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练习新人教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五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请将答案用2B铅笔依次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诓骗(kuāng)  和谐(hé)  懦夫(nuò)  前仆后继(pú)‎ B.停滞(zhì) 汲取(xí) 灌溉(gài) 舍身求法(shě)‎ C.豢养(huàn) 折扣(zhé) 监护(jiān) 锲而不舍(qì)‎ D.中伤(zhòng) 懒惰(duò) 烦闷(mèn) 根深蒂固(dì)‎ ‎(解析:A.“仆”应读作“pū”;B.“汲”应读作“jí”;C.“锲”应读作“qi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渺茫 塑像 画龙点睛   B.压榨 尴尬 走头无路 C.鲁顿 探求 自暴自弃 D.繁殖 祟拜 众叛亲离 ‎(解析:B.“头”应写作“投”;C.“顿”应写作“钝”;D.“祟”应写作“崇”。)‎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不知叔叔说了一句什么话,爷爷大发雷霆。‎ B.任何谣言总会不攻自破的。‎ C.领导的那番话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D.一面之词实在不足为据,我们需要用更多的事实来证明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解析:C.“不言而喻”是不用说就明白的意思,与“潜台词”语义重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观众听完张惠妹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都被深深地折服了。‎ B.10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C.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D.许老师常为班里的贫困学生买一些日常用品:衣服、球鞋、手帕、衬衫、拖鞋等。‎ ‎(解析:A.搭配不当,应将“和优美的舞姿”删去;C.语序不当,“保护”和“了解”互换位置;D.分类不当,“衣服”包括“衬衫”,应删去“衬衫”。)‎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 孩子们对未来的________,对生命的________,对死亡的________,对亲人的________,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着——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A.恐惧 憧憬 呼唤 喜悦    B.喜悦 呼唤 憧憬 恐惧 C.憧憬 喜悦 恐惧 呼唤    D.呼唤 恐惧 喜悦 憧憬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A.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的主题读书活动。‎ B.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C.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面对各种突发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解析:D.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7‎ A.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偶)‎ B.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它歌唱。(拟人)‎ C.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心魄。(比喻)‎ D.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反问)‎ ‎(解析:D.是设问不是反问。)‎ ‎8.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C)‎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③②④① D.④⑤③①②‎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D)‎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 B.《怀疑与学问》一文首先从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进而谈到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以此来论证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C.《谈创造性思维》作者罗迦·费·因格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D.《创造宣传》的作者陶梦庵是中国教育家、思想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0.下列有关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C)‎ A.《水浒》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等,小说还讲述了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B.《水浒传》中的索超,绰号“急先锋”,使两把板斧,力大如牛,为人粗中有细,爱憎分明。‎ C.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D.《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解析:C.大闹桃花村和火烧瓦罐寺的人物是鲁智深。)‎ ‎(二)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11.(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诗人借用典故来写出自己离开家乡之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7‎ ‎(6)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写)‎ ‎(7)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阅读与理解(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一)古诗赏析 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第12题。(共5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1分);与下文苦闷、抑郁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1分)。‎ ‎(2)简要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3分)‎ 运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1分),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2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锦鳞游泳     鳞:代指鱼 ‎(2)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7‎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5.【甲】【乙】两文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2分)‎ 同的方面:【甲】文提出“后天下之乐”的政治理想,【乙】文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是很可贵的。(1分)‎ 异的方面:【甲】文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作者借山水之乐来排遣谪居生活的苦闷。(1分)‎ ‎16.【甲】文写“此乐何极”,【乙】文说“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4分)‎ ‎①主体不同:【甲】文是迁客骚人之乐,【乙】文是太守之乐(或百姓之乐);②客体不同:【甲】文是春季美景之乐,【乙】文是四时山水之乐;③原因不同:【甲】文是因宠辱偕忘而乐,【乙】文是因百姓乐而乐;④本质不同:【甲】文是个人之乐,【乙】文是与民同乐。(每点1分)‎ ‎(三)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20题。