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3.50 KB
  • 2021-06-19 发布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19学年小学语文-第二单元 “小小‘动物园’”人教部编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 ‎ ‎ “小小‘动物园’”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找准家人特点和动物特点的相似之处。‎ ‎2.具体表达,清楚准确地描写出家人的外貌、性格、爱好、品质等方面的特点。‎ ‎3.结合生活,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家庭成员。‎ ‎4.扩写绘本,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5.在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观察能力、修改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找准家人特点和动物特点的相似之处。‎ 三、教学难点:‎ 具体表达,清楚准确地描写出家人的外貌、性格、爱好、品质等方面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动物卡片。‎ 学生准备:观察家人的外貌、性格、爱好、品质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趣味导入 ‎1.交流导入: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你们都喜欢哪种动物?快来和老师分享一下。‎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教师适时将这些动物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3.过渡:的确,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或憨憨的,或可爱,或威风,或温柔……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动物的特点有时也和我们的家人的特点相匹配,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小小的“动物园”!‎ ‎ ‎ ‎4.板书课题:小小动物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交流,把学生带入有趣的动物世界。学生交流喜欢动物的理由,实际是在概括动物的特点,为后面找准家人特点和动物特点的相似处做好铺垫。‎ 二、明确主题,体会交流 ‎1.课件播放小明、小红和小兰的对话:‎ 小明说:“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憨的,像一只熊。”‎ 小红说:“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 小兰说:“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 ‎2.引导学生细读小明、小红和小兰的对话,想一想:三个孩子为什么说爸爸像熊,姐姐像鱼,爷爷像老虎?‎ 预设:‎ 小明的爸爸胖胖的,外形像熊。爸爸的性格很憨厚,而在我们心中,熊给人的印象就是憨憨的。‎ 小红的姐姐喜欢游泳,游泳特别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而鱼就具有这种特点。‎ 小兰的爷爷很威严,一提到威严,我们就能想到动物界中的大老虎。‎ ‎3.小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外貌、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性格,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我们的这些特点也藏在那些熟悉的动物身上。‎ 设计意图:在充分的交流中,丰富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确可以从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品质等方面找到具有相似点的动物。‎ 三、小组合作,互动交流 ‎1.老师指黑板,启发交流: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像这里的哪一种动物呢?如果在说明想法的时候,说清楚理由就更好了!‎ ‎2.学生交流,并说出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尽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教师再指黑板,小组交流:你们觉得自己像这里的哪一种动物呢?别忘记说清楚理由,这样就能让大家知道你的描述是否形象了。‎ ‎ ‎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为什么像这个动物。‎ ‎4.指名汇报,师生集体评议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特点。‎ 预设:‎ 外貌特点——我生下来就很瘦,脸上只有一层薄薄的皮,眼睛本来不大,可因为瘦,却显得比一般人的眼睛都大。身上更瘦,夏天不穿背心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我后背的脊梁骨,两只胳膊和两条腿都细长。大家都说我是“瘦猴子”。‎ 性格特点——我做事很慢,一点儿也不着急。尤其是吃饭的时候,别人十几分钟就能吃完一碗饭,而我呢,四十多分钟过去了,碗里的米饭还有大半碗呢!放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排队走出教室了,我的书包还没有整理好,书本和文具都散落在书桌上呢!所以,我觉得我是一只小蜗牛。‎ 爱好特点——我特别喜欢唱歌,只要我不睡觉,嘴巴就合不拢。你们看,音乐一响,我就随手拿起身边的任何一样东西当麦克风,闭着眼睛,沉浸在歌声的世界中。上次,学校歌唱比赛,我还拿了冠军呢!你们说,我像不像百灵鸟?‎ 品质特点——我可勤劳了!一到值日的时候,我就抢着干活。组长让我扫地,我就拿起笤帚,仔仔细细地扫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连女同学掉的一根头发都不放过。