的夜色,也表现诗人追求闲静、恬淡而美好的生活境界。‎ 尾联即景抒怀。诗人写道:“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使君”在古代是太守、郡守、刺史等地方官的称呼。这时宋庠正贬官许昌,为知州,故自称“使君”。“直欲”即“真欲”或者“真想”。“称渔曳”就是做个渔翁,意即归隐。下句“愿赐闲州不计年”的意思是说,但愿朝廷赐给我一个闲散的州郡,让我在大自然恬适清闲的环境里度过一生。其中的“愿”字,不但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也暗示了厌恶官场庸俗的生活。‎ ‎ (三) 课内文言文考查和《孟子》阅读 ‎13.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②古人秉烛夜游 ③风乎舞雩 ④端章甫 ‎ ‎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⑥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⑦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③④⑦/⑤⑥/②‎ C. ①③④/②⑤/⑥⑦ D. ①③④⑦/②⑤/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①③④⑦名作动。分别解释为:“爪”,用指甲掐树皮;“风”,吹风;“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传”,写下传记。②⑤名作状。分别译为:“夜”,在夜里;“手”,亲手。⑥“小”、“大”,都是形作名。分别译为:小相、大相。‎ ‎1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不抑耗其实而已 B. 因之以饥馑 C. 大块假我以文章 D. 室仅方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常见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A项,“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C项,“文章”:古义:指错杂的色彩,花纹。在句中指的是文采焕发的自然景物;今义: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泛指著作。D项,“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和尚的称呼。‎ ‎15. 选出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异乎三子者之撰 A. 加之以师旅 B. 吾又何能为哉 C.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D.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选出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例句是状语后置句,还原句型为“三子者之撰异”,“三子者之撰”作状语。A项,状语后置句。还原句型为“以师旅加之”,“以师旅”作状语。B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吾又能为何哉?该句译为“我又能够做些什么呢?”C项,定语后置句。“者”有定语后置的功能。该句译为:凡是长安(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有钱有势的人家。D项,省略句。应该是“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该句译为:(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16.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征:征伐 B.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大概 C.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与:和 D.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为:为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含义的方法。B项,正确。“其”,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该句的意思是: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A项,“征”,动词,收集,争夺。C项,“与”,动词,跟从,参与。D项,“为”,介词,因为。‎ ‎17.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译文:这样,就算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抗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B.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译文: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推求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心里也闹不明白。‎ C.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译文: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奥妙,只是善于推广他的善行罢了。‎ D. 盍亦反其本矣。‎ 译文:为什么从这根本处做起呢?‎ ‎【答案】D ‎.....................‎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人生在世肯定会有比死还令人厌恶的事情,所以,即便身临祸患也不可逃避”的观点。