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18 KB
- 2021-06-04 发布
【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个核心:人是万物的尺度。
一个转变:研究对象由神与自然界过渡到人与社会。
两个区别: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智者学派和斯多亚学派。
四个人物: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芝诺、塞内卡。
二、智者的特点
言论内容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辩论方式
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辩论工具
注重实利,运用逻辑方法
斗争对象
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
智者目标
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三、“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的意思表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所在,知识是美德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1)“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把人置于社会的中心,被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苏格拉底不是智者学派的成员,但在关注人的问题上与智者学派有共性之处。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人是万物的尺度”
当雅典人所议之主题含有政治睿智……会倾听每一个人的见解,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拥有这一美德;否则,便不会有城邦。
——普罗塔戈拉
黑格尔指出:“希腊英雄们都是出现在法律尚未制定的时代,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作为和他们分不开的个人工作完成的。”
史证 史料一表明智者学派主张人是是非善恶的评判者。史料二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家们主张以人为中心,也说明具有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
2、史料与史证(2)
史料主题:苏格拉底的思想
“美德即知识。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苏格拉底
史证 史料表明了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表明其与智者学派不同,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的伦理道德,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解题技巧指导】
咬文嚼字——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
新课标下的高考,大多数考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有效信息中,主题语是最关键的。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比如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在阅读材料时,要寻找其中的特殊性,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这种咬文嚼字、把握主题有助找寻正确答案。
技巧体验:
“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句话所能印证的名言是( )
A.“人生而平等” B.“美德即知识”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D
【解析】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