女孩子们不喜欢倒垃圾桶,我就主动去倒,干起活来从不喊累,更不怕脏。同学们,你们说,我是不是勤劳的小蜜蜂?‎ ‎5.小结: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品质等方面找准特点,然后找到适合的动物。在介绍特点的时候,还要用具体的事例或具体的描述把这些特点说清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人物特点,并结合具体事例表达特点,化解习作难点。‎ 四、自主思考,构思交流 ‎1.想一想:你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 ‎2.填一填:填好后可以和同学说一说,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表格。‎ 我的家人 动物名称 具体事例(如果外形像,说具体样子)‎ ‎ ‎ ‎3.议一议: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请同学进行描述,大家根据同学的描述进行评议:哪些叙述很形象?哪些介绍不够具体,怎么改进?‎ ‎4.改一改:根据同学的建议和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修改自己的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养成先说后写、学会分享的好习惯,同时通过“议一议”“改一改”,培养学生学会评价、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五、独立思考,落笔表达 ‎1.拟定题目:我们生活在一个“动物园”里,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大家想给自己的习作拟定一个怎样有趣的题目呢?‎ ‎2.确定主题:你的家人外貌、性格、爱好、品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像哪种动物?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 ‎3.确定重点:在写家人特点的过程中,如果写外貌,就要仔细回忆家人的长相,说具体;如果举事例,就要把事例能体现特点之处说细致,说形象,说得明明白白。‎ ‎4.动笔写作:根据刚才填写的表格整理自己的思路,再把你家的“动物园”写下来。‎ 设计意图:准确把握作文要求,通过细致观察和具体描述,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培养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六、多元互动,互评互改 ‎1.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有突出特点的习作,集体评价。‎ ‎2.学生自己读习作,尝试修改,看看自己写的句子是否通顺。‎ ‎3.回到家,把作文读给家人听,请他们评评写得像不像。‎ 设计意图:通过多方位的交流,引导学生多方面吸纳建议和意见,在修改中提升写作能力。‎ 范文引路 ‎ ‎ 我的家庭“动物园”‎ 相信大家对动物园都不陌生吧!里面有憨(hān)态可掬(jū)的大熊猫;机智灵敏的小猴子;美丽高雅的孔雀……但你知道吗?我家也是个“动物园”哟!为什么?请听我慢慢向你道来。①‎ 我的爸爸是一名快递员,机智灵活,跑得飞快。我觉得他就是一只大猴子。瞧!新货架来了!“猴爸爸”立刻开始忙活,搬、拆、装都难不倒他!半个小时刚过,他就全部搞定了。有一次,因为钥匙不见了,我的“猴爸爸”一个翻身爬到了二楼,然后跑下来给我们开门,还好有他,不然我们就要被困在门外了呢!②‎ 我的妈妈身材苗条,皮肤白嫩,走起路来显得优雅无比。上次来学校开家长会,同学们都夸我的妈妈就像是高雅的丹顶鹤。‎ 我像什么呢?应该是小猫吧!长着一双和小猫一样水灵灵的眼睛,典型的“招风耳”。也许是遗传了我“猴爸爸”的基因吧,在学校运动会200米田径比赛中我获得了冠军,而且打破了学校的纪录,接着我又代表学校参加“市运会”,再次拿了冠军。③记得去年秋天,柿子成熟了,望着那一个个对着我笑的柿子,抵抗不住诱惑的我就像小猫一样爬到树上,采摘那一个个红得像灯笼般的柿子。‎ 当然了,我家的“动物”可不止这些,还有勤劳的“蜜蜂”奶奶,默默无闻的“大黄牛”爷爷。④他们都很爱我,你们有空记得来这温暖和谐的“动物园”做客哟!‎ 行文写法赏析 ‎❶习作开头风趣幽默,很吸引读者。‎ ‎❷通过对“装货架”“开门”两个事例的叙述,反映了爸爸的确像机灵的猴子。‎ ‎❸两次获得冠军,还打破了学校的纪录,太有说服力了。‎ ‎❹对爷爷奶奶的描写语言不多,但是同样也找到了相似的动物。‎ 总评:1.描写有详有略。对爸爸妈妈和自己的描写,是有具体事例的 ‎ ‎ ‎;对爷爷奶奶的描写是概括性的。这种详略得当的描写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2.小作者的“动物园”中,出现了猴子、丹顶鹤、小猫、蜜蜂和大黄牛,其特性和他的家庭成员非常相似。3.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对这个幸福、温暖、和谐的大家庭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乐于表达。因此,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一、创设话题情境,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在学生交流完喜欢的动物之后,请学生说一说“老师像哪一个动物”。这一话题,就像往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孩子们那种“终于可以说说老师了”的欲望被吊了起来,同时,“说老师怎么能那么随意?说不好老师会生气的”这种潜台词又使得学生静下心来回忆老师的特点,然后再仔细地寻找与之匹配的动物,有了表达的欲望,又有了精心的思考,还愁不会表达吗?‎ 二、梯级渐进,表达质量螺旋上升。学生交流“老师像什么动物”,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人物特点,引发交流兴趣;学生交流“我自己像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在自我认知和同伴互助中明确人物特点是多元的,丰富了交流内容;学生交流“家人像什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细致的观察和具体的事例把人物的特点清晰地再现出来。交流对象的变化,既避免了话题重复带来的枯燥感,又将习作指导引向深入,引向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