‎ ‎(3)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上天对“天将降大任者”进行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等种种考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写自己与堂弟们在花丛间、明月下往来碰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吾视其辙乱 (2). 望其旗靡 (3). 所恶有甚于死者 (4).‎ ‎ 故患有所不辟也 (5). 所以动心忍性 (6). 曾益其所不能 (7). 水何澹澹 (8). 山岛竦峙 (9). 开琼筵以坐花 (10). 飞羽觞而醉月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辙”“旗”“靡”“甚”“患”“忍”“曾”“澹”“竦峙”“筵”“坐”“觞”“”,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红色家风中,最深沉绵长的就是爱民、敬民、惠民的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此不仅身体力行,并且一以贯之。‎ ‎②没有谁的青春能够一直走在红地毯上,青年人欲成大事,就必须沿着既定目标前进,并付出旷日持久的努力。‎ ‎③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④孩子在幼儿园得到的应是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而不是耳提面命、针扎喂药之类的伤害。‎ ‎⑤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⑥羽生结弦已经为明天的比赛做好了准备,他刚刚夺得了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正好及锋而试。‎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①⑤⑥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①“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使用正确。②“旷日持久”‎ ‎:荒废时间,拖得很久。此处不合语境,不能用于“青年人欲成大事,就必须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努力。排除A项、D项。③“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望文生义,使用对象不正确,不能用于“春天”,改为“冰雪融化”。排B除项。④“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恳切地教导。这里误用为贬义词,不合语境。⑤“登高自卑”:指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用正确。⑥“及锋而试”:趁锋利的时候用它。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使用正确。综上,本题选C项。‎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B. 简政放权改革初期,有必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和对执法者的培训,向社会公众公布权力清单及行政审批需要办理的手续。‎ C. 嫦娥三号探测器12月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其中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全新研发。‎ D. 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B项,搭配不当,在“对执法者的培训”前加“加强”。C项,句式杂糅,错在“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应改为“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或“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 ‎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李教授对张教授说:“近来因冗务繁忙,昨日您亲临府上,未能晤面,深表歉意。”‎ B. 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100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 C. 某中介回复王先生:您的房屋已有买家表示购买意愿,我们一定尽快玉成此事。‎ D. 赵小亮给哥哥发微信:恭贺兄长弄璋之喜,祝小侄子健康成长,光耀门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A项,“府上”指对方家里。B项,“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自己财物。C项,“玉成”指请对方成全自己的事情。以上三项都错。D项,古时候分别用“弄璋”和“弄瓦”代指生儿子和生女儿,使用正确。‎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当下,不少人常用“有文化或没文化”来评价一个学校。①_______。第一,没有认识到,任何一所学校其实都有自身的文化;第二,将“文化”等同于有价值的东西,似乎只要是文化就是好的。事实上,②__________。学校文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因此,“有没有学校文化”的问题,就应该转换为③__________。‎ ‎【答案】 (1). ①这种评价存在两个问题。 (2). ②“文化”是一个中性概念。 (3). ③“有何种学校文化”的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此类题目应结合上下文来解答。第一处,从冒号可以知道,横线后面的句子是对横线上内容的详细解说,“第一”和“第二”是说明前面的评价存在两个问题。第二处,后面说“学校文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可见前面应是说“文化”的事。第三处,联系前面的内容可以知道,横线上应是说“‘有何种学校文化’的问题”。‎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把握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这段文字主要是说当下评价学校的标准以及这种评价存在的问题;然后要重点思考横线前后的内容以及横线上句子与前后内容的关系。