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1-06-17 发布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缺答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一、 选择题(30*2=60分)‎ ‎1.在农村,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 A.强调血缘纽带 B.强调尊老爱幼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D.不利于凝聚宗族 ‎2.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  )‎ 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周王室众星拱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C.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 ‎3.如图漫画是“姜太公钓鱼”。西周建立后,齐国是他的封地,他属于受封的(  )‎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古代帝王的后代 D.归附的部落首领 ‎4.秦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5.《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说明(  )‎ A.汉高祖已认识到了秦亡之原因 B.汉初封建王侯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 C.郡国并行制是严重的历史倒退 D.秦朝推行郡县制违背了历史传统 ‎6.“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皇帝要掌控天下因此要日理万机 C.皇权至高无上,不需要别人帮忙,因此皇帝休息不好 D.当皇帝也很辛苦,要日理万机,因此要定额批阅每天的奏折 ‎7.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马端临评价的是(  )‎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唐宋的科举制度 ‎8.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 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9.“纪元前一世纪,西汉王朝为了增加政府的新血液,仿效战国时代‘招贤’办法,命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士。政府中非贵族血统的官员群,遂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士大夫阶层。”这里的“招贤”办法是(  )‎ A.世官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0.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宋代设立枢密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我国古代民间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其中,“州官”最早的职能是(  )‎ A.掌管地方行政事务 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管理地方军政大事 D.总管地方财政收支 ‎12.北宋官职复杂,其中“对持文(行政)武二柄”的两大机构是(  )‎ A.中书门下 枢密院 B.三司 枢密院 C.中书门下 三司 D.枢密院 三司 ‎13.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14.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1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材料反映出明朝(  )‎ A.张居正权倾朝野 B.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16.下列两幅示意图体现了明太祖统治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的变化。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制的发展 C.丞相职权日趋分散 D.中央严密控制地方 ‎17.从明代内阁制的创立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政治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C.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弥合君相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18.明太祖朱元璋曾赋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这主要是因为(  )‎ A.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B.朝内大臣腐败无能 C.内阁官员地位较低 D.相权妨碍皇权行使 ‎19.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这一观点反映出他企图(  )‎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C.改革选官用人制度 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20.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 ‎ 省份 ‎ 地点 ‎ 铁器物种类 ‎ 四川 ‎ 绵阳 ‎ 斧、锸、锛 ‎ 四川 ‎ 荥经 ‎ 铁锄、曲炳刀、削刀 ‎ 重庆 ‎ 巫山 ‎ 铁犁铧、长釺形器、铁削 ‎ 重庆 ‎ 涪陵 ‎ 铁斧、铁锯、刻刀 ‎ 重庆 ‎ 云阳 ‎ 铁削、铁锄 ‎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21.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 A.脆弱性                B.落后性                 C.封闭性                D.先进性 ‎22.我国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东汉时政府安排在冬季,唐代才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政府的强制                                            B.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 C.人们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D.尽可能减少了对农时的影响 ‎23.明期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                                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 ‎24.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 ‎ A.注重保障农时    B.以季度为周期     C.受到时间限制    D.以农业为基础 ‎25.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26.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  )‎ 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                    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                    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27.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28.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主要反映出汉初(  )‎ A.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                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 C.诸候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 ‎29.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 A.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        B.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 C.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        D.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 ‎30.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力者的“膳田”、“守寡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 A.遗产继承一家族和谐关系为出发点    B.社会保障机制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 C.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 一、 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 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词章、经学理论、改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 ‎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乖誊录制。 ‎ 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殷试三级。乡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 材料二 ‎ 南京国民政府采月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0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10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反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鸡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0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 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