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7.00 KB
- 2021-05-27 发布
阶段综合测评(二) (第三、四单元)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上海《川沙县志》记载:“晚清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
弃焉若忘。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由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上海一带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C.洋货入侵挤压了民族工业发展
D.中国人民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B [从“自洋纱盛行……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可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 B 项正确。]
2.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行业出现“异化”状况,
如棉纺织业、造船业日益衰落,而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一
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商品物美价廉
B.传统手工艺创新能力强
C.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D.世界市场的差异性需求
D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导致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
方面倾销商品,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导致其纷纷破产,另一方面掠夺原料,
推动了中国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的发展,故选 D 项;西方商品物美价廉,只能
导致传统行业衰落,不能推动其较快发展,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手工艺
创新能力,排除 B 项;中国传统行业出现“异化”不是自然经济顽强抵抗的结果,
排除 C 项。]
3.据统计,英美等国从中国进口的茶丝数量,1844 年为茶 7 047.65 万磅,丝
2 604 包;1853 年茶超过 10 122.7 万磅,丝为 62 896 包。这一变化( )
A.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局面
B.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丝出口量增幅较大,农产品
商品化程度高,这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故选 B 项;材料未涉及贸易出口
与进口比重比较,排除 A 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
间不符,排除 C 项;D 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1878 年,实业家唐廷枢受李鸿章委托,以官督商办形式,创办中国第一座
近代煤矿——开平煤矿,主要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也大量销售市场,
获利甚厚。开平煤矿的创办( )
A.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
B.实现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目的
C.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D [由材料“主要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也大量销售市场,获利甚
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平煤矿与当时外国企业形成竞争关系并有获利,故
选 D 项;标志着近代工业起步的是整个洋务运动,至少是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
的开办,排除 A 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 B 项;
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体,排除 C 项。]
5.江南制造总局最早的一批技术力量是原美商旗记铁厂的工人,后来陆续从
香港、宁波、广州等地外商企业中用较高的工资招募工人。这说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B [根据材料洋务企业的技术力量是从外商企业中雇佣,说明生产技术大权
都操纵在洋人手中,故选 B 项;材料引进的是技术而不是管理体系,排除 A 项;
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军用企业,雇佣外国技工不会成为外资企业,排除 C 项;材
料未体现所雇洋匠是否为外行的信息,排除 D 项。]
6.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曾指出:“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
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
有裨助。”由此采取的行动是(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建设近代海军
B [由关键信息“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分析,应是创办新式学堂,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题意;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活动,故
排除 C 项;洋务派筹划海防是因近代西方侵略都来自海上,D 项是洋务运动的内
容,但不符合题意。]
7.“陈启源……壬申岁(1872 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
容女工六七百人。”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民族工业兴起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清政府设置工厂
B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两个主要信息,一是人物陈启源,二是时间 1872 年。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兴起,故 B 项正确。]
8.(2019·全国卷Ⅲ)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
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B [在近代中国,外国列强享有一定特权,而清政府对国人及企业实行高压
政策,因此一些中国人及企业常常使用外国人名字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有
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即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故 B 项正确;19 世
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间设厂没有出现高潮局面,故 A 项错误;中国人及企业使用
外国人名字是为维护自身利益,与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无关,故 C 项错误;材
料中的做法虽然可以减少进口,但不足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故 D 项错
误。]
9.1898 年,清政府规定:凡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 30 年;
仿造西器之制法,给工部主事职,专利 10 年。该规定反映了( )
A.“官督商办”制度
B.政府顺应创办实业潮流
C.“中体西用”思想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B [题干“凡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 30 年”等信息说明政
府鼓励发明和兴办实业,故选 B 项;“官督商办”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近代企业
的一种方式,排除 A 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排除 C 项;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排除 D 项。]
10.据统计,1872—1913 年中国开办 145 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 202 人,
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 113 人;其次是买办,有 50 人。这在一定程度
上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材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迎来黄金时期
B.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在不断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清政府放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
B [根据材料“1872—1913 年中国开办 145 家新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可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
大,故选 B 项。]
11.下图为外国在华纱厂拥有纱锭数示意图,相关数据表明( )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列强资本输出卷土重来
C.中国民族工业濒于破产
D.列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B [从题干可以看出,随着一战的结束,外资企业在华纱锭数迅速增加,说
明列强资本输出卷土重来,重新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 B 项;“完全解体”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材料主旨是外国企业在华纱锭数增多,没有涉及民族
工业,排除 C 项;仅凭纱锭数这一种经济数据无法得出列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的
结论,排除 D 项。]
12.1945 年抗战胜利后,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
人们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资本的入侵 B.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C.官僚资本的压榨 D.资本家不支持政府
C [从材料中“工厂陆续关门”“中央来了更遭殃”等信息并结合抗战胜利
后的状况可知是官僚资本的压榨。]
13.下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对图中现象理解
正确的有( )
