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26 KB
  • 2021-06-07 发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4:第6课 琵琶行并序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标】‎ ‎1.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 ‎3.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法和学法】‎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 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鉴赏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 ‎1.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教师正音。 ‎ ‎2.教师配乐背诵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 ‎3.理清结构:‎ 叙述事件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的? ‎ 秋江夜送客(叙事起笔) ‎ 琵琶女 诗人 ‎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 ‎(详叙事) (略抒情)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 为君翻作琵琶行 ‎ 满座重闻皆掩泣 ‎ ‎(叙事结尾) ‎ ‎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 ‎4.诵读指导:‎ 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 ‎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 四、布置作业 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学生配乐诵读全诗。‎ 二、简析诗前小序。‎ ‎1.小序有什么作用? ‎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 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三、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 ‎2.“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 明确:(1)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京倡商妇怨” ‎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 ‎(2)诗人的遭遇与心境。“京官谪官恨”‎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 ‎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 明确: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4.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 ‎5.诗中的景色描写有何作用?‎ ‎(1)“枫叶荻花秋瑟瑟”。 ‎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2)“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四、课外拓展 ‎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 ‎1.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 ‎2.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3.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二、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 ‎1.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 ‎(2)琵琶女的琴声又没有感情的变化?‎ 参考: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 明确: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 ‎4.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5.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 ‎(1)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 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 ‎(2)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 ‎6.小结: ‎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三、拓展阅读 ‎1.比较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 ‎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2.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四、布置作业: ‎ ‎1.听《二泉映月》,写写听音乐的感受。‎ ‎2.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 ‎【板书设计】‎ 秋江夜送客(叙事起笔) ‎ 琵琶女 诗人 ‎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 ‎(详叙事) (略抒情)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 为君翻作琵琶行 ‎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