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7.50 KB
  • 2021-06-17 发布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 文本导读 名师引领 ‎【学习纪要】‎ 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结合本单元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从三篇课文描写人物的角度和记叙重点的异同入手,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把握作者怎样通过写一次会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来表现贝多芬“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来展示人物的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同时,还要尝试这种写法,培养自己的再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诵读、重品析,要以自己的审美感观,去感知和领悟,从而体验他的痛苦,受到伟大人格力量的熏陶和感染,学着用乐观的态度顽强的精神去对待生活中的不幸,同困难作抗争。要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贝多芬与不幸抗争的心理历程,体会音乐家伟大的人格魅力。‎ ‎【文体感悟】‎ 走进作者: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 相关链接:贝多芬的画像和贝多芬生平主要事迹:贝多芬 (1770—1827).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26日出生于徳国波恩的一个贫民家中,父亲是位歌手,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常帮人洗衣服添补家用。四岁在父亲的地狱式的训练下学钢琴和小提琴;8岁开个人音乐会;十二岁就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二十二岁来到维也纳学习深造,师从海顿等伟大音乐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超越了这些老师;二十六岁患耳病、四十六岁失聪;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1827年3月26日在极其痛苦中病逝于维也纳。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 ‎1819年完全失聪, 仍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反映出动荡不安和矛盾冲突。晚年生活仍多不幸,疾病缠身,经济困难,但仍写出《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等杰作。‎ 主要代表作有:《悲怆》钢琴奏鸣曲;《月光》钢琴奏鸣曲[1801年];《英雄》第三交响曲[1804年];《热情》钢琴奏鸣曲[1804年];《命运》第五交响曲[1805—1808年];《艾格蒙特》序曲[1810年];《欢乐颂》第九交响曲[1819-1824年]。‎ ‎ ‎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 这篇文章记叙了客人访问贝多芬的经历,表现了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及其不向厄运低头的顽强精神。‎ 内容结构 ‎ 第一部分:(1---5)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 第二部分:(6---26)客人本人拜访贝多芬的情况,再现贝多芬的形象。‎ 第1层(6---24)贝多芬下楼和客人交谈 第2层(25)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 第3层(26)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第三部分:(27)用贝多芬的语言袒露出他的内心世界 写作特点 ‎ ‎1. 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破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2. 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 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 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你认为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描写的句子略)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 ‎ 外貌:“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 由此看来,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 ‎4.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 局部突破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 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 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 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 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详细 地说明了这一点。 ‎ 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重荷( ) 深suì( ) 喧嚣( ) ‎ pán石( ) 下颏( ) chóu躇( )‎ ‎2.解释下列词语 ‎(1)杂乱无章:‎ ‎(2)不见天日:‎ ‎(3)惹人注目:‎ ‎(4)零乱不堪:‎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其中一共写了哪些事情,试加以分析并概括。‎ ‎4.“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体会其中 的含义。‎ ‎5.文章不管是在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上,还是在对他的语言描写上,都表现了他对不幸遭遇的抗争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二、阅读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 ‎  他接着说: ‎ ‎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 ‎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 ‎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 ‎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和巴赫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 ‎  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 ‎6.在选段中找一个比喻句,指出它的“本体”和“喻体”‎ ‎7.选段中主要运用________描写来写人,其中贝多芬的一段“独语”对人物描写有什么用处?‎ ‎8.为什么贝多芬在看见客人时,会问女佣:“谁?那是谁?”接着又“粗着嗓子喊”?‎ ‎9.文中加点的句子“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试用自己的话加以分析。‎ ‎  ‎ ‎10.“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 ‎ ‎ ‎ ‎ ‎11.体会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1. hè 邃 xiāo 磐 kē 踌 ‎ ‎2.(1)形容很乱,不能入目 。 (2)看不见天和日。‎ ‎(3)引起人注意,吸引人去看。 (4)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3.按照访问的顺序,一共写了: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4.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5.“两肩极宽阔,……及命运的担子”,“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生的意志。”这些外貌描写都显示了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这句话表现了贝多芬在遭到失聪的打击后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了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  6.“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本体是贝多芬的家、贝多芬,喻体是“兽穴”“老狮子”;“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本体是贝多芬,喻体是“火山”。‎ ‎7.