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47 KB
  • 2021-06-17 发布

人教版物理八下133摩擦力WORD教案2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九年级第十三章§3 《摩擦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学习了重力与弹力之后,教材以生活事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掌握方面:‎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大小和方向规律,难点是滑动摩擦中压力与重力的区别。静摩擦是否与重力有关?‎ 能力培养方面:‎ 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探究过程中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对静摩擦力的学习以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探究了有关静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启发学生说出生产生活中应用静摩擦力的例子,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四、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种摩擦力的产生、方向、大小如何判断;了解滚动摩擦;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探究教学,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养成动手、动脑、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学会学习,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②通过对我国磁悬浮列车和乒乓球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奋发学习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 学生:探究摩擦力改进仪器一套(上附一个弹簧测力计和最大静摩擦力指示条)、一个摩擦块、一块木板(上下表面不同材料)、一块长布条、四个钩码。‎ 教师:与学生相同外,另加两组演示教具。‎ 六、教学实施 ‎(一)静摩擦力——本部分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走向社会”的理念。‎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以两个富有趣味性和神秘色彩的演示实验(提米实验和拉书实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同时引入课题。引入时注意引导学生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准备。‎ 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有关摩擦力的知识。(课件投影课题名)‎ ‎2.体会感觉,明确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摩擦力,把一本书提在手中体会一下我们对书的摩擦力。引导学生从摩擦力的产生处、物体具有何种状态时、摩擦力起到了什么效果等方面来讨论分析。从而给出静摩擦力的定义,找到静摩擦力的方向和产生条件。(课件投影静摩擦力的定义、方向及产生条件)‎ ‎3.观察体验,提出猜想 投影推木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变化?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推课桌来体验静摩擦力的大小,提出对静摩擦力大小特点的猜想。(课件投影图片)‎ ‎4.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观点是随着推力的增大摩擦力跟着增大,并且存在一个最大值,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展台投影)展示实验器材,小纸片的作用是什么?提示操作过程要点。请同学们明确分工,协调合作。(老师继续巡视参与交流,‎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注意提醒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 ‎5.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我们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发现摩擦力的大小有什么特点呢?你的理由是什么?随机提问几个同学发表一下他们小组实验的结论。(课件投影静摩擦力的大小)‎ ‎6.应用结论,走向实践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想想实际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静摩擦力的例子。随机提问几名同学。(课件投影奥运图片)‎ ‎(二)滑动摩擦力——本部分主要突出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自主、探究、合作。‎ ‎1.承上启下,引出课题 回放刚才的图片,在上面的事例中箱子被推动后,受到的还是静摩擦力吗?提示学生仿照静摩擦力的定义来确定滑动摩擦力的定义。以推书为例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产生条件。(课件投影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方向、条件)‎ ‎2.创设情景,鼓励猜想 讨论并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只对三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班分为ABC三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A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B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C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①制定探究计划,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既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应选用什么研究方法呢?‎ ‎②选定所需器材,明确基本步骤 确定实验方法后,我们还需要考虑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如何进行操作,记录哪些实验数据,完成实验表格等等。‎ ‎③分组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方法,探究计划确定以后,开始分组实验。实验前,各小组认真阅读学习指导卡的内容。注意与刚才的操作不同之处:实验时要固定附有弹簧测力计的支架,水平拉动木板。因为拉动弹簧测力计难于控制匀速,读数不稳,造成误差过大,而拉动木板对匀速没有要求。(展台投影操作演示)四名同学明确分工,协调合作,共同分析实验数据。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积极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老师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每个大组抽取了一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将各组的结论汇集在一起,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规律。(课件投影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分析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5.应用迁移,指导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找出学习生活中存在滑动摩擦力的事例。(投影滑冰图片)进而引出雪橇的事例。‎ 通过人在有沙的地面上容易滑到的事例,插入滚动摩擦力,(课件投影滚动摩擦力的定义)并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滚动摩擦的事例。(投影滚动轴承图片)‎ ‎6.分层练习(备选)‎ 每小组从三个练习中任选一个完成。(课件投影练习)‎ ‎7.课堂小结(课件投影小结)‎ ‎①获得了哪些知识:‎ ‎②掌握了什么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③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你最深的体验是什么?‎ ‎8.课外探究,把学习引向课堂以外 回扣开始的拉书实验,很重的课桌我们可以推动,问什么轻轻的两本书却拉不开呢?(课件投影问题)‎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课件适时投影)‎ 第三节   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 ‎1.定义: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 ‎4.大小:0 根据二力平衡确定实际的大小。‎ 二、滑动摩擦力 ‎1.定义: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 ‎4.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表达式:分析各量的物理意义。‎ 三、滚动摩擦 滚动摩擦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当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