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50 KB
  • 2021-06-02 发布

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 A.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 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所以能够不学而能、不虑而知,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教育的教化功能,故B排除。致良知,属于王阳明思想,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民贵君轻,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思想 ‎【名师点睛】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2、韩非子在《显学》中说:“今世之学士……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材料所述现象 A.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果 B.说明各国都推行文化开放政策 C.表明了法家思想已占居主导 D.为儒家学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答案】A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 ‎3、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提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为泰。”两人观点共同体现了 A.先秦儒家清心寡欲 ‎ B.体现了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 C.先秦儒家要求人们求利有正道,求利不忘义 ‎ D.认为人应当安于贫困,追求富贵安逸是可耻的 ‎【答案】C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孟子思想 ‎【名师点睛】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是“闻道”,就是追求真理。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儒家文化反对为孳孳小利而营生,孟子更是反对“孳孳为利”。但并不反对人们通过正常手段获取利益,不反对人们对利、包括个人的福禄财富等利益的追求。‎ ‎4、《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政治地位 C.儒家经典推动科举制度发展 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儒家经典的推崇,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A正确。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政治地位,原因在于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B排除。汉代没有科举制,故儒家经典不可能推动科举制度发展,故C排除。汉代没有科举制,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在隋唐时期,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5、董仲舒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指出“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亦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这一学说 A.实现了儒学发展的思辨化 B.说明应德治为先且刑罚为主 C.迎合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 D.为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亦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 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学说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为以后的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学发展的思辨化,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应德治为先且刑罚为主,故B排除。汉初无为而治政策属于道家思想,不是董仲舒思想,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名师点睛】九品中正制将人的资质分为不同等级,限制了人才的出仕,汉末与晋末的衰颓也一定程度上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而且无论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他们都造成了官僚小集体,士族代代相传的后果,为官僚腐败无能提供了途径,更能造成地方割据,诸侯征伐不休,引起国家分裂。‎ ‎6、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是在汉代以后。《齐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发展滞后 B.新的思想因素 C.专制统治干涉 D.商品经济推动 ‎【答案】B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道教和佛教·影响 ‎7、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敬天保民”,“德治”,“仁政”,“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正君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故A正确。儒家没有主张无为而治,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故C排除。材料也不能反映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发展 影响 ‎【名师点睛】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8‎ ‎、司马光主张女子可以读书,范仲淹曾把守寡的儿媳嫁于学生王陶为妻,程颐也把丧夫之后的外甥女再嫁他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所顾忌地饮酒和旅游,南宋孝宗更亲自出面为一个两度嫁夫的妇人主持葬礼。这些事件说明当时 A.理学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 B.封建统治秩序开始崩溃 C.商品经济发展致使物欲泛滥 D.理学思想遭到普遍抵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司马光主张女子可以读书,……南宋孝宗更亲自出面为一个两度嫁夫的妇人主持葬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理学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封建统治秩序开始崩溃,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商品经济发展致使物欲泛滥,故C排除。宋代理学思想形成并发展,没有遭到普遍抵制,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形成 ‎9、“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与上述认识最接近的观点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理在气中,道不离器”‎ ‎【答案】B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 ‎【名师点睛】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0、“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A正确。发明本心,不主张格物,故B排除。知行合一,也属于心学,故C排除。致良知,也属于心学,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 ‎11、在清人赵翼所写的《廿二史札记》中,作者提到“元末殉难者多进士”的现象。书中描写到: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 A.少数民族政权元朝灭亡的原因 B.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 C.理学对读书人的影响 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理学对读书人的影响,即民族气节的表现,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政权元朝灭亡的原因,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故B排除。理学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没有直接联系,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的重点之一。应该从消极和积极方面分析,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促进科技的发展。‎ ‎12、明朝中期,王艮(1483-1541)提出“良知现成”说,并提倡“百姓日用即道”。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看,其思想的师承和后学分别对应 A. 董仲舒、陆九渊 B.陆九渊、朱熹 C.朱熹、王守仁 D.王守仁、李贽 ‎【答案】D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思想 ‎13、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 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 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从不同角度理解评价,故C正确。柳宗元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故A排除。黄宗羲和柳宗元的思想从不同角度理解评价,故B排除。两者都有其合理性,不能说后者正确,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名师点睛】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中国的行政区划产生了及其深远及深刻的影响。‎ ‎14、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答案】C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特点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要表现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思想上,还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躬自实践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以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15、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主义的警辟词句“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这说明 A.儒家思想可以制约绝对君权 B.儒家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 C.民本主义可以完善皇权政治 D.民本主义与皇权政治对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主义的警辟词句“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民本主义可以完善皇权政治,巩固统治,故C正确。儒家思想为绝对君权服务,不是制约,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儒家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故B排除。民本主义与皇权政治是相辅相成,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民本主义 ‎16、西方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答案】D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17、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这种修辞差异 A.由地理环境决定 B.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 C.由经济形态决定 D.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修辞差异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即中国属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古希腊属于奴隶制民主制度,故B正确。地理环境,不是决定性因素,故A排除。经济形态与游说和辩论的对象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当时两者文明程度不分高下,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特点 ‎18、希波战争时代的希罗多德在记述几场重大战斗时始终未提神的干预和帮助,同荷马笔下的特洛伊战争恰成鲜明对比。这一历史变化体现了 A. 人文精神的兴起 B. 工商贸易的繁荣 ‎ C. 民主政治的形成 D. 历史叙述的科学 ‎【答案】A ‎【解析】‎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特点 ‎19、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C.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D.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强调道德教化对人的作用,故D正确。孟子没有主张实行民主政治,故A排除。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属于孔子思想,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故C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比。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相似之处: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孟子承仲尼之志,称述尧舜及三代德政,孜孜追求仁政王道;苏格拉底,对政治具有执著、热烈、卓越的观察力,立志改革社会现。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0、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严格管理 ‎ 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答案】D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韩非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亚里士多德 二、非选择题(40分)‎ ‎21、(26分)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汉并天下……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儒生)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与臣第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以尊卑次起上寿……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 ‎——司马迁《史记·叔孙通传》‎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 ‎——朱熹《朱子文集》 ‎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 材料三 “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失。” ‎ ‎——黄宗羲 ‎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 ‎——顾炎武 ‎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 ‎——王夫子 ‎ ‎(1)结合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概括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10分) ‎ ‎(3)阅读材料三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哪些主张?请你选择其中一则材料谈谈你对这种主张的认识。(8分)‎ ‎【答案】(1)原因:儒学的主张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等级秩序;(2分)董仲舒倡导“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神化了皇权,使之进一步符合统治者的需要;(3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倡导儒学、推行教化的主张。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3分) (2)内涵:“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在社会上表现出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4分) 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6分) (3)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否定帝权;提倡经世致用;坚持唯物论;(6分) 认识:黄宗羲的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形成务实的学风;王夫子的主张有利于冲破理学唯心主义的牢笼。(任选一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诸侯群臣皆朝。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以尊卑次起上寿……无敢喧哗失礼者、“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 ‎(3)据材料三“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失。”、“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若无气处,则俱无也”即可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哪些主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择其中一则材料谈谈对这种主张的认识,例如,黄宗羲的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内容 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 ‎22、(14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梁录》卷十八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4分)‎ ‎【答案】(1)说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10分)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1分)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3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2)本题设问,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背景 原因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