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00 KB
- 2021-06-02 发布
山东深泉高级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高二历史(文)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 班级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题1分)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B.股票不稳
C.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 D.劳资矛盾
2.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 )
A.利用经济危机引起的政治危机 B.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
C.依靠法西斯政党夺取政权 D.取缔一切政党建立独裁统治
3.“一战”后,日本的田中内阁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明确表示要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与中国本土区别看待,其目的在于( )
A.防止苏联势力向东渗透 B.为侵华制造舆论
C.同美国加紧对中国的争夺 D.要占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
4.希特勒一方面许诺实行社会主义,一方面又强调“反对赤祸”,其实质目的在于( )
A.欺骗德国民众和西方大国 B.调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C.在西方大国与苏联之间中立 D.既反对社会主义又反对资本主义
5.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二二六”政策 B.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C.九—八事变 D.日本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6.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初发动九—八事变的背景是( )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侵华的“大陆政策”②经济危机造成日本国内各种矛盾尖锐 ③蒋介石围剿红军 ④英法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7.“二战”前英法美对德意日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有( )
A.德意日的侵略未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 B.德意日都反对共产主义
C.英法美三国都受经济危机的困扰 D.德意日三国对英法美进行欺骗宣传
8.1939年,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同意签订这—条约的目的是( )
A.保证自身安全 B.同德国结盟,反击绥靖政策
C.划定苏德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D.使苏联避免卷入战争
9.下列史实与法国沦亡无关的是( )
A.法国政府长期执行绥靖政策 B.德国主力突破了马奇诺防线
C.英法在对德开战后坐失战机 D.法国贝当政府实行卖国政策
10.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 )
A. 法西斯主义和反法西斯的矛盾 B. 英法德帝国主义的矛盾
C. 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D. 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11.1936年,德日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根本意图是
A. 反对共产主义 B. 镇压无产阶级革命
C.欺骗英法等国,准备发动战争 D. 号召资本主义国家对抗苏联
12.确切地说,西班牙内战是一场( )
A .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势力的革命斗争 B. 有外部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
C .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势力的斗争 D. 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公开较量
13.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下列对这一联盟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的因素有( )
①苏德战争爆发 ②日军偷袭珍珠港 ③《大西洋宪章》的发展 ④英美对苏联提供一定的援助
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表明( )
①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是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应付人类面临的挑战的 ②世界和平民主的潮流不可阻挡 ③英美等国对待苏联的立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④坚持民主制度的国家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下列战场出现转折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中国战场 ②苏德战场 ③北非战场 ④太平洋战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16.二战中标志着美国对法西斯的态度开始转变的事件是( )
A.修改中立法案 B.发表《大西洋宪章》 C.通过租借法案 D.柏林战役
1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下列四个战役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① 莫斯科战役 ②诺曼底登陆③不列颠之战④阿拉曼战役
A.③④①②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18.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是( )
A.法西斯侵略的非正义性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D.美国对日本宣战
19.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 )
A.《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B.《开罗宣言》的发表 C.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D.《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20.标志着二战成为全球性战争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德军进攻苏联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阿拉曼战役
21.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它的开辟实践了( )
A.开罗会议决议 B.德黑兰会议决议 C.波茨坦会议决议 D.雅尔塔会议决议
22.下列会议有中国首脑参加的是( )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23.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在内容上的一致之处是( )
A.苏联都许诺参加对日作战 B.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C.都主张根除德国军国主义 D.都强调盟国对德一致行动
24.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
A.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惨败 B.中途岛战役日军惨败
C.阿拉曼战役德意军队惨败 D.意大利1943年9月投降
25.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影响有( )
①对国际格局的变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形成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 ③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④战后分割了德国领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争霸必须导致双方对立 B.意识形态的分歧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的破产
C.两极格局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 D.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
27.下列三幅图示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它们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军事结盟威胁和平 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 D.“冷战”局面的形成
28.19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以惊人的洞察力预言”一百年之后的世界格局:“它们起点各异,所走的道路也不相同,然而似乎是天意要它们各左右半个地球的命运。”一百年之后的“它们”指的是( )
A.美国与苏联 B.德国与日本 C.英国与德国 D.美国与中国
29.二战结束时,美国工业生产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1/2以上,出口额占1/3,黄金储备占3/4。这一现象说明( )
A.美国本土免遭战火洗劫 B.西欧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美国经济实力急剧膨胀 D.苏联经济实力不如美国
30.雅尔塔体制形成的基础和实质是( )
A.反对法西斯主义、美苏战时同盟 B.美苏实力均势、美苏两分天下
C.谋求和平、美苏和平共处 D.美苏实力均势、美苏争夺霸权
31.下图是雅尔塔会议会场,就是在这张会议桌上,战后的世界秩序被基本确定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形成的雅尔塔体制主要就哪些问题达成协议( )
①结束战争 ②处置法西斯 ③战后世界安排 ④组建军事集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一部分学者认为,雅尔塔体制的主要作用是诱发国际危机、威胁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的200多场局部战争中,美苏介入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这些学者立论依据是( )
A.雅尔塔体制建立的背景 B.雅尔塔体制的内容
C.雅尔塔体制的实质 D.雅尔塔体制下的历史现状
33.下列各项不符合战后初期美国状况的是( )
A.确立了自己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霸主地位 B.确立了自己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C.把苏联和东欧国家看做其称霸的最大障碍 D.制定了称霸全球的战略
34.苏联之所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美国抗衡,共同主宰世界,除了实力强大外,国际威望提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苏联的国际威望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大提高,是因为苏联( )
