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50 KB
  • 2021-06-03 发布

江苏省宿迁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作文专题复习文档:议论文结构2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议论文结构样式列举(三)‎ ‎“六段论”式结构 ‎【结构模式】‎ 第一段:提出论点,准确鲜明。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三两句话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结尾升华。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六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 ‎【例文展示】‎ 借忧患之风,扬理想之帆 ‎①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有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古训,无一不是在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享乐,要在忧患中求发展。‎ ‎②古人云:“贫贱忧戚,玉汝于成。”‎ 贫穷的生活、卑贱的地位、失意的忧伤,有时像一阵烈风,它会熄灭弱者的生活激情,但也会扬起强者的希望之帆。越王勾践,由一国之君沦为吴王的马前卒,何等的卑贱!由锦衣玉食而食人粪便,又是多么的屈辱!然而,数年之后,他却能实现三千越甲终吞吴国的抱负,雪洗耻辱,光复越国。是什么使他得以东山再起,创造历史神话?是忧患。卧薪尝胆,警醒他毋忘国耻,时刻清醒;亲身劳作,促使他体恤民生,吊忧贺喜;仇雠在前,激发他忍辱负重,苦觅良机。‎ ‎③忧患可以光复一个国家,同样道理,忧患可以使一个生命创造奇迹,也可以让一个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是忧患,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创造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丰富了中华史学文化的宝库;是忧患,让邓亚萍悬梁刺股,发奋苦读,取得了人生的另一块沉甸甸的金牌;是忧患,让张智慧春研发出第四代洗衣机,让海尔集团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④也许有人会说:安乐的生活,谁不向往?殊不知,安乐,是一张温床,可以成就幸福的美梦,更容易滋生堕落的细菌;安乐,是火,可以温暖疲惫的心灵,更可以熔化斗志的宝剑;安乐是麻醉剂,可以缓解肉体的疼痛,更可以损害你健全的器官。商纣王沉迷美色,酒池肉林,终于断送商朝江山,成为百姓的罪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沉湎于度曲作词,荒废朝政,导致身死国灭,给后人留下笑柄;吸毒者,陶醉于一时快乐,害己害人,酿成个人悲剧,毁弃家庭快乐,给社会留下。‎ ‎⑤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处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中的我们,也面对许许多多得响了诱惑,这就要求我们,无论身处忧患,还是享有快乐,都要拥有一支镇静剂——“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辩证思想:忧患中,乐观进取,化压力为动力;成功时,站到生命的更高层,不被安乐遮望眼,放远目光,且莫贪恋一时的快乐,重蹈蜗牛的覆辙——强大得令许多天敌都无可奈何,却惨死在小巧柔弱蠢笨的萤火虫手中!‎ ‎⑥忧患是风,推动生命之舟。让我们借忧患之风,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幸福的彼岸。‎ ‎ “八段式”结构 第一段:阐明亮出观点。‎ 第二段:正面事例,简述点评。‎ 第三段:负面现实。铺陈针砭。‎ 第四段:小结上文,过渡,启下。‎ 第五段:解决方案1,名言+排例。‎ 第六段:解决方案2,名言+排例。‎ 第七段:再阐上文事例,简扣题目材料。‎ 第八段:阐明结尾呼应开头。‎ 思路梳理:这种结构安排和上面的“六段式”基本相同,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 ‎2、开门见山、举例论证,正反对比,引用论证,假设论证。‎ ‎3、深刻有力,说服力超强。‎ ‎【习作打磨】‎ 议论文结构样式列举(四)‎ 时评类作文结构模式 ‎【一般要求】‎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质量的作文,总是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联,议评时政,抓住关键,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深刻透彻,令人信服,无可辩驳,‎ 时事评论类作文。往往从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入手。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在写法上,一般可写成评述性文章即评论,而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 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写法上还要求“ 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 , 一事一议 。以小见大,必须从 “ 小 ” 中评析出大道理来,“ 着眼大处, 落笔小处” 析出大道理来。‎ ‎【结构模式】‎ 时事评议文章一般采用启感式的写法。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这种写法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引",围绕话题与材料;"议",发表议论;"联",联系实际;"结",结束话题。一般多用于就某一材料中的看法或观点进行进行写作论证的文章。‎ 引,就是引用材料,引用不是照抄,而是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般说来,引述不宜过多过细,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还有,也不一定去整段整段地照抄原文,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只在行文中引用原文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行了。引要简洁,并且据材料提出问题,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常规的开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纠正开头拖沓冗长以致兜了半天圈子还不知观点为何的通病。