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49 KB
  • 2021-05-31 发布

人教历史与社会八下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 第四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的第四课内容,主要描述的中国近代悄然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国的近代开始于鸦片战争,随着鸦片的输入,西方的工业、科技、文化、生活、制度、思想等也输入中国,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交汇和碰撞,使中国上千年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状况开始解冻,发生悄然转变。本课从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两大方面入手,展示了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等西方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介绍了受辛亥革命和西方文化影响下,人们服饰、娱乐、文化和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同时通过介绍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展示了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逐渐被接受。课文按照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层递进的顺序,展示出一幅丰富的近代社会生活画卷。‎ ‎(附教材结构)‎ 一、生活中的变化 ‎1、物质生活变化(新式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出现)‎ ‎2、文化生活变化(看电影、读报纸等新型文化生活出现)‎ ‎3、社会习俗变化(男人留辫、妇女缠足等封建陋习逐渐革除 二、头脑中的变化 ‎1、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科举制度废除,现代教育制度建立)‎ ‎2、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平等称呼、婚姻自由、妇女地位)‎ ‎● 教学目标 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 ‎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及其变化。‎ ‎5—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3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能力目标 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知识目标 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了解近代中国的变化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 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的原因。‎ ‎●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或小组课前收集有关中国近代的实物,图片、文字等 资料。如服装、邮票、三寸金莲的鞋子、报刊、影片等。‎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夜上海》。‎ 课前播放的歌曲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清末民初的十里洋场上海滩。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局面,西方文明的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并存于中国的大街小巷,汽车、轮船、洋楼、教堂、时装模特,长袍马褂、西服、贩夫走卒相生相克,光怪陆离,既相互排斥又和谐统一。‎ 今天我们来共同感受那个时期悄然转变中的中国社会生活。‎ 点题:我眼中的中国——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学生仔细聆听歌曲,酝酿情绪。‎ ‎(导言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酝酿情绪,积累学习本课的感情基础。)‎ ‎(—)寻找变化 ‎ 人物介绍:莫里森,是《泰晤士报》的驻华特派记者。莫里森以记者特有的敏锐目光,捕捉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许多变化,并把这些变化写在了他的专栏《我眼中的中国》里。‎ 师:那我们就通过莫里森的专栏,来寻找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 专栏:‎ 今天我参加了上海南京路到静安寺的电车通车典礼,典礼上有中国人问我乘坐电车会不会触电。(附图:通车典礼和有轨电车)‎ 回家路上,我又拍下一张照片(附图)。这张照片中有哪些交通工具?(学生读图回答)你能从这张照片中看出什么?(古代交通工具和近代交通工具并存 师:你能描述下近代中国交通工具是怎样变化的吗?‎ 生:人力车,马车————轮船,火车,电车 师出示火车、轮船、汽车、电车照片,问:这些图片上的器物的故乡在哪儿?什么时候来到了中国?‎ 学生根据以前知识回答。(火车——英国人史蒂芬孙,轮船——美国人富尔顿,汽车——德国人卡尔本次、电车——德国人西门子)‎ 教师出示反映人们对西方工业文明态度的材料。‎ 材料:1902年,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来的汽车时,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保守大臣)‎ ‎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罗.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黄包车夫)‎ ‎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开明人士 问:(1)分析中国人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态度;(2)新型交通工具的到来对中国社会、人们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回答:(1)保守派和黄包车夫反对,开明人士赞成;(2)人们生活便利了,交通发达了,促进经济发展。‎ 专栏:‎ 今年,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最初电话用户极少,不用拨号码,摇几下摇柄,拿起话筒告诉接线生要谁家的电话就可以了。我预计随着电话用户增多,自动拨打号码的电话会取代人工接线电话。根据译音,中国人称电话为“德律风”。(附图:老式电话机和电话接线员)‎ 我的疑问是:(1近代中国还有哪些新的通讯方式?(2)“德律风”音相似于哪个英语单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叫法?你还能举出类似的外来音吗?‎ 生:(1)邮政,电报。(2)可乐——cola 吉普——jeep 沙发——sofa 三明治——sandwich 维他命——vitamin 麦克风——microphone 。。。‎ 专栏:‎ 今天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首映日,我好不容易搞到一张票,一定要去看看。(附图:旧上海南京大戏院和《定军山》剧照)‎ 看好电影,顺便买张《申报》,报纸上刊登了一张大清国圣母皇太后的照片。看电影、照相作为新的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喜爱,报纸也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当时中国人能从报纸中了解到什么呢?‎ 生:报纸在传播新思想、探索新问题、介绍新知识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专栏:‎ 时隔二十多年,我又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大清帝国已经被推翻了,我这次是以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的身份来中国的。‎ 走在街上,我发现中国男子头上的辫子没了,问他们原因,回答:“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师:你知道中国男子为什么留辫子吗?现在为什么又剪掉了?‎ 生:………‎ 当天晚上,朋友为我接风洗尘。在聚会上,许多女士都说见到过一个女孩,因为裹脚而失去双脚。一位中国海军军官的妻子说:“何止一两个,我认识的就有好几个。”一双脚从坏死到脱落,其间的痛苦简直难以想象。‎ 此次宴会上,有47位女士加入天足会,有一位还介绍了她如何拆了裹脚布。‎ 我的问题是:天足会是干什么的? ‎ 生:天足会反对妇女缠足,提倡解放双脚。‎ 出示女人裹脚的照片,问:天足运动有什么作用?‎ 生:妇女解放 通过莫里森的专栏介绍,你找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了吗,说说看有哪些?‎ 师生共同归纳 ‎1、物质生活的变化 新的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电车等 ‎ 新型通讯工具:邮政、电报、电话等 ‎2、文化生活的变化 看报纸、看电影、照相等 ‎3、社会习俗的变化 男子剪掉辫子,妇女不再缠足 ‎(二)探索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想一想, 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呢?‎ A、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增多,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B、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推动 ‎(三)审视变化 现在,莫里森的儿子小莫里森也为《泰晤士报》写专栏。最近他计划一个专题《我眼中的中国(儿子篇)》,写写现代中国的社会变化,请同学们帮他谋划一下,该介绍些什么内容。‎ 生:………‎ ‎(主要考察学生会不会学以致用)‎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主要从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方面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些生活变迁不仅是中国社会时代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交流日益加深的结果。因此,不管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人类的进步需要交往,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 作业:如果莫里森的孙子小小莫里森要写《我眼中的中国(孙子篇)》,介绍未来中国的变化,该怎么写呢?‎ 不管未来怎么变化,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