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29 KB
  • 2021-05-27 发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复习课件(一)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复习课件 ( 一 ) 目录 当堂检测 02 01 作品梳理 01 作品梳理 · 第 13 首 木兰诗 · 第 14 首 竹里馆 · 第 15 首 春城洛城闻低 · 第 16 首 逢入京使 · 第 17 首 晚春 第 13 首 木兰诗 (2017 年以单篇形式考查 ) 《 乐府诗集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重点注释 ①唧唧:叹息声。 ②复:又。 ③当:对着。 ④户:门。 ⑤闻:听。 ⑥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 ( suō ) 子。 ⑦唯:只。 ⑧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⑨忆:思念。 ⑩军帖:军中的文告。  ⑪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⑫ 点兵:征兵。 ⑬ 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⑭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⑮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⑯ 市:买。  ⑰ 旦:早晨。 ⑱ 但:只。 ⑲ 溅溅:水流声。 ⑳ 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㉑ 啾啾:马叫的声音。  ㉒ 戎机:战事。 ㉓ 度:越过。  ㉔ 若:好像。  ㉕ 朔:北方。 ㉖ 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㉗ 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㉘ 策勋:记功。  ㉙ 转: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 ㉚ 强:有余。  ㉛ 欲:想要。  ㉜ 不用:不愿做。 ㉝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  ㉞ 愿:希望。 ㉟ 郭:外城。  ㊱ 扶将:扶持。  ㊲ 霍霍:磨刀的声音。  ㊳ 著:穿。  ㊴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文学常识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乐府诗集》编者为北宋郭茂倩。 重点赏析 (1) 修辞手法 ①“ 东市买骏马 ……” 四句以 互文和排比 的修辞, 渲染出木兰准备奔赴战场的紧张气氛 。 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木兰行进的急速和军情的急迫 。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采用 对偶和互文 的修辞 手法,概述战争的惨烈和漫长。 ④最后一段,用 比喻 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从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2) 表现手法 ① 详略安排巧妙之至 。详处极详,如木兰对着门织布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等,都写得细致入 微。简处极简,如对木兰军旅生涯的描写,对战斗过程的描写等,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述战场之夜,画面感极强。前一句 以有声写无声 ,写出了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 烘托 出木兰的坚强、勇敢。 (3) 情感 这首诗通过对木兰这一形象的塑造,抒发了作者对木兰的优秀品质的赞美之情。 作品主旨 这首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木兰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木兰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参考译文 叹息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 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 ( 知道 ) 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 ( 木 兰 ) 愿意为 ( 此 ) 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 木兰 ) 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 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将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可汗,可汗坐在朝堂上 ( 论功行赏 ) 。 ( 木兰被 ) 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可汗问 ( 木兰 ) 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 ( 迎接木兰 )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坐我西厢房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同伴,军中的同伴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第 14 首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 ① 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 ② 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③ 。 重点注释 ①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②深林:这里指“幽篁”。 ③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背景知识 《 竹里馆 》 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陕西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重点赏析 (1) 炼字 一个 “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2) 表现手法 ①诗中的景物有“幽篁”“深林”“明月”,人物活动有“独坐”“弹琴”“长啸”,以自然平淡的笔调, 营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 ②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烘托出静境,即“ 以声写静 ”;同时,以动态的景象“弹琴”“长啸”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 以动衬静 ”。 ③诗人寓情于景,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3) 修辞手法 “明月来相照” 运用拟人的手法 ,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4) 意象 “明月”是高洁的象征,幽林深处,明月如水相伴,借以 烘托诗人高雅脱俗的形象 。 作品主旨 《 竹里馆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作者隐居山林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参考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 ( 虽然 ) 无人知晓, ( 却有 ) 明月来陪伴我。 第 15 首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 ① 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② ,何人不起故园 ③ 情。 重点注释 ①玉笛:笛子的美称。 ②折柳:指 《 折杨柳 》 ,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③故园:故乡,家乡。 重点赏析 (1) 修辞手法 “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主观感受的艺术夸张。 (2) 炼字 “暗”字为一句之关键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特意飞来给作客他乡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一致。“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3) 写作手法 第三、四句欲写己而故意言他,看似采用了普遍的视角,实则独抒自己 深切的思乡之情 。 (4) 意象 第三句点出了 《 折杨柳 》 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 ,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 “柳”谐音“留” , 故折柳送行表达别情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 《 折杨柳 》 曲,便泛起客愁乡思。 作品主旨 这首诗叙述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吹奏 《 折杨柳 》 的笛声,泛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参考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飞出的? 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 《 折杨柳 》 的曲调, 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第 16 首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① ,双袖龙钟 ② 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 ③ 君传语 ④ 报平安。 重点注释 ①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②龙钟:沾湿的样子。 ③凭:请求,烦劳。 ④传语:捎口信。 背景知识 唐天宝八载 (749) ,岑参在赶赴安西上任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情切,托使者传口信,并写下了这首诗。 重点赏析 (1) 修辞及表现手法 “双袖龙钟泪不干”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也为下文捎书回家 做铺垫 。 (2) 情感 诗人的情感是矛盾而复杂的。第一,诗人深切地思念长安,思念故园,以至于“泪不干”;第二,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本诗是诗人在赴任途中所作,可见 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诗人选择了报国,只能捎口信给家乡的亲人报平安。 作品主旨 诗人远赴边塞,恰好遇到回京的使者,托其带平安口信给故园的亲人,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参考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路途遥远,两袖被沾湿,热泪依然流淌。途中与君在马上邂逅,想要修书却没有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第 17 首 晚 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①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 ② 榆荚 ③ 无才思 ④ ,惟解 ⑤ 漫天作雪飞。 重点注释 ①不久归:即将归去。 ②杨花:指柳絮。 ③榆荚:指榆钱,榆树的果实。 ④才思:才气、才情。 ⑤解:懂得,知道。 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重点赏析 (1) 修辞手法 ①本诗整体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吐艳争芳;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纷纷化作“雪花”随风飞舞。“知”“归” “斗”“才思”“惟解”都是拟人手法的体现。 ②“惟解漫天作雪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纷纷飘落的“杨花”“榆荚”比作漫天飞舞的雪花,画面感极强。 (2) 炼字:“知”“斗”赋予花草树木人的动作和情感,使本来无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感知,有了感情,借用花草的惜春恋春表达了 诗人珍惜春光的美好情怀 。 (3) 情感: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 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 作品主旨 这首诗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的情怀。 参考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争芳斗艳。 就连那没有才情的柳絮和榆钱也不甘寂寞,只知道如雪花般随风起舞。 当堂检测 02 1 2 3 阅读 《 竹里馆 》 ,完成下列题目。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B .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 .“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 点拨 】 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 答案 】 D 2 . ( 学科素养 • 审美鉴赏和创作 ) 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示例: 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烘托境静,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3 . ( 学科素养 • 思维发展和提升 ) “ 独” 字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态度和情绪? “独”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全诗表现出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