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45 KB
  • 2021-05-28 发布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反思)28 枣核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8 枣核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读准 10 个生字,读通课文,了解 故事的经过,感受人物特点。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 故事的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奇妙 和趣味性。 4.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学 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感受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透 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故事的 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奇妙和趣 味性;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 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课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 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 合理范围之内。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 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主题的类型化, 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 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 故事对人、事物、景物的个性化描写较为缺乏,叙事手法 较为粗疏,但这点从另一角度看就是质朴简约,与民众的 审美趣味相契合,而且叙述粗疏的不足为情节的强烈趣味 性所弥补,使故事成为现代民间叙事文体中影响最广泛的 一种。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 好未来的向往。 2.学生阅读,了解民间故事。 3.说说你都读过或听过那些民间故事?(嫦娥奔月、玉兔 捣药、何仙姑的故事、八仙过海、宝莲灯、腊八粥的来历、 神农尝百草、盘古开天地等。) 4.联系自己读过或听过的民间故事,想一想这些故事都有 什么类别?(①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 口头散文作品。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 名的人物。②传奇故事:传奇故事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 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 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 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③生活故事:生 活故事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 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④才子佳人: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 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 文人中更是流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⑤公案故事:公案 故事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 百姓无不盼着有为民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 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 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民 间故事可分五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 间寓言、民间笑话。) 5.拓展资料: 民间故事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故事的内容立足于现实 生活;泛指性,一般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 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类型化,民间故事, 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 类型化倾向。 民间故事的表现形式有幻想故事,包含丰富的想象成 分,充满浪漫色彩;动物故事,以动物为主人公,故事里 的动物常被拟人化;世俗故事,生活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 而加以虚构,亦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民间寓 言,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 事;民间笑话。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 写的。板书课题:枣核,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就一起阅 读,了解民间故事《枣核》,感受主人公枣核的优秀品质。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段 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山脚下一户人家 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取名“枣核”,枣核不但勤快, 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 驴都牵走了,枣核帮人们牵回了牛、驴,戏弄了县官。)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 技巧。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枣核 夫妻 爹爹 扶犁 折腾 困倦 牲口 官府 罢休 涨红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 确的字音。 1.比一比,组词语。 孩( )核( ) 犁( )梨( ) 折( )拆( ) 困( )闲( ) 牲( )姓( ) 张( )涨( ) 2.选词填空。 果然 竟然 仍然 (1)几个月没给仙 人掌浇水,我以为它 早死了,没想到它 ( )还活着。 (2)今天下了雨, 可我们( )要去 春游。 (3)商人听了,照 老人的指点一路找 去,( )找到了 走失的骆驼。 分辨 分辩 (4)谁是谁非已经 很清楚,你不用再进 行________了。 (5)我们小学生应 该有________是非 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 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小组交流,根据课后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枣核出生,爹娘发愁。(1-2 自然段。) (2)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第 3 自然段。) (3)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4-7 自然段。) (4)枣核戏弄县官。(8-13 自然段。) 4.再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 事。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二、走进课文,深入探究。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 组。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对这一部分感兴趣,了解内 容,感受人物特点。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4.交流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的时间、地点、 人物。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时间:古时候;地点:在山 脚下的一个村庄里;人物:枣核、枣核爹、枣核娘、邻居 1. 按照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给下面的说法 排队。 ( )枣核干活勤快, 学了很多本领。 ( )枣核出生,爹娘 发愁。 ( )枣核戏弄县官。 ( )枣核帮大家牵回 牛、驴。 们、衙役、县官。) 5.交流二: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古时候,在山脚下 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 天盼着要个小孩。) (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发愁)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心情?(因为孩子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 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板书: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爹、娘,你 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从枣核的话中 你能感受到什么?(枣核是个有志向的孩子。) (4)怎样读好这部分课文? ①课件出示:古时候,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 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天盼着要个小孩,常常叹着 气说:“咱哪怕有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也好哇!”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出夫妻两人的愁闷, 读出要孩子的迫切希望。 ②课件出示:没想到说了这个话不久,果然生了一个枣核 那么大的孩子。夫妇俩欢喜得很,给孩子起了个名叫“枣 核”。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读中表现出夫妻两人 的欢喜和激动。 ③课件出示: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说: “枣核呀,白叫我欢喜了一场,养活你这样的孩子能做什 么!”娘说:“枣核呀,你一点儿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慌!”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读中表现出夫妻两人 的愁闷和对孩子的担心。 ④课件出示: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 小,一样能做事情。”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枣 核的志向远大。 (5)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6.交流三: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 (2)小组交流:枣核都学到了哪些本领?