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1.38 KB
  • 2021-06-19 发布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四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沙市中学高二上第三次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学校: ‎ 考试时间:2019 年 12 月 12 日 试卷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题 2 分,60 分)‎ 1.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 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 A. 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2. 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 的主张。材料体现了黄老之学( )‎ A. 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 B.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 C.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 D.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 3. 董仲舒说:“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君人者国之本也,夫为国,其化莫大于崇本。”董仲舒意在 A. 警示统治者要近贤远佞 B.倡导“正君心”的原则 C.告诫统治者要施行德政 D.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4. 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究其原因是,汉代儒 学 ( )‎ A. 强调天人合一 B.宣扬君权神授 C.倡导大一统观 D.劝君主行仁政5.表 l 是不同学者对王阳明心学的认识。‎ 观点 出处 ‎“王守仁之学尤为明代理学里的重镇。到他手里,理学才达顶点,以后便渐渐地衰落了。”‎ 钱穆《阳明学述要》‎ ‎“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使之瓦解。…… 王(阳明)的中心范畴(心)则是潜藏着某种近代趋向 的理学末端。”‎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阳明之学出于陆氏,与朱子异道而同归。乃反对之者, 辄斥之为异端,目之为空谈,朱王之间.成为水火。盖两家门户之见,非定论也。”‎ 孙毓修《王阳明》‎ 表 l 据此可知,王阳明心学 A.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形成了统一的道德规范 C.具有近代民权意识特征 D.“扬弃”了程朱理学思想 6. 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 B.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7、 明代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据此可知,他们都( )‎ A.受到世人普遍的赞誉 B.继承程朱理学的思想 C.提倡个性自由与独立 D.务实而不尚空谈之学 8. 古雅典智者学派普高尔吉亚提出: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 第三,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材料主要说明智者学派( )‎ A. 忽视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B.其思想带有浓厚理性色彩C.以怀疑的态度向传统提出挑战 D.力图纠正自己的理论缺陷 9. ‎15 世纪初,在意大利基于新一轮经济繁荣所体现出的“市民美德”,使人们的世界观日益脱离“天国的幻想”,而转入链接社会现实。据此可知,当时的“市民美德”( )‎ A. 提高了市民阶层道德修养 B.体现了反神学的唯物思想 C.具有批判现实的浪漫精神 D.具有追求世俗生活的趋向 10. 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作者意在强调( )‎ A. 理性思维带来自信自主 B.天主教统治的极权蒙昧 C.启蒙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D.思想启蒙阻碍社会进步 11. 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1530—1596 年)主张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巩固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家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君主无权侵占别人的财产。该主张 A.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理想愿望 B.加强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集权C.反映了重商主义的发展需要 D.体现了民族国家至上的要求 12.18 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中除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少数几个人之外,大多数都保持着对上帝的信仰。此状况说明( )‎ A.理性主义并没有被接受 B.教会势力仍然非常强大 C.启蒙运动缺乏统一领导 D.自由平等思想内涵广泛 13. 商代出土的甲骨文无疑已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字之一。它的美术性格也带有诗意,使书写者和观察者同一的运用某种想象力。因而上海人的沪语发音软如法语,广东人的粤语发音硬如德语,也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这表明,此种书写的方式( )‎ A. 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团结 B.促进了官方文字的统一 C.得益于青铜技术的进步 D.符合了士的阶层的审美 14. 明代文人唐寅、文征明、祝允明等皆以替别人书写寿序、墓志铭以及卖画等为业,其中不乏为有钱的商贾之家所定制。这反映出当时( )‎ A. 世俗生活改变绘画的技法 B.市民阶层对绘画要求提高 C.文人画淡化神韵意趣追求 D.绘画艺术市场化倾向凸显 13. 元代戏曲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模式,就是大团圆的结局:善良的人无论遭到多少磨难大多会有一个完满的结局,冤案即使生前得不到洗刷死后也能得到昭雪,相爱的男女青年不管经历多少风雨还是终成眷属,正义不管遭到怎样的践踏终会得到伸张。这一模式( )‎ A. 推动了民族间文化交流和认同 B.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社会理想C.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D.弱化了戏剧教化民众的作用 14. 鸦片战争后,日本著名学者盐谷世弘曾大为感叹:“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 而反被琛于他国,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这反映当时( )‎ A. 华夷思想被学习西方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 C.传统观念阻碍正确看待外来事物 D.国人对外部世界感到惊慌和恐惧 1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 积 325 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一块界碑”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指( )‎ A.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B.英国通商要求得到满足 C.中国传统农业向近现代农业转变 D.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始 16. 郑观应(1842—1921)广东香山县人,曾任上海织布局、轮船招商局的总办。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下列选项中对其评价准确的有( )‎ ‎①是主张开眼看世界群体中的一员 ②倡导力师西法以期维护礼教纲常 ‎③从关注工商科技推演到制度文化 ④逐步深入反思中西文化体用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 ‎“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C.第二次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18. 陈独秀在 1916 年第一期《青年杂志》发表了题为《一九一六》的新年献词,文曰:“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法兰西之革命,法兰西国民之恶王政与教权也;美利坚之独立,十三州人民之恶苛税也;日本之维新,日本国民之恶德川专政也。是乃法、美、日本国民之运动,非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所成就。凡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与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年作者还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B.中国参加一战鼓舞了作者的信心 C.