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0.00 KB
  • 2021-06-02 发布

浙江省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及答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试题类型:‎ ‎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试题(物理)‎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部分(共120分)‎ 选择题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静电场中,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B.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越多,对应的功率越大 C.电容器电容C与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成正比 D.在超重和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实际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15.如图所示,两个不带电的导体A和B,用一对绝缘柱支持使它们彼此接触。把一带正电荷的物体C置于A附近,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 A.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 B.此时A电势低,B电势高 C.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D.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16.如图所示,a、b两个闭合正方形线圈用同样的导线制成,匝数均为10匝,边长la=3lb,图示区域内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均强磁场,且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均匀增大,不考虑线圈之间的相互影响,学.科.网则 A.两线圈内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B.a、b线圈中感应电动势之比为9:1‎ C.a、b线圈中感应电流之比为3:4‎ D.a、b线圈中电功率之比为3:1‎ ‎17.如图所示为一种常见的身高体重测量仪。测量仪顶部向下发射波速为v 的超声波,超声波经反射后返回,被测量仪接收,测量仪记录发射和接收的时间间隔。质量为M0的测重台置于压力传感器上,传感器输出电压与作用在其上的压力成正比。当测重台没有站人时,测量仪记录的时间间隔为t0,输出电压为U0,某同学站上测重台,测量仪记录的时间间隔为t,输出电压为U,则该同学的身高和质量分别为 A.v(t0-t), B.v(t0-t),‎ C. v(t0-t), D. v(t0-t),‎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8.如图所示为一滑草场。学科.网某条滑道由上下两段高均为h,与水平面倾角分别为45°和37°的滑道组成,滑草车与草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质量为m的载人滑草车从坡顶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经过上、下两段滑道后,最后恰好静止于滑道的底端(不计滑草车在两段滑道交接处的能量损失,)。则 A.动摩擦因数 B.载人滑草车最大速度为 C.载人滑草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mgh D.载人滑草车在下段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为 ‎19.如图所示,把A、B两个相同的导电小球分别用长为0.10 m的绝缘细线悬挂于OA和OB两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A球接触,棒移开后将悬点OB移到OA点固定。两球接触后分开,平衡时距离为0.12 m。已测得每个小球质量是,带电小球可视为点电荷,重力加速度,学.科.网静电力常量 A.两球所带电荷量相等 B.A球所受的静电力为1.0×10-2N C.B球所带的电荷量为 ‎ D.A、B两球连续中点处的电场强度为0 ‎ ‎20.如图所示为赛车场的一个“梨形”赛道,两个弯道分别为半径R=90m的大圆弧和r=40m的小圆弧,直道与弯道相切。大、小圆弧圆心O、O'距离L=100m。赛车沿弯道路线行驶时,路面对轮胎的最大径向静摩擦力是赛车重力的2.25倍,假设赛车在直道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弯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要使赛车不打滑,绕赛道一圈时间最短(发动机功率足够大,重力加速度g=10m/s2,=3.14)。‎ A.在绕过小圆弧弯道后加速 B.在大圆弧弯道上的速率为45 m/s C.在直道上的加速度大小为5.63 m/s2‎ D.通过小圆弧弯道的时间为5.85 s 非选择题部分(共180分)‎ 非选择题部分共12题,共180分。