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00 KB
  • 2021-06-07 发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少年闰土》教案 (10)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少年闰土》‎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   1.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   2.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流程 一、识字品句,指导朗读 师:闰土这名字是怎么来的?‎ 生:闰土是闰月出生的,五行缺土。‎ 师:“五行缺土”什么意思?‎ 生:好像是算命的说法。‎ 师: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我们的祖先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当然我们也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大概是闰土的父亲听了算命先生说闰土的命里缺土,缺什么名字里就补什么——从这个有点土气的名字,我们也能感受到父亲对闰土的爱。‎ ‎(依次板书“正月”“忙月”“秕谷”“祭祀”。正音,运用查字典等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设计意图】这些词虽然不是课后生字表中要求掌握的,但的确是需要老师指导的,所以,识字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师:文中讲“我”家里要做大的祭祀,请闰土和他的父亲到“我”家来帮忙。“我”是谁?‎ 生:鲁迅。‎ 师:小说是虚构的。《故乡》是以鲁迅的故乡绍兴为背景,以鲁迅自己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文中的“我”是鲁迅虚构的主人公,虽然有很多鲁迅的影子,但不能说主人公就是鲁迅。今后我们阅读小说的时候,不要把作品中的“我”当成作者。鲁迅的文章一向争议很大。有的人说味道很好。有的人说读不懂。鲁迅的文章到底味道如何呢?我们来品一品。‎ ‎(课件出示:“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生读)‎ 师:这么长的句子一口气读下来,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有点深奥。‎ 师:鲁迅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小说的人。什么是白话文?就是我们现在语文书上的这些现代文。在鲁迅之前,我们中国人写的是之乎者也的古文。所以鲁迅的这句话还是留有一点点古文的痕迹。比方说第一句“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我们把“的”和“猹”换一个顺序,读读看。‎ 生: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的猹是怎么一件东西。‎ 师:对鲁迅的文章还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像绕口令。‎ 生:我觉得鲁迅的文章的确跟别人的不一样。总是反复地在说一个意思——不知道。‎ 师:很好,你已经摸到鲁迅的脉搏了。三十年前“我”不知道,三十年后“我”还是不知道,又无端地觉得像小狗。不知道,不知道,又不停地猜想,这背后就说明“我”是特别地——‎ 生:想知道!‎ 师:对呀。这两个破折号就像是穿越时空的绵绵思念,把三十多年来难以磨灭的好奇和朦朦胧胧的猜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生齐读“我那时并不知道⋯⋯”)‎ ‎(课件出示:“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生读)‎ 师:“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闰土却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闰土给鲁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闰土的模样的确就是绍兴乡下孩子那种可爱的土气、健壮、害羞!‎ ‎【设计意图】品评鲁迅文章的味道,这几个句子非常有特色,代表着鲁迅语言的特点。读好这几句,对于读好读懂其他句子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初读研究,整体感知 师:我们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绍兴农村孩子,下面我们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6—8节,完成填空:‎ ‎( )的少年闰土。‎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也可以填几点。‎ ‎【设计意图】开放的填空,给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大大丰富了读文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师:同桌先交换一下意见,有必要可离开座位,寻找合作伙伴。‎ 生:我填“能干的少年闰土”。因为闰土能在雪地上很巧妙地捕鸟。‎ 生:我觉得应该填“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不仅知道海边的各种贝壳,还知道许多“我”和“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事。‎ 生:我想填“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一个人敢在海边的沙地上管瓜。猹来了,他也不害怕,还捏了胡叉去刺猹,要是我早就吓跑了。‎ 生:我说是“心中有无穷无尽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因为他知道下雪天怎么捕鸟,懂得稀奇古怪的贝壳、凶猛的猹和有趣的跳鱼儿等等。‎ 师:请几位同学根据刚才的交流,将课文中介绍的几件事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写得正确,而且字又漂亮。‎ ‎(雪地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在用词上做适当的指导)‎ ‎【设计意图】板块研读,弹性填空,学生多元读解。既感知了课文整体,又丰富了闰土形象。‎ 师:那么,“我”对哪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呢?为什么?‎ 生:雪地捕鸟。因为闰土一到,我便要他捕鸟,可见“我”对闰土捕鸟的本领很佩服,印象特别深。‎ 生:我认为是“看瓜刺猹”。因为上一堂课我们学过,“我”与闰土分别了三十年,一看到闰土,就想起他少年时看瓜刺猹的画面,课文第一节就写这件事,可见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 师:是呀!所以这两件事在文中写得也就较详细。‎ 三、研读重点,随机点拨 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等会儿交流时,可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评注、查资料;教师巡回,但不作任何指点)‎ ‎【设计意图】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研究,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师: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你的研究成果或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闰土捕鸟很有经验。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下秕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尤其是用短棒支起竹匾,更能看出他是捕鸟高手,因为一拉短棒,匾很快落地,鸟想飞走也来不及了。‎ 生:我认为闰土不但捕鸟很有本事,还很勇敢。你听,猹咬得西瓜啦啦地响,当时又没个伴,他不仅不害怕,还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猹是很凶猛的,你向它走去,它不会跑掉,反倒向你奔来,多可怕呀!