‎ 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 ‎(1)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又如从中学生早恋现象引出论点“早恋,成功的绊脚石”。‎ ‎(2)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 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和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中,用三言两语,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应该不是难点。从中引出的中心论点,语句要通顺、凝练,绝不能是病句。可以是一个对偶句、判断句,可以是简短的哲理性的话。中心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正确,就是 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普遍追求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鲜明,就是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褒什么贬什么,要旗帜鲜明,态度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形式上要有一个核心词。新颖,有时代感,有独特的见解。中心论点书写时也可独立成段。‎ 议,是针对前面提出的观点,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使观点确立起来。议,本论,分析问题。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议要多一些,同时要有事例辅助。但不要急于列举材料进行论证,一般先要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议论:一是对论题作精要的阐释。二是对观点作提纲挚领的概括议论。这种极其精练的议论语言、高度概括的事实,既对观点作出初步的总体论证,又为下文选择材料确定了方向,这种议论在文中起着上承观点下启具体论证的枢纽作用。写作时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议论,可以帮助我们纠正急于列举材料加以论证而忽略以必要的议论作过渡的通病。当然“议”是文章“猪肚”部分,要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要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议论,恰当地使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事例作论据。论据要准确、典型、丰富。‎ 议的部分可以采用“类、因、法、果”构思法,以使文章具备逻辑力量。“类”——“是什么”,解决的是对象问题,从文题、材料、观点中选关键词提问。如《美丽的梦想》,关键词是“梦想”,可从“梦想是什么”拟分论点。“因”——“为什么”,解决的是原因问题,如《美丽的梦想》,“为什么要有梦想”,“折射现实情况如何”并顺此提出分论点。 “法”——“怎么办”,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从“怎样去实现美丽的梦想”拟分论点。“果”——“怎么样”,即问题得以解决后“我”的态度和体验,如《美丽的梦想》,“梦想实现后我会有怎样的表现,或梦想没有实现我会如何坚定地追求”。‎ 当然,“类、因、法、果”不需要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只要选择一两个方面即可。用作展开的一两个方面,一定是自己体验最深刻,认识最独到,占有材料最丰富的优势方面。‎ 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时事,由材料推开去,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或历史,或现实;或集体,或个人,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中心论点,还可指出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联可以多可以少,最好比议论少些。‎ 结,收尾,总结全文,总括议论,激励劝勉,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练有力,反对尾大不掉。结要精简。或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和拓展。比如论点是“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可以这样结尾:“总之,人们应发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首尾呼应,发出号召,铿锵有力,引人深思。‎ ‎【习作打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字时,卡了壳。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字千斤 清华大学校长在宋楚瑜先生的欢迎仪式上出了一次糗:在念一首诗中的某个字时卡了壳。这一卡壳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指责顾校长及清华大学。顾校长大概也为此背负了很大压力,真可谓是“一字千斤”。‎ 有人说:顾某人是物理学家,不会念古文也在情理之中。有人说:清华大学的校长竟然不会念古文,反映了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这两种意见我都不以为然。文理之别当然不可以成为卡壳的借口,但由此得出“人文精神欠缺”也未免太过片面。我认为,这“一字不识”反映了责任心的问题。‎ 平日里的家人、朋友间读错一个字,不懂一个字当然没有问题,也没有人会追究。但顾校长不是正在家里吃饭,也不是正在与朋友聊天,而是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参加一个特殊的活动。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场合,就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他代表了中国教育水平最高的学府之一的教育水平;作为主持,他掌握着欢迎仪式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将在全世界的媒体中出现的公众人物,他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中国;作为大陆同胞,他是与台湾同胞互通友谊的信使。