‎ ‎21.(10分)某同学在“探究弹簧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得图中弹簧OC的劲度系数为500N/m。如图1 所示,用弹簧OC和弹簧秤a、b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在保持弹簧伸长1.00cm不变的条件下,‎ ‎(1)弹簧秤a、b间夹角为90°,弹簧秤a的读数是N(图2中所示),则弹簧秤b的读数可能为N。‎ ‎(2)若弹簧秤a、b间夹角大于90°,学科.网保持弹簧秤a与弹簧OC的夹角不变,减小弹簧秤b 与弹簧OC的夹角,则弹簧秤a的读数是、弹簧秤b的读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10分)某同学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现有量程为3 V、内阻约为3 kΩ的电压表和量程为0..6 A、内阻约为0.1 Ω的电流表。采用分压电路接线,图1是实物的部分连线图,待测电阻为图2中的R1,其阻值约为5 Ω。‎ ‎(1)测R1阻值的最优连接方式为导线①连接______(填a或b)、导线②连接______(填c或d)。‎ ‎(2)正确接线测得实验数据如表,用作图法求得R1的阻值为______Ω。‎ ‎(3)已知图2中R2与R1是材料相同、厚度相等、表面为正方形的两导体,R2的边长是R1的,若测R2的阻值,则最优的连线应选_____(填选项)。‎ A.①连接a,②连接c B.①连接a,②连接d C.①连接b,②连接c D.①连接b,②连接d ‎23.(16分)在真空环境内探测微粒在重力场中能量的简化装置如图所示。P是一个微粒源,能持续水平向右发射质量相同、初速度不同的微粒。高度为h的探测屏AB竖直放置,离P点的水平距离为L,上端A与P点的高度差也为h。‎ ‎(1)若微粒打在探测屏AB的中点,求微粒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2)求能被屏探测到的微粒的初速度范围;‎ ‎(3)若打在探测屏A、B两点的微粒的动能相等,求L与h的关系。‎ ‎24.小明设计的电磁健身器的简化装置如图所示,两根平行金属导轨相距l=0.50m,倾角θ=53°,导轨上端串接一个0.05 Ω的电阻。在导轨间长d=0.56m的区域内,存在方向垂直导轨平面向下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2.0 T。质量m=4.0kg的金属棒CD水平置于导轨上,用绝缘绳索通过定滑轮与拉杆GH相连。CD棒的初始位置与磁场区域的下边界相距s=0.24m。一位健身者用恒力F=80N拉动GH杆,CD棒由静止开始运动,上升过程中CD棒始终保持与导轨垂直。学科.网当CD棒到达磁场上边界时健身者松手,触发恢复装置使CD棒回到初始位置(重力加速度g=10m/s,sin53°=0.8,不计其他电阻、摩擦力以及拉杆和绳索的质量)。求 ‎(1)CD棒进入磁场时速度v的大小;‎ ‎(2)CD棒进入磁场时所受的安培力的大小;‎ ‎(3)在拉升CD棒的过程中,健身者所做的功W和电阻产生的焦耳热Q。‎ ‎25.(22分)为了进一步提高回旋加速器的能量,科学家建造了“扇形聚焦回旋加速器”。在扇形聚焦过程中,离子能以不变的速率在闭合平衡轨道上周期性旋转。‎ 扇形聚焦磁场分布的简化图如图所示,圆心为O的圆形区域等分成六个扇形区域,其中三个为峰区,三个为谷区,峰区和谷区相间分布。学科&网峰区内存在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谷区内没有磁场。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正离子,以不变的速率v旋转,其闭合平衡轨道如图中虚线所示。‎ ‎(1)求闭合平衡轨道在峰区内圆弧的半径r,并判断离子旋转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2)求轨道在一个峰区内圆弧的圆心角θ,学科&网及离子绕闭合平衡轨道旋转的周期T;‎ ‎(3)在谷区也施加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新的闭合平衡轨道在一个峰区内的圆心角θ变为90°,求B'和B的关系。已知:sin(α±β )=sinαcosβ±cosαsinβ,cosα=1-2‎ ‎14.A 15.C 16.B 17.D 18.AB 19.ACD 20.AB 非选择题部分共12题,共180分。‎ ‎21(10分)‎ ‎(1)3.00~3.02,3.09~4.1学科&网(有效数不作要求)‎ ‎(2)变大,变大 ‎22(10分)‎ ‎(1)a、d ‎(2)作图见右,4.4~4.7‎ ‎(3)B ‎23.(16分)‎ ‎(1)学.科网打在中点的微粒①‎ ‎②‎ ‎(2)打在B点的微粒③‎ ‎④‎ 同理,打在A点的微粒初速度⑤‎ 微粒初速度范围⑥‎ ‎(3)学.科网由能量关系⑦‎ 代入④、⑤式⑧‎ ‎24.(20分)‎ ‎(1)由牛顿定律①‎ 进入磁场时的速度②‎ ‎(2)感应电动势③‎ 感应电流④‎ 安培力⑤‎ 代入得⑥‎ ‎(3)健身者做功⑦‎ 由牛顿动量⑧‎ 在磁场中运动时间⑨‎ 焦耳热⑩‎ ‎25.(22分)‎ ‎(1)封区内圆弧半径①‎ 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②‎ ‎(2)由对称性,学科&网封区内圆弧的圆心角③‎ 每个圆弧的长度④‎ 每段直线长度⑤‎ 周期⑥‎ 代入得⑦‎ ‎(3)学科&网谷区内的圆心角⑧‎ 谷区内的轨道圆弧半径⑨‎ 由几何关系⑩‎ 由三角关系 代入得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