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 人打得多,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 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4) “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邻居 们会怎样夸枣核?枣核的爹娘又会怎样说?(学生各抒己 见。) (5)对早和学会的这些本领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 己见。) (6)教师小结:同学们,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候 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拖拉机,没有播种机,没有联 合收割机……总之,我们想在的高科技产物那个时候一件 也没有,人们用人力、牛马驴等畜力拉犁种地。对于枣核 这样的山村孩子能学到那么多本领已经很了不起了。 (7)指导朗读,读出对枣核的赞美,读出对枣核的敬佩。 7.交流四: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1)课件出示: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①读句子,联系上写文进行思考,小组交流:这个句子在 这里起什么作用?像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子?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③教师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过渡句的作用是连 接上文,引起下文。在文章中使用过渡句能够使文章结构 紧凑。 (2)快速浏览课文 4-7 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看自己能发现什么? ①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长做好汇总 和记录。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③教师小结: 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 枣核靠自己的本领,折腾得衙役们筋疲力尽,困倦地睡着 了,枣核趁机把乡亲们的牛、驴牵回了村子。从中可以看 出枣核是个不畏权贵、善良、为乡亲们着想的孩子。(枣 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④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读出对枣核 的崇敬。 8.交流五:枣核戏弄县官。 (1)快速浏览课文 8-13 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看自己能发现什么? ①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长做好汇总 和记录。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③教师小结: 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枣核戏弄了县官,表想了枣核 超人的胆识、超强的本领和无穷的智慧。(枣核戏弄县官。) ④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读出对枣核 的崇敬和羡慕。 9. 举手自荐,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10.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练习用自己的话 复述这个故事。 三、拓展交流,练习续编。 1.枣核靠着自己的勤劳天天干活,学到了很多本领,邻居 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枣核又靠着自己的本 领和智慧给邻居们牵回了被衙役们抢走的牛、驴,并且戏 弄了县官。邻居们一定会再一次夸枣核,他们会怎样夸枣 核呢?枣核的爹娘又会说什么呢? ①自由练习。 ②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说互听,互相补充和评议。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组内其他同学可 以进行补充发言,师生评议。 2.枣核又靠着自己的本领和智慧给邻居们牵回了被衙役 们抢走的牛、驴,并且戏弄了县官。县官和衙役一定不会 善罢甘休,接下来他们会怎样对付枣核和邻居们呢?枣核 又是怎么做的? ①自由练习。 ②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说互听,互相补充和评议。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组内其他同学可 以进行补充发言,师生评议。 3.“县官知道了枣核的厉害,再也不敢找乡亲们的麻烦了。 枣核靠自己的智慧带领邻居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枣核 是怎样带领邻居们过上幸福生活的? ①自由练习。 ②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说互听,互相补充和评议。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组内其他同学可 以进行补充发言,师生评议。 4.以上交流是对课文中的民间故事“枣核”的续编,你还 能提供别的情境引导同学们和你一起续编这个故事吗? (学生畅所欲言。) 四、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和 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 文体。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 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 播时的生活逻辑。从神话、传说到变形故事、动物故事、 寓言、生活故事、笑话,其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幻想性依次 减弱,现实性依次增强。 2.推荐阅读《中国的民间故事》。 《中国的民间故事》是 2009 年 5 月浙江少年儿童出 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建树和孙侃。 讲述了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收录了各族经典的民间故事,是一本故事 大全。 《中国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 族情感,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永恒的 艺术魅力,也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知识、教诲、 鼓舞和希望。《中国民间故事》收录了包括汉族、傣族、 白族、纳西族、黎族、回族、瑶族、彝族、布依族、侗族、 羌族、苗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在内的数十篇民间故事。 从中可见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和文化风貌,更体现了中华 民族的悠久历史。对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中国民间故事 对传承民族文化、启迪智慧、拓宽文化视野有着积极有益 的作用。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枣核 (1)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2)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 本领。 (3)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4)枣核戏弄县官。 [教学反思]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 文,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在教学中我主要引 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把握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 质。 民间故事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学形式。 这些故事大都直接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 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纵观部编 人教版教材,民间故事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纵观 教材中的民间故事,课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要 求:复述故事。确实,民间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 生,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而小学生又天真烂漫, 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生动曲折的情节趣味 盎然,而想象和创编故事也符合他们的阅读心 理。学生通过复述故事,能更加深刻领悟经典人 物的形象,也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从 传承的角度来讲,我们将学生置于“讲述者”的 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有效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实现传统民间文化 在学生身上的传承。因此,我们在教学民间故事 时,要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结构 和主要情节,以便学生以此为抓手,凭借丰富的 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同时,我们 也知道,民间故事没有明确的原著,而是源于百 姓的集体智慧,因而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就会 产生诸多版本,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讲 述故事,只要情节符合它原来的框架,故事符合 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语言生动朴实,能体现自 己丰富的想象。 创造性地讲述故事,学生对民间故事就有了 阅读的兴趣,更有了探究的兴趣。语文课堂如果 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创作欲望,我想这节 课也算上得值得了。 可以说,民间故事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依 据故事框架想象设计情节,大胆续写创编,来讲 述故事,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学生的 篇章结构意识,更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 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文本特 点。这些故事流传了上千年,通俗易懂,它们的 价值不仅在于故事好听,还涉及到了一些价值 观、生活观、爱情观,对劳动人民的影响是很深 远的。教学中让所学文本成为学生走进经典民间 故事的一个“例子”,借助文本,引导学生体会 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读懂这类故事背后的价 值,并激发他们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孩子 枣核 犁地 梨子 折断 拆开 困难 清闲 牲口 姓名 张口 涨红 2.(1)竟然 (2)仍然 (3)果然 (4)分辩 (5)分辨 第二课时 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