但闰土刺猹好似家常便饭,什么都不在乎,可见他机灵、勇敢。‎ 生:我研究课文中的四个省略号和两个破折号。我认为省略号是表示语意未尽,破折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 生:我不同意。课文中的省略号有一处是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例如:“蓝背……”不过,我发现有一处标点用错了:稻谷,角鸡,鹁鸪,蓝背……中间应用顿号而不是逗号。‎ 师:你真了不起,但据我考证,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顿号,所以只能用逗号代替了。‎ 生:“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从“素不知道”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闰土说的这些事从来也没听过,感到十分新奇。从中也能看出“我”了解得很少,知识贫乏。连水果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 师:“素”字你怎么理解呢?‎ 生:“素”是“向来”的意思。‎ 生:课文中有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好像有点知道,但又不是十分明白。我觉得这个“啊”字加一个“!”表示“我”对闰土的赞美,羡慕他心中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板块研读中最难解的一句话,学生似懂非懂,处于一种“愤悱”状态,需借点拨、引导之力。‎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句话确实值得研究。(点击课件)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点拨:‎ ‎(1)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读。‎ ‎(2)师:“无穷无尽稀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的是刚才讲到的雪地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等事。“他们”指“我”的一些朋友、少爷们。“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指天空很小。‎ 生:“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仅仅指天空小,还借此来说明“我”和“我”的朋友们生活的空间小,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生:与前面的感叹词“啊”连起来一读,我发现,“我”在对闰土敬佩、羡慕的同时,还表达了“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渴望有像闰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我也明白了这一点,课文中说“四角的天空”是院子里高墙上的,这真是这些少爷们生活的地方,与闰土的生活环境一比,他们觉得自己太封闭了,也想到外面去看看,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叹。‎ 师:请同学们将“啊”和“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连起来想一想,再读一读,体会“我”当时的这种感情。(指读——点拨——再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适时、适度的点拨,解放学生的思路,使教学推向纵深。‎ 四、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师:那么,在当时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当闰土还是当课文中的“我”?想当闰土的坐在左边(称正方),做“我”的坐右边(称反方),咱们来讨论一番。老师有几个要求:‎ ‎(1)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 ‎(2)在争辩的过程中,当你被对方说服,可改变你的选择,并变动座位。‎ ‎【设计意图】:设计专题,引导争辩,将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心灵的自由,凸现个性。‎ 师:好!时间到,下面由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一个同学在讲时其他同学一定要专心听,并想反驳对策。‎ 正方:我喜欢做闰土。因为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社会里,正是闰土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小时候自由自在的闰土,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有受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 正方:谁说闰土没受过教育?在广阔的天地间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学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这仅仅是闰土农村的一些事,对一个城里人来说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我”在城里的许多事课文中没有说,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许要多得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想做一只“笼中之鸟”还是想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呢?‎ 反方:什么“笼中之鸟”。文中的“我”是“笼中之鸟”吗?请问“笼中之鸟”能展翅高飞吗?少爷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闰土有什么呢?‎ 师:大家争论激烈,谁也不肯让谁,老师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投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争辩,是教学的一种新机制,它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当家作主,尽情发挥,在争辩中明晰内容,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四、深度拓展,‎ 师:课文说“我”和闰土“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多年后,“我”和闰土有了第二次见面。想一想,“我”看见闰土。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闰土又会说什么呢?‎ ‎(生自由想象)‎ 师:儿时的伙伴是一生的财富。可是他们第二次见面,却并不像我们所说的这样——‎ 出示《故乡》的片断:“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他们原来是那么好的朋友,为什么现在变得那么陌生?‎ 生:第二次见面应该很兴奋的,可怎么不想说话了?‎ 生:以前的闰土跟“我”应该是很好的朋友,没有主仆之分,但现在为什么称“我”为老爷?‎ 生:这次见面为什么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激情和热情?‎ 师:今天时间有限,建议大家课后阅读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手段,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处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合情合理地朗读加深理解文章内容。注重文本与原著的结合,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学了一篇课文,延伸的、可挖掘的东西是题中应有之义,课后学生如能认真阅读原著,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