作者已经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D.表达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失望 21.20 世纪 20 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也宣称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二梁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材料反映了二梁“到东方去”的认识是基于( )‎ A.新文化运动启蒙 B.一战的理性反思 C.马克思主义传播 D.西学东渐的深入 22. 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 )‎ A.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 B.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C.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 D.宣传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 ‎23.1920 年 8 月,觉悟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人道社及少年中国学会五团体“谋从事改造事业的各团体之大联合”,并制订了《改造联合约章》,其第一条就是“本联合结合各地革新团体,本分工互助的精神,以实行社会改造”。这表明当时( )‎ A.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B.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C.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D.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24. 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曾指出:“(诗人)有一种能力,能从自己心中唤起热情,这种热情与现实事件所激起的很不一样。但是,比起别人只由于心灵活动而感到的热情,则更像现实事件的热情。”与该流派文学风格一致的作家是( )‎ A. 莎士比亚 B.雨果 C.巴尔扎克 D.马尔克斯 25. 梭伦改革最重要的举措是废除债务奴隶制,归还借贷抵押的土地,尽管富人曾经强烈抗议,但未有结果,这一举措后来得到充分执行。这说明该举措( )‎ A. 符合了城邦整体利益 B.获得了各阶层普遍支持 C.打破了贵族权力垄断 D.保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 26. 每当希腊城邦面临重大的政策选择时,政治精英有可能出现冲突,因此,通过公民大会,以陶片放逐法将其中一人直接驱逐。将某种意见的代表人物和领袖驱逐,也就意味着那种意见影响的丧失,至少是部分丧失。可见,陶片放逐法的实行 A. 符合希腊城邦的现实需要 B.加剧了政治精英之间的冲突 C.导致政治局面的长期失控 D.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27. 有学者指出,当城邦领导人不再像伯里克利那样富有远见和卓尔不群,而是才智平庸,精神猥琐,喜欢煽动利用而不是约束民众的突发情绪的人,那么,防止愚蠢行为的保障就不那么靠得住了。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 公民范围和参政领域亟需扩大 B.公民会沦为多数人暴政的工具C.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相辅相成 D.民主政治走向衰落具有必然性 28. ‎《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 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29.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 )‎ A.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30. ‎“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劫捕, 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 )‎ A. 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B.体现由人治转变为法治 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D.表现出古代立法的成熟性 二、材料解析题(共 40 分,第 31 题 14 分,第 32 题 12 分,第 33 题 14 分)‎ 24.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集团和集团之间发生各种关系时,将各方的权利义务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就形成了契约。契约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内涵和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原始社会的部落结盟(如黄帝和炎帝部落的结盟)是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萌芽。中国古代存在丰富的契约制度。按签约主体可分为公约和私约,按内容和性质分可分为政治契约、经 济契约和个人生活契约等。基本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约法、婚姻和 交易、借贷与合股、买卖和典当、租佃和雇工、宗族和会社等。但在古代很多法律中,都强调“官有政法,民从私契。”民间契约和官府法律之间没有直通车。私人之间发生违约纠纷时,“任依私约,官不为理。”明清法律也基本维持不干涉私人契约纠纷的原则……私人契约纠纷处罚很轻,“违契不偿,杖六十”,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强制执行程序,私契的强制力在于私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个人诚信, 而不在法律。……宋代以后法律规定,“中人不挑担,保人不还钱”,一般意义上的保人并不承担连带责任。‎ 材料二 罗马法用 obligatio 表示契约,契约是“法律用以把人或集体的人集合在一起的束缚或锁链。”在法律意义上有强制执行可能的才叫契约。“合意创立法律”,契约一旦达成,效力相当于法律。违约产生的责任靠公共强制力执行。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近代。除此以外,西方近代对契约 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突出了理性主义原则。不仅考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更着重分析了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典型用法,是用以解释 为什么人应该服从国家、法律或主权体。‎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7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契约相比,近代西方契约的不同之处,并从近代西方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7 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写于 1759 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老实人”甘迪德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 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 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 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 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 准确全面。)‎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是由于社会阶级和权力结构需要重新组合而进行的重要改革运动。由于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推动力量有别,而使两者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对“人”及其生存的基本权利诸核心问题存在着本质性差异。古希腊罗马的社会改革,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平民的基本权利问题而展开;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 ‎——摘编自杨师群《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 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的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的方式缓和了公民集体内部的矛盾。商鞅改革使得秦人因为耕战而成为国家严密控制的对象,沦为了国家的奴隶。梭伦改革则将政治权利扩大到包括穷人在内的整个公民集体,提升了城邦公民的内部凝聚力,使得雅典公民成为了城邦的主人。‎ ‎——摘编自贾文言《商鞅与梭伦耕战思想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 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与梭伦解决耕战困境方式的差异,分别说明其影响。(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