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8.50 KB
  • 2021-06-03 发布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 《观潮》课件2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观 潮 周 密 钱塘江观潮 ,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 宋朝 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钱 塘 江 大 潮 一线潮 一线潮 钱 塘 江 观 潮 钱塘江潮是由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加上杭州湾的喇叭口特殊地形而形成的特大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潮势达到极盛,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前来观潮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人山人海。 银 翻江倒海图 玉 雪 线 城 岭 雷霆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色 形 声 势 赏读 :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明确 :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 “ 仅如银线 ” 写其形; “ 玉城雪岭 ” 状其色; “ 大声如雷霆 ” 描其声; “ 际天而来 ”“ 震撼激射 ”“ 吞天沃日 ” 绘其势。 水军操练图 艨艟数百 分列两岸 奔腾分合 乘弄标舞 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 一舸无迹 静 动 静 赏读 : 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 写 “ 静 ”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写 “ 动 ”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旗尾不湿 以此夸能 文身 披发 溯迎 而上 腾身 百变 吴儿弄潮图 观潮盛况图 车马塞途 倍穹常时 席地不闲 亮点探究 : 1 . 《 观潮 》 第一句说: “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 .作者在 《 观潮 》 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 “ 潮 ” 上,立足点在 “ 观 ” 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 观潮 ” 的? 点拨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 “ 潮来之状 ” , “ 演兵之威 ” 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 “ 弄潮之技 ” 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 披发文身 ” 写弄潮儿的外形, “ 溯迎而上 ” 写弄潮儿的猛勇, “ 出没于鲸波万仞 ” 写弄潮儿的矫健; “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 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 “ 观潮之盛 ” 的语句是 “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 作者以 “ 十余里 ” 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 “ 车马塞途 ” 写看客之多;以 “ 虽席地不容闲也 ” 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 .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 “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 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 “ 伟观 ” ,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 “ 衬托 ” , “ 映衬 ” ,如 “ 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 ” 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 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 “ 吞天沃日 ” 动词 “ 吞 ”“ 沃 ” 极有气势。 “ 倏尔 ” 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 “ 披 ”“ 文 ”“ 持 ”“ 争 ”“ 鼓 ”“ 迎 ”“ 上 ”“ 出 ”“ 没 ”“ 腾 ”“ 变 ”“ 沾 “ 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 虽席地不容闲也 ” 的 “ 也 ” 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作业 熟读课文 完成 《 同步训练 》 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