这着这多重身份的顾校长,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讲话更加谨慎些呢?再者,古文在现在并不常用,不会读也在情理之中,骂得响亮的人也不见得有多少个能读出那个字来。但是,连小学生也知道,不会读的字可以查查字典。这种很简单就可以避免卡壳的办法,为什么身为清华大学校长却没有采用?如果在讲话之前认真地看一遍诗句,发现有难读的字马上想办法解决,那么还会出现卡壳的“事故”吗?当然不会!所以,归结原因,只能说顾校长的责任心不强,对自己要承担的责任没有清醒的认识。‎ 在某些人看来,一字不识也许是个无伤大雅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这个字值千斤重啊!这种不负责的现象当然不仅仅发生在顾校长一个人的身上。在我们的身边,在电视里,在报刊上,随处可见类似的错误。顾校长只是“一字不识”,没有查字典;媒体们却把那些错别字铺天盖地地堆到读者的面前。从前,人们见到这些错别字还会提出纠正,现在却大都麻木了,面对错别字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媒体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是错别字越来越多,到最后,会不会错的反倒成了对呢?人们看错别字,用错别字,教育水平又如何能得到提高呢?‎ 各位肩负重任的文化工作者,在下笔之前,在开口之前,请先审视一下自己的责任吧。因为在你的笔下,在你的口中,对你对我,都是一字千斤啊!‎ ‎【简评】本文既就事论事,又有所拓展。首先,是就事论事,评论顾校长“卡壳”之失。本文的观点是“这‘一字不识’反映了责任心问题”。‎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古语有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地日月尚且有盈有亏,更何况世上的芸芸众生呢?纵使有一些缺陷,只要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便能够在世间立身。可是无知世人却诸多留难,求全责备,实在可笑可怜。‎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和材料科学家,他在主持欢迎宋楚瑜到校发表演说时,因为引用的诗文用字冷僻,一时卡壳,以致尴尬了一番。事后便有无知的人大发议论,道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全无文学底蕴。又道校长不学无术,甚至还有要顾校长引咎辞职之说。其实有心人细心一想,便知此等言论全不足道。顾校长作为科学工作者,全副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于文学言辞上稍有欠缺,当然在所难免。而且顾校长在物理、材料应用方面为我国贡献良多,怎能因此小失就要引咎辞职?顾校长虽然一时读错了文字,但瑕不掩瑜,他的才能人格并不会因此而被抹杀被贬低。顾校长,依然是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清华大学的校长。‎ 韩愈在其名著《师说》中反复提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表明每个人学识才能各有高低,技巧手艺各有不同。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值得学习,绝对不因某方面某科目的不足便可以耻笑。而且天下间每门技艺,每个学科都有极其深奥的原理,不少人穷其一生之力尚且未能钻研透彻,何况要样样皆精,科科都晓呢?由此可见,在某科有缺失不必可笑可耻,反而是那些只会大发批评,高谈阔论的人才是不学无术之人。‎ 其实不仅由于对不擅长的科目会出错,就是那些长年研究本门学科的专家学者也难免会马失前蹄,在最熟悉的地方摔一跤。清代著名学者朱起凤,饱读诗书,自命不凡。但他在学堂教书期间,却有一事令他无地自容。有一天,朱起凤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看到“‎ 盘施两端”,以为是“首鼠两端”之误,遂作更正。殊不知这词语出自古典,与“首鼠两端”的含义完全不同。于是乎全院扔书毁册,指桑骂槐地指摘朱老先生学识短浅。朱起凤虽闹此笑话,遭此大辱,却并不代表他一无所成。流传至今的珍贵文籍《辞通》便是这位朱老先生所作。难道后世会因为他的一点的疏忽,一丝的纰漏,就抹杀了他在文字学上的贡献吗?诚然,我们能包容朱子的过失,当然也应该理解顾校长的出错,因为,那毕竟是美璧微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优劣。我们不能“以一眚而掩大德”,只一味地攻击别人的缺点,全不顾别人其他方面的优点和贡献。为山九仞,依然有棱有角;为海万丈,仍旧有深有浅。我们只会惊叹于山之高大,海之壮阔,却不会则山之棱角,骂海之有浅。‎ 山水亦然,何况世人!‎ ‎【简评】本文就事论事,就顾校长“卡壳”之失而遭指责一事,为顾校长辩护。辩护的理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顾校长虽然有失,但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以一眚而掩大德”。‎ 本文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用了以下论据:‎ ‎(1)引用名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2)顾校长的“卡壳”是小失(一眚),顾校长的建树和贡献是“大德”,我们不能“以一眚而掩大德”;‎ ‎(3)引用韩愈名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朱起凤批改的失误与编撰《辞通》的贡献 ‎(5)人们对山海的评价。‎ ‎“起承转合式”议论文写作指导 一、模板解说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术语。 古代有相当多的作品如律诗、绝句、散文等常常采用这种结构,八股文也惯用这种结构。八股文因为其内容空虚、乏味被贬斥, 这种结构也受到了牵连。但是,作为写作规律的一种客观反映,这种结构依然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力,今天,起承转合式结构仍是议论文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结构。‎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或论题。‎ 所谓“承”,就是承接上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谓“转”,一般有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 ‎ 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 “进转”。‎ 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是全部论证的结束。