A.将工作重心从和平建设转向了战争 B.苏联军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巨大
C.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D.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35.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3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的社会矛盾
37.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冷战”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它与北约组织的共同点是( )
A.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集团 D.代表相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
38.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在“八千字电报”中( )
A.要求武力反击苏联 B.提出了“遏制”理论 C.反对局部武装干涉 D.公开反对苏联和东欧
39.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他所指的是( )
A.遏制理论的提出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集团的建立
40.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的“它”是指( )
A.马歇尔计划 B.北约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杜鲁门主义
1955年签署《华沙条约》
41.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 )
A.苏联已成为政治大国 B.美、苏“冷战”揭开序幕
C.美、苏“冷战”全面开始 D.“冷战”局面最终形成
42.1946年3月,斯大林指出:这一事件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A.美国提出遏制理论 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希土危机”的爆发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3.有人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国“冷战”政策的一部分 B.旨在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
C.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 D.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44.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45.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北大西洋公约》 B.《华沙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4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冷战”政策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帮助欧洲复兴,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支持希腊反动政权,阻止共产党掌权
C.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与苏联抗争的实力 D.在遏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
47. 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48.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对苏联的两手政策,这表明( )
①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的迹象 ②美、苏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③美、苏之间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④美国要同苏联结盟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①
49.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反映出的现象有( )
①两大军事政治集团间的对抗 ②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峙 ③德意志的民族分歧极为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
50.下列有关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始于反法西斯战争结束时 B.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始终领先
C.呈现出不断升级的发展趋势 D.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51.20世纪中后期,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的结果是( )
①核战争危机威胁全世界 ②美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③使人类处于战争的边缘 ④两国因此发生直接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苏联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影响有( )
①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②美、苏停止核军备竞赛
③美、苏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 ④美苏围绕核武器的研制和运载工具进行新一轮竞争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3.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他所指的是( )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第二次柏林危机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54.尼克松期间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杜鲁门政策的最大不同是( )
A.对苏采取强硬政策 B.对苏采取“缓和”战略
C.美在争霸中全面收缩 D.美苏争夺重点在欧洲
55. 1975年《赫尔辛基宣言》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强调边界不可侵犯原则 B.规定禁止使用武力威胁
C.拒绝承认国家领土现状 D.提出文化教育领域合作
56.有学者认为历史选择有时“是一项最费思量最耗能量最具荒诞的劳作。向北走的努力,有时得到的只是来到南端的结果。”下列史实中,和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是( )
A.《凡尔赛和约》 B.绥靖政策 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欧安会的召开
57.下列有关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与阿富汗政变直接相关 B.美苏关系进一步缓和 C.采用了突然袭击的方式 D.说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
58.美国“卡特主义”与里根提出的新遏制政策( )
A.强调对苏联采取缓和政策 B.放弃与苏联的对话和谈判
C.主张对苏联进行军事遏制 D.要求对苏联实行外交孤立
59.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9·11事件
60.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守,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第Ⅱ卷
二、材料题(共40分)
1、(20分)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则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请回答:
(1)从历史传统、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国家经济实力三个方面分析出现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12分)
(2)指出两种不同选择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
2、(20分)材料一: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图四)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1)“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是在什么时候?(2分)
(2)“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正式成为仇者的标志是什么?(2分)
(3)“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最终的结局是什么?(2分)
材料二
(4)图一、图二再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的建立场景,这两大组织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5)从图三、图四中你能获取美苏争霸的什么信息?并再举两例。(8分)
《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 2016 至 2017 学年第 二 学期)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题1分)
1-5 CADAC 6-10 AAADA 11-15 CBDAB 16-20 CCBDA 21-25 BACDC 26-30 DAACB
31-35 BDBDD 36-40 BABBA 41-45 DBCBB 46-50 DCDAB 51-55 BDCBC 56-60 DBCCB
二、材料题(共40分)
1、[答案] (1)历史传统:德日具有军国主义的传统,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美国有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德国是被严厉制裁的战败国,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严重;日本受华盛顿体系的压制,要求打破束缚;美国是新国际关系的受益者,要求维护现行体系。国家经济实力:德日经济实力较美国薄弱,难以承受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缓解经济危机。(2)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洲、亚洲世界大战策源地先后形成,德日疯狂侵略扩张,成为发动二战的罪魁祸首;美国保存和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自由企业制度,在二战中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一员,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2、【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苏联败下阵来,苏联解体。
(4)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5)信息:大力发展核武器,进行军事竞争。举例: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