(共10分)‎ 善借者赢天下 王 飙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油轮出租。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整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的意思便是“借”。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伟业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 7‎ 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不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善借者赢天下。(2分)‎ ‎18.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举例论证。举美国亿万富翁丹尼尔·洛维洛从银行借贷成就自己事业的例子(1分),具体论证“善借者赢天下”的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1分)。‎ ‎19.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不能(1分)。画线句先说丹尼尔因善借成就自己的梦想,后说刘邦因善借铸就辉煌的人生,与第②③段的顺序一致,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2分)。‎ ‎20.“借”是门大学问。结合文章及下列材料,说说你对“善借”二字的理解。(3分)‎ 材料一:张先生急于用钱,向地下钱庄借了高利贷,结果落入对方陷阱,差点就家破人亡。‎ 材料二:某企业照搬国外营销模式,意在大展宏图,却因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卡壳,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效益,反而造成巨大损失。‎ ‎【示例】从文章来看,“善借”就是要积极借助外物和他人的力量,并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材料来看,“善借”应当知道,有的东西不能借,如高利贷;有些东西要借得巧妙,借得聪明,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照搬过来(3分)。‎ ‎(四)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1~25题。(共13分)‎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觉得我的行为好笑,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哧哧地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 7‎ 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⑾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⑿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21.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2分)‎ ‎①“温暖”交代中心:苇花让我们在贫寒年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爱的温暖;在现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②“苇花”交代写作内容,贯穿全文成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22.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3分)‎ ‎①“我”采苇花做装饰;②农人割芦苇当柴火;③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④村人用苇花编毛窝。(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23.作者在记叙“我”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将它插在花瓶中这一事件时,分别写到了农人和父亲的笑,他们各自的笑的原因是什么?(2分)‎ 农人笑“我”的天真和傻气,苇花到处都是,极其平凡,没人拿它当宝贝,农人不明白“我”采这个做什么(1分);父亲笑“我”把苇花插进花瓶,珍爱有加(1分)。(共性很多,意对即可)‎ ‎2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苇花”比作“老妇人的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花平静温和的特点给人温暖的感觉(1分)。表现了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1分)。‎ ‎(2)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表现了苇花的可爱形象和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1分)。‎ ‎25.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2分)‎ 因为苇花作为一种物资,帮助人们度过贫穷的年代,在今天被人们重新加工后又变为艺术品,继续对人们做着贡献(1分)。同时苇花所具有的团结精神,所营造的独特景象,也都让作者喜欢(1分)。(从实用和精神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三、综合性学习(共1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微信阅读被首次纳入调查,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 用途 聊天、查看朋 友圈中的朋 友状态 阅读 新闻 阅读朋友 圈中分享 的文章 阅读公共 订阅号发 布的文章 微信 支付 在公众号上 进行订票、打 车等 7‎ 人数比例 ‎80%‎ ‎72.9%‎ ‎67.1%‎ ‎20.9%‎ ‎15.3%‎ ‎7.0%‎ ‎  材料二: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团队经过长期跟踪发现,微信内容以快、精、短为特点,并呈现了短视频、纯干货、附带背景音乐等不拘一格、多元化呈现方式的格局。整体而言,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依旧是主体。‎ 材料三: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认为,儿童阅读、学术阅读和经典阅读还是应该坚持纸质书。微信主要功能是娱乐、浏览,主张儿童阅读不要从微信阅读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微信阅读容易分散其注意力,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纸质书阅读才能让孩子不受干扰,一面看,一面思考。‎ ‎26.从材料一中,你看出时至今日微信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微信的阅读功能和实用功能在逐渐增强。‎ ‎27.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的特点。(3分)‎ 内容快、精、短,多元化,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8.深阅读的消失“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4分)‎ ‎【示例】我赞同这个观点。网络阅读的发展导致我们深度阅读的能力大大下降甚至消失,这是令人担忧的,而传统的传承是离不开深度阅读的,缺乏深度阅读能力的后代将无法领会其中的深层内涵,更无法体会当中的价值,这必然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应该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四、作文(60分)‎ ‎29.(一)话题作文 从此岸到彼岸,是路程的距离;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梦想到成功,是执着缩短了距离;善良与丑恶,是信念拉长了距离……这就是美妙得让人着迷,神奇得令人深思的“距离”。‎ 请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二)全命题作文 东风是机遇,东风是鼓励,东风是关怀……在人生的旅途中,东风无处不在。它帮助我们发现希望,感受温情,获得成长……总有东风为我们而来。‎ 请以“东风为我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4)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作文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