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①“肥料不足”是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 ②“阳光灿烂”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
了“短暂的春天” ③“冰雹无情”是指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
挤压 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道路曲折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肥料不足”说明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故①正确;
1912—1919 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
春天”,据此可知②正确;“冰雹无情”处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后期,官僚资本
主义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资本主义,故③正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
质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根源,故④正确。]
14.据《新中国 60 年》统计,“一五”计划期间,东北、陕西等地区的人均
工业产量的增长率,高于近代以来工业比较发达的京津、江浙地区。这反映出当
时中国( )
A.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程度调整
B.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大炼钢铁”
C.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针对工商业的改造已经顺利完成
A [材料中“‘一五’计划期间,东北、陕西等地区……高于京津,江浙地
区”说明通过“一五”计划,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故选 A 项;
材料只是提及地区之间的对比,并未提及重工业的情况,且“大炼钢铁”是 1958
年“大跃进”时提出的,排除 B 项;“一五”计划只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
定了初步基础,并未成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是“一五”
计划的成就,无法看出工商业的改造情况,排除 D 项。]
15.1953 年,中共中央对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要求各地在
春耕前,以乡为单位,大体确定全乡产量,并公布国家对本乡的购销数量,对农
户余粮,一般统购 80%以上,统购价格由中央统一规定。这一制度( )
A.标志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有利于农业产量快速提高
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为当时工业建设奠定基础
D [题干提及的是统购统销政策,有利于中央收购农户粮食以服务于国家的
工业化建设,故选 D 项。]
16.1958 年 8 月 13 日《人民日报》社论写道:“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
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
对这段社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带有主观臆断性
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D [题干材料“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体现出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夸
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带有主观臆断性。]
17.下表记载了我国 1961 年提高农业收购价格的基本情况。此外,国家还对
棉花等经济作物实行奖励政策。
新中国 1961 年农业收购加价统计
种类 粮食 油料 生猪 禽蛋
提价幅度 20% 13% 26% 37%
以上信息表明我国( )
A.“大跃进”取得成功
B.正在调整国民经济
C.轻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D.统购统销成效显著
B [根据材料“1961 年提高农业收购价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 年提
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选 B 项; A 项与史实相悖,排除;“大
跃进”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 C 项;“提高农业收购价格”与统购统销无直
接关联,排除 D 项。]
18.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
据表明( )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①“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②当“文化大革命”走上
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③“文化大革命”时政治动乱,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被破坏的经济得到回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D [“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后,严重破坏了经济,在周恩来、邓小
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②③说法不正确,只有①④符合史实,故选 D
项。]
19.如图是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导致②时期现象的因素是
( )
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示意图
A.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C [观察图片的曲线和时间,可知②是 1953—1956 年,这时曲线有一个峰点,
表明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基本
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因而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故 C 项正
确。]
20.据统计,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 6 884 万亩,
总产量却增加了 674 亿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人民公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有企业的改革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
举措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粮食产量大丰收,故选 C 项;1953—1956 年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排除 A 项;1958 年人民公社的建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
除 B 项;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于 1984 年,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粮食产量大
丰收无直接关系,排除 D 项。]
21.198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缩小指令性计划,
改革经营方式,使企业更多地与市场直接联系;实行价格、工资改革等。其目的
是( )
A.克服企业管理混乱
B.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积极发展国有企业
D.废止计划经济体制
B [“缩小指令性计划,改革经营方式,使企业更多地与市场直接联系;实
行价格、工资改革等”使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故选 B 项;“缩小指令性计
划,改革经营方式”不能说明内容管理的混乱,排除 A 项;“使企业更多地与市
场直接联系”其目的是企业自主权加强,没有说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问题,
排除 C 项;“缩小指令性计划”不等于废除计划,排除 D 项。]
22.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如下几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其中 1993 年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
本框架。]
23.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
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C [由图片信息可知,甲段是在 1990—1995 年之间,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
高。该时期的重大事件主要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邓小平“南
方谈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理论,中共十四
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快速发展,故 C 项正确。]
24.1994-2001 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由 258 亿美元上升到 279 亿美元,
年均增幅仅为 1.1%,处于波动徘徊阶段。2001 年以来,农产品贸易实现了持续快
速增长和全面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这一变化说明( )
A.扩大开放有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B.加入 WTO 推动了中国外贸的全面发展
C.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D.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
A [根据材料“2001 年以来,农产品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助推中国农业的发展,故选 A 项;“全面发展”与材料农业品贸易不
符,排除 B 项;材料不涉及城市化的问题,排除 C 项;1984 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排除 D 项。]
25.对 1982—1995 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
1982 56 930 12 565 5 457 2 950 997
1990 234 800 70 100 54 900 16 400 32 500
1995 236 800 21 700 36 000 7 200 66 200
A.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D [21 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 A 项错误;北京、上海并不
