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 MB
  • 2021-05-31 发布

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5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岳麓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模式介绍:‎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体验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或事件(激情阶段)—— 明确过程与目标(体验阶段)—— 成果展示与评价(导行阶段) ‎ 设计思路说明:‎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公私合营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通过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理解教材。‎ 本单元主要讲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段历史,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而“三大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两重任务之一,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对我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本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让学生通过已有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认识来说明“三大改造”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历史意义,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实已有知识说明历史疑难概念,化难为简,转变学生认识,启发历史思维,加深学生对生产关系变革知识的理解,前后联系对比,记忆深刻。‎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 “三大改造”展开叙述。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 8‎ 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了解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3.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和意义。‎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或事件(激情阶段)‎ 教师提问: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生 8‎ 产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当时,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十多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足半头耕畜、半部犁,资金也很缺乏,根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效果?‎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这一方式有什么好处?在当时能够得以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教师讲述:引导学生回顾第4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历史意义。从废墟中爬起来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完成了令世界瞩目的建设成就;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同时,共和国的另外一项重大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三大改造”。‎ 学生在知识回顾中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当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明确过程与目标(体验阶段)‎ ‎(一)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教师提问:“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预习得知)。‎ 展示材料:‎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上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教师提问: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回答: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到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8‎ 教师提问: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展示材料:‎ 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条道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的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学生回答: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示材料:农业合作化情况表 教师:由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农民踊跃参加农业合作社,结果怎么样呢?‎ 学生: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图片。‎ 8‎ ‎ ‎ 教师: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向学生说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学生:1956年,百分之九十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思考:(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回答:1954年,公私合营;1956年;赎买政策。‎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师提问: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8‎ 教师提问:俗话说金无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缺点?‎ 教师讲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功大于过,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步入正确的轨道。‎ 三、成果展示与评价(导行阶段)‎ ‎(一)出示材料 材料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社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被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请回答:‎ ‎(1)写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实施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2)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两项经济建设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产生了怎样的意义?‎ ‎(3)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是指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答案:(1)1953年---1957年;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等一五建设成就中的两项即可。‎ 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师讲述 8‎ 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重要标志。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正在拉开画面!‎ 中国人民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用鲜血铸就新中国,用自己的智慧来建设新中国,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中国历史的赞歌。从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依靠集体搞生产;身单力薄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她们不只是在刺绣,更是描绘新中国的美好未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各界代表,农民的喜悦,手工业者的幸福,工商业者的心悦诚服无不证明改造的正确。‎ ‎(三)本课总结 教学反思 依据课程标准在教材的处理上将本课的设整合为三部分,一是:农业、手工业合作化;二是:公私合营;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导入时,回顾第4课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课中利用问题设置悬念,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这种方式使上课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在课前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主题是: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分别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生理解起来存在难度,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等内容。在教给学生一定的历史史实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是非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中,知识点较多,学生可从网 8‎ 络、现实生活等渠道有所了解,但是对本课中涉及三大改造的具体形式理解不够深入,对改造中的创新与不足分析不够全面。因此还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将理论问题具体化理解,全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和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