‎ 简单来讲,“起”,就是开实;“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论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 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安排好起承转合,是优化议论文结构的重要方法。 ‎ 二、模板导图 结构 名称 要求或方法 第一部分 起 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论点;或提出论点,论点不在某一具体语句,而是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 第二部分 承 ‎(1) 正承:紧承上文正面论述;(2)反承:紧承上文反面论述;(3)短承:“起”与“转”之间过渡性议论 (4)长承:作为全文重要论证部分。‎ 第三部分 转 ‎“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上文是“正承”,下文可以“反转”,上文是“反承”,下文可以“正转”。上文是“正承”下文还可以“进转”。上文是“短承”,下文也可以“长转”,重在下文;上文是“长转”,下文则“短转”或“不转”,重在上文。‎ 第四部分 合 侧重点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不同,或重在理论,或重在实践。‎ 三、成功关鍵 ‎ 运用“起承转合”法构架议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起”要简洁明确。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或者根据文章立意,巧妙引述材料,由事到理,引出中心论点;或者先提出一个问题,在自问自答中“逼”出中心论点;或阐释概念内涵,界定范围,然后明确中心论点。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简洁明确。‎ ‎2.“承”要顺畅自然。这一环节既由上文引出,又是进入“转”之前的必要一步。“承”的基本要求是文脉顺畅,流转自如。例如,根据提出的中心论点,这一部分可以举出典型事例,进行事例论证,或者引用名人名言,进行道理论证;或者从正面或反面说起,引出对比论证;或者用一组问句,引出因果论证。由“起”到“承”‎ ‎,须有自然的过渡语句,还要注意整体布局的合理。‎ ‎3.“转”要深刻新颖。“转”是充分展开论证,体现思想深刻性、新颖性的重要部分。“转”最好采用“进转”,即在“承”的基础上递进一层,避免同一层次上相同类型的事例或名人名句的简单重复。如“承”是事例论证,那么“转”就应该是道理论证;“承”是正面论证,那么“转”就应该是反面论证,这就是“反转”;“承”是整体说理,那么“转”就应该是分层论证;“承”是列举现象,那么“转”就应该是深深入挖掘。‎ ‎4.“合”要简明醒目。“合”是补充、归纳、总结、回应和深化。如可以呼应标题或开头,以最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强化作者的观点,同时形成结构上的首尾圆合;可以发出号召,凸显现实意义;还可以用抒情式点题、总结式收束、推理式点题等方法。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合”都须简明、醒目,宜运用修辞手法显出亮色,在照应点化中给人“豹尾”之美感。‎ 起承转合用之于议论文,虽有一定的章法,但它绝不是用来生搬硬套的公式。运用时,必须因文而异,善于张扬个性,体现创新色彩。‎ 四、模板范本 ‎ 慈善须行之有道 广东一考生 ‎①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①开篇为“起”紧扣作文材料,以培根的名言领起,提出“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 ‎②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当年如果免费得到一碗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因此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毋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②此段为“承”承上文“慈善不应流于形式”,且以洛克菲勒为例,表达自己对慈善的独特理解——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 ‎③慈善还须以适应被资助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宜提倡的,只因会让人觉得是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是在用被资助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 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③此段为“正转”,强调“慈善还须以适应被资助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陈光标与乔布斯构成对比论证,阐释“慈善须行之有道”中“道”的第—层内涵)‎ ‎④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④此段为“进转”,在上一段的基础上,递进一层论证“道”的第二层内涵——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 ‎⑤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做到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的壮举。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⑥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⑤⑥此两段为“合”,这是在充分“放”的基础上的“合”。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 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吏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模板分析:(思踣与结构)‎ 考生运思文章,采用 “起承转合”之法,章法严谨而行文灵活。‎ 起:培根名言,提出论点 承:“省人”,洛克菲勒例证。‎ 转:(1)正转:适应被资助者的心理;(2)进转:行之得处。‎ 合:每个人都可以行善——现实针对性。‎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以人性的切入探究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进行了确切的辨析。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的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