是经济特区,故 B 项错误;根据表格中全国移民人数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福建省移民国外的人数仍呈上升趋势,故 C 项错误;1978 年以后,中国开始改革
开放,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移民人数在增多,说明了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而
1990—1995 年,移民数量又大量减少,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这种变化
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8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20
分,共 50 分)
2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早期部分民族工业简表。(见下表)
时间 地点 创办者 企业名称
1866
年
上海 方举赞、孙英德 发昌机器厂
1872
年
广东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1878
年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 见下图。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销售示意图
材料三 见下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早期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2 分)
(2)材料二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这一时期该公司发展的有利
条件是什么?(10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的原
因。(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及其艰难原因的领悟、理解。 第
(1)问,根据材料一分布的省份来判断区域即可。 第(2)问,结合材料二图示中产
品销售的变化来概括。第(3)问,从中外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 (1)分布特点:沿海地区。
(2)状况:迅速发展(或短暂的春天或黄金时期)。条件:辛亥革命(或民国政府)
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形成了对中国有利的国际环境;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原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三座大山的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缓慢;民族资本主
义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7.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
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
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
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
不能入选。
——《申报》1888 年 4 月
材料三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即使在据说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入”
之害最深的纺织工业方面,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
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6 分)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4
分)
(3)材料三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什么特点?(2 分)
[解析] 第(1)问,从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特点方面分析其原因,
其影响从对生产力的发展角度分析概括。第(2)问,回答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可知,这说明近
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传统经济形式仍占优势。
[答案] (1)社会原因:宗法关系;小农经济;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
影响:束缚了自由劳动力,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放了自由劳动力。
(3)特点: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传统经济形式仍占优势。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 年 2 月,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可供调动的流动资金只有 43 万元。
1955 年 9 月起,上海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势头。1956 年 1 月 14 日,上海永
安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合营后,定股保持原来的 750 万股不变,每股 1 元。
其中,永安系列私股约占 82.96%,年息 5 厘。1966 年 9 月,定息年限期满,永安
百货公司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材料二 1962 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 584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6.2%;粮食
产量达到 3 200 亿斤,增长 8.5%;油料产量达到 3 684 万担,增长 10.4%;生猪
年末近 1 亿头,比上年增加了 2 440 多万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由
上年的 34.5%提高到 38.8%,轻工业由 27.8%提高到 28.9%,重工业由 37.7%下
降到 32.3%。
——摘编自孙钢、孙东升《“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材料三 有学者经研究后得出如下数据:1967 年至 1976 年的 10 年,工农业
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6.8%,国民收入年平
均增长率为 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 1967 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
降 9.6%,1968 年比上年又下降 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阶段发展指标:1976
年与 1966 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79%,社会总产值增长 77.4%,国民收入总
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 53%。
(1)根据材料一,谈一谈你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公私合营的认识。(6 分)
(2)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发展的认识。原因何
在?(8 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可以看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实行公私合营既受
到自身经营困难的影响,也受到当时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政策的影响;从方式上来
看,国家采取了赎买政策,公私合营实现了企业所有制方式的根本改变。第(2)问,
“信息”先总体概括,再分别从农业、轻工业的发展状况方面来分析,“原因”根
据材料出处即可回答。第(3)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1968 年以前经济呈下降趋势;
1968 年以后出现增长,回顾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周恩来和邓小平对经济恢复与整
顿措施的结果。
[答案] (1)认识: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公私合营是在自身遇到经营困难及已
经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势头的情况下展开的;国家对永安百货公司采取了赎买的
方式,公私合营后,公司由资本主义私营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2)信息:到 1962 年底,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经济形势开始
好转;农业生产开始回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生产开始出现转机,农、轻、重比例
关系有所改善。原因:国家从 1960 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认识:“文化大革命”初期经济出现负增长,后期的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
原因:前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71 年起,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经济出现复苏;1975 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促使国民
经济迅速回升和发展。
相关文档
-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九城市垃圾污2021-05-27 20:40:034页
-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及答案2021-05-27 20:37:474页
- 【数学】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20212021-05-27 20:34:4914页
- 英语五年级(下册)PEP版Unit1能力检2021-05-27 20:33:513页
- 【数学】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2021-05-27 20:32:258页
- 河北省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6Doy2021-05-27 20:29:4441页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2021-05-27 20:29:436页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清6 期2021-05-27 20:29:095页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过2021-05-27 20:28:446页
-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卷2021-05-27 20:27:0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