比如本题中的三个句子,都可以利用横线前后的内容进行填写。‎ ‎23. ‎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内容:漫画左边一个手持画笔的小孩,将家中的沙发、足球、台灯和墙上都写满了“李小毛到此一游”。他指着墙上爸爸在名胜古迹上写“李大毛到此一游”的照片,让一旁手拿鸡毛掸子准备打他的爸爸十分尴尬。 (2). 寓意:漫画揭示了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父母要做孩子言行上的好榜样,而不是造成坏的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解答本题,应先明确画面的内容,明确漫画的主题和寓意。漫画表达题三步走:“审题干”、“析画意”、“明寓意”。“审题干”:题干的要求是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析画意”:仔细观察漫画的图和文字,漫画左边是小孩,他手持画笔,将家中的沙发、足球、台灯和墙上都写满了“李小毛到此一游”。他指着墙上爸爸在名胜古迹上写“李大毛到此一游”的照片,让一旁手拿鸡毛掸子准备打他的爸爸十分尴尬。“明寓意”:漫画揭示了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父母要做孩子言行上的好榜样,而不是造成坏的影响。‎ 点睛:解答此类漫画表述型选择题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审题干”、“析画意”、‎ ‎“明寓意”。“审题干”。题干一般由说明性文字、设问指导语和选择性要求三部分组成。审题干需要对以上三部分内容进行分别审读和全面综合审读。审设问指导语,可以明确设问指向的知识范畴,根据设问限定的范畴,组织答案语言。审读题干还要求注意题干的选择性要求,注意区分几对选择性要求的不同。如“漫画表明”与“漫画说明”不同,“漫画所反映的是”与“漫画给我们的启示”不同,“漫画体现的哲学道理”与“漫画体现的哲学原理”不同,选择性要求不同,对题肢的取舍结果就会不同。“析画意”、“明寓意”。即通过赏析漫画,包括漫画中的文字、漫画标题和画注等,解读漫画的内涵,了解漫画的寓意。特别注意的是,漫画中的文字,包括标示漫画名称的文字,是漫画的点睛之笔,是准确理解漫画的关键点、切入点,往往对解读漫画的寓意具有重大提示和引导作用。‎ 四、写作 ‎24. 观察漫画《蒲公英》,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关不住的飞翔——精神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人的妙言警句告诉我们,为了自由,必须大胆地舍弃,甚至是生命和爱情。只有有所舍弃,才能获得自由;‎ 海子舍弃了生命,换回了他思想和精神的自由。使他的思想和精神走进了纯真的少男少女的精神世界,也使他的生命得以升华。对海子来说,精神的自由是他至高无上的追求,“所欲有甚于生者”,故舍生命以追求自由。古今中外,仁人志士,为追求自由,故能坦然赴死。由此看来,欲获得自由,必须有所舍弃。‎ 莘莘学子,欲求思想、精神、才能尽情发挥的自由,也必须有所舍弃。你必须舍弃游戏的快乐,聊天的轻松,读武侠小说的癖好,全力以赴,一门心思投入到迎接高考的复习中去,提高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增长自己的才干,才能获得更高境界的自由。如果还抓住自己的不良嗜好不放,就会像猴子抓住坚果不放一样,会丢掉一切。有所舍弃,才能获得自由;获得自由,必须有所舍弃。‎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感到活得很累。今日忙请客,明日忙送礼,闲下来还要算计怎样才能多得个仨俩小钱;睁着眼想如何防别人的明枪,合上眼想如何防别人的暗箭,成天忧心忡忡,提心吊胆;忙里忙外,东奔西走,身不安,心不宁,心为形役,身为物羁,没有一点自由可言。缘何如此,皆因为为名利所束缚,紧抓住名利的“坚果”不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二字,扭曲了多少人的灵魂,忙煞了多少人的身体,使人不复为人,而沦为名利之奴隶。人之可悲,莫甚于此。如果要生活的不累,摆脱上面所述的生活状态,尽享生活的乐趣,生命的自由和快乐,那就要大胆地舍弃。舍弃对物质利益的贪婪的追求,舍弃对名的无尽的欲望,以淡泊宁静之心对待生活,你就会发现,天高地阔,水长山远,风物长宜。你就会感到生活的自由和美好。‎ ‎“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让百代传颂神的逍遥,吾辈只需独占世间潇洒。”电视剧《封神榜》的这段歌词很好地唱出了自由与舍弃的关系。只有舍弃功名利禄,舍弃尘世的俗情杂念,污浊与贪婪,才能体会“神”的逍遥,独占世间潇洒,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化作那朵自由的莲花,才能让自由的莲花呼吸清新的空气,沐清风,浴霖雨,开得更灿烂,更绚丽。‎ 舍弃功名利禄,俗情杂念,让生命化作那朵自由的莲花。‎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幅漫画作文。写作要求:观察漫画《蒲公英》,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首先要观察漫画的画面内容。1.按漫画作文审题立意:标题、细节、手法。(1)细节——蒲公英制成人头型,没有罩住,还是飞了。(2)手法——比喻的方式,罩不住(禁锢)的飞翔(思想、梦想);蒲公英做成人头型,又被笼子罩住,但阻挡不住,还是飞了;要注意人头的常规意义,一般来说头代表的是思想、思绪。2.按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组成:铁笼、组成人头的蒲公英向铁笼外飞。(2)重点:铁笼的象征(比喻)意义,人头型的蒲公英飞走了是什么意思。3.重点内容分析:本次作文应着重分析铁笼的含义,这个铁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一般来说笼子的现实含义是禁锢(限制),羁绊(挫折)、灾难等意义;而蒲公英做成人头型,又被笼子罩住,但阻挡不住,还是飞了;要注意人头的常规意义,一般来说头代表的是思想、思绪。由此可得:①批判思想禁锢;②追求的思绪是扼不住的;③形可役,心思不可束(心不为形役)。参考拟题:关不住的飞翔——思绪的力量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