语言细腻地再现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使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个性更加鲜明。‎ ‎8.因为贝多芬不愿意接见陌生人,所以有些不耐烦。‎ ‎9.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障碍,常常被人误解,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10.表现出贝多芬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与安静表现出坦然;转而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并且领悟了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11.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灵,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地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灵的音乐”。‎ 素材大观园 贝多芬 作品演奏 ‎ ‎ ‎1803年的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地 ‎ ‎ ‎ ‎ 关于贝多芬(丰子恺) ‎ ‎1.英雄的贝多芬 ‎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 他的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可知这全是超越了灵魂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如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叫叹: ‎ ‎“唉!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 在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 ‎ ‎“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 ‎ ‎2.狂徒的贝多芬 ‎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 ‎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来的人。” ‎ 这话把贝多芬的一面说得十分透彻。自来艺术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为,而贝多芬竟是一个极例。当时欧洲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有一天去访问他,看见他耳上缠着重重的纱布,蹲伏在室内。车尔尼出来对人说: ‎ ‎“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 ‎ 他常常用棉花蘸黄色药水,塞在耳中,外缠纱布。他颚上的须常常长到半寸以上。头发似乎从来不曾接触过梳栉。麦束一般地矗立在头上。他曾经为了一盆汤做得不好,大动怒气,拿起来连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蜡烛的心子来当牙签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热闹的时候,穿了寝衣,在靠街的窗口剃胡须,不管人家的注目与惊讶。有一次为了动怒,拿起一个开盖的墨水瓶来,投在钢琴的键盘上。他弹琴的时候,因为长久之后手指发热,常常在钢琴旁边放一盆冷水,弹到手指发热的时候,就把两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后继续弹奏。然而他的动作很乱暴,每逢弹一回琴,必洒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这冷水从地板缝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寝床中。楼下的主人诘问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对贝多芬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就动怒,立刻迁出这旅舍。 ‎ 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身长五尺四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 ‎ ‎…… ‎ 凡此种种强顽怒暴的习气,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怀抱的大苦闷而来的。而他的苦闷的源泉,全在于他所罹的聋疾。 ‎ ‎3.苦恼的贝多芬 ‎ 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记簿上这样记录着: ‎ ‎“身体无论怎样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岁了。我必须尽我所能,成遂一切愿望。” ‎ 写了这段日记之后,不久就达到了剥夺他的后半生幸福的肉体上的大苦痛。他的聋疾发生于1798年的夏日。 ‎ 贝多芬的艺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交代期起一大变化。以前即是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的时代,以后是自己的乐风独立的时代。十八九两世纪之交的数年间,贝多芬正在埋头于作曲中,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差不多全不注意。因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1801年,他在剧场中必须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听见歌手的唱声。 ‎ 他在写给一个知友的信上这样说: ‎ ‎“你所亲爱的贝多芬,完全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已经在和自然与神相冲突了!我常常诅咒神明。因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来当作自然界的极细微的事故的牺牲品。又在破坏人间可成为最美的事业。我所最宝贵的耳,今已听不出大部分的音了。这是何等可悲的人生!我所亲爱的一切事物,今已离去我了。像从前的没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倘得与从前一样地健听,我真要立刻飞奔来告诉你。然而我决不能得到这欢喜了!我的青春已经长逝,青年时代的希望的实现,艺术上的铭记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极而放弃我的一生了。…… ”‎ 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来,又常常耳鸣。他是自然爱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这时候他到野外,听不出农夫的吹笛的声响,顿时又起悲观,写了“遗言”寄送朋友。然而他终于是强者,用不屈不挠的态度,来同这聋疾战斗,他曾经对人说: ‎ ‎“我一定要克制我的命运。” ‎ 从此以后的生活,全部是对于聋疾的苦战了。1809年,拿破仑军队侵入维也纳,炮弹飞走空中的时候,贝多芬恐怕炮弹的声音增进他耳疾,用两手指紧紧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满腔忧闷地躺在床上。 ‎ 聋疾是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贝多芬,音乐是苦恼的赴诉处,同时又是苦恼的逃避所。 ‎ ‎(选自《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 罗曼·罗兰和《贝多芬传》(傅雷) ‎ ‎《贝多芬传》存世已无虑几百种之多,流传最广的要数罗曼·罗兰所撰的这薄薄一本,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主精神取胜。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生存状况渐趋舒适,“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已稍显疏阔,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忧患还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人生课题,故贝多芬的榜样于我们仍能有所感悟。 ‎ 文学史家朱东润先生推许罗曼·罗兰《贝多芬传》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不失为值得一读的好书。 ‎ 隐遁在自己的内心生活里,和其余的人类隔绝着,他只有在自然中觅得些许安慰。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说:“自然是他惟一的知己。”它成为他的托庇所。‎ ‎1815年时认识他的查理·纳德,说他从未见过像他这样的爱花木、云彩、自然……他似乎靠着自然而生活。贝多芬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的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每天他沿着城墙绕一个圈子。在乡间,从黎明到黑夜,他独自在外散步,不戴帽子,冒着太阳,冒着风雨。“全能的上帝!在森林中我快乐了,在森林中我快乐了,每株树都传达着你的声音。天哪!何等的神奇!在这些树林里,在这些岗峦上,一片宁谧,供你役使的宁谧。” ‎ ‎(选自《贝多芬传》,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