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 KB
  • 2021-05-26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作业(1)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党的十九大不仅以新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把“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站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汇点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对新时代中国外交作出了重要部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才能让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交相辉映,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   今天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要把握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充实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的丰富发展,也是对未来世界秩序演进方向的重要判断。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战略选择,我们就能超越强者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模式,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   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唇齿相依,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众多共同挑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九大以“五个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   ‎ 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更好地成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 ‎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展现新作为、焕发新气象,和世界各国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八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党的十九大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B.党的十九大认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转变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C.“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成为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 D.新时代的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着眼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判国际发展趋势,深入阐述了中国外交的立场和使命。 B.文章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和人类的责任为立论前提,指向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共同繁荣所作的努力。 C.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内涵,为下文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基础。 D.对于“五个世界”,文章第四段先交代背景和具体内容,接着指出了它的意义,最后指出了它对人类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就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B.只有超越强者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模式,才能实现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目标。 C.只有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采取必要的行动和措施才能使我国更好地成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 D.如果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那么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将无法实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提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理论创新。1956年,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释“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邓小平同志1979年3月明确把什么是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了出来,他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依据和前提。‎ ‎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那以后,我们党一再强调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并且都是将其同国情、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讲。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同国情问题、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紧密联系的。‎ ‎   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更多要求,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起来。也就是说,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二是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比如,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   ‎ 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是指面对新的社会需要,我们的供给还有许多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新时代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所谓发展不平衡,有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有城乡发展不平衡;有供需结构不平衡,比如既存在落后产能过剩的情况,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有群体发展不平衡,比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所谓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质量和效益还需要提高,转变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这就要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成为我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要依据。但是这个变化还不足以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不足以改变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的实际。因此,应把对最大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在与时代同行中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节选自2017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政治论断的重要标志。 B.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创新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释其含义。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尽管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写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然后详写其变化的过程和具体内涵,最后略写其与国情的关系。 B.本文第二、三段以时间为序写社会主要矛盾这一理论从八大提出,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概括,十九大做出调整。 C.本文从第四、五段从关键词语的含义入手,着重分析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层内涵。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引用、举例等方法详细阐释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期人民的需要已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 B.新时期人民需要的层次已大幅度提升,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但我们的供给还有许多差距。 C.现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差、效率低、不公平、难持续,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D.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与当时的国情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将他们有机统一起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法律法规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具体规则,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这里的法律法规当然包括各个部门法,其中,商法也不例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商事法律制度,首要一点是找到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   首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商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部门法律,与其他法律一道肩负着构筑社会主义法治秩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相一致,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法治。同时,商法作为直接以保障营利为宗旨的部门法,对于促进社会成员创造财富和推动国家繁荣昌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法中调整各利益相关者权利保护与企业治理的诸多制度安排,对于增进社会主义民主尤其是经济民主、推动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提升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均具有重大意义。这使得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保持着紧密的关联性。‎ ‎   其次,商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商法的本质是市场规则。其不仅规定了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设立、经营、变更、终止的法律规则,而且还规定了法人财产权、股权、职工参与权等各类市场主体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利;不仅规定了为公司提供融资渠道的证券法律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风险防范和保障的保险法律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支付工具的票据法律机制等一系列市场交易机制,而且规定了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权利与商法目标实现的法律责任机制。这些规则,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   就此言之,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否真正体现自由是我们审视商法制度是否为良法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要实现市场主体的自治,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 ‎(摘编自郝磊《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找到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才能将二者互相融合在一起。 B.商法也要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商事法律制度是时代的要求。 C.商法是直接以营利为宗旨的部门法,能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 D.商法能够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规则并保障与之相关者的利益及基本权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时代的大背景出发,阐述法律法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彰显了论题的现实意义。 B.文章从两方面阐述商法的性质内涵,并由此分别指向了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 C.文章阐述了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内在契合性,没有涉及个人层面。 D.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文:一段是总括段;二、三段是论述的主体;四段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商法建设的目的是借此在经济领域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B.如果商法无法推动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也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C.商法的主要功能是为我国市场经济提供基本法律依据,而弘扬价值观是更高的要求。 D.如果商法制度为良法,就能体现自由,实现市场主体自治,尊重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日益显现。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美丽中国”建设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最终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 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在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   “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涉及伦理、价值观、科技、教育、艺术、美学等范畴,其特征是和谐共生的物质关系。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观。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文明的超越。‎ ‎(摘编自卢艳芹《“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具有三个维度。 B.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比生态整体繁荣更为重要。 C.“美丽中国”的对象包含了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三部分。 D.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既重视物质也重视精神,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一分”结构,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B.文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分析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C.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时,围绕美的内涵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和分析。 D.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时,论述了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及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就无法实现。 B.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表现出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片面追求,不符合“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C.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有利于审美意义上的社会的形成。 D.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问题。‎ ‎ ‎ ‎ ‎ ‎ ‎ 答案 一、答案:1.A; 2.D; 3.B 解析:1.B项错误,“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分析错误,原文是“充实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发生了根本转变。C项“成为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分析错误,原文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可知这是我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议。D项“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分析错误,原文是“和世界各国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最后指出了它对人类的作用”分析错误,应是指出了实现它的途径。 3.应是只有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战略选择,才能超越强者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模式。‎ ‎ ‎ 二、答案:1.D; 2.D; 3.C 解析:1.A 偷换概念。不是“重要标志”,而是“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B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释其含义 ”。C曲解文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十九大召开之前这一时间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 ‎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阐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特点时只运用了举例子,没有运用引用。 3.1. “ 现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差、效率低、不公平、难持续”的说法太绝对。原文只是说“这就要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 ‎ 三、答案:1.B; 2.D; 3.B 解析:1.A项,应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商事法律制度”而非“互相融合”。‎ C项,“商法是直接以营利为宗旨的部门法”错,是以“保障”营利为宗旨的部门法。‎ D项,“并保障与之相关者的利益及基本权利”错,可以“规定”,但不代表能“保障”。 2.文章按照总分的思路结构全文,四段不是总结全文,而是对第三段的总结。 3.程度错误。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存在着诸多内在契合性,即使推动不了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也只是在“文明”这一点上有失,还达不到背道而驰的程度。‎ ‎ ‎ 四、答案:1.D; 2.A; 3.C 解析:1.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无中生有,原文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文中并没有比较两者孰轻孰重。C项,张冠李戴,应该是“广义上的‘美丽中国’”才包含这三部分。 2.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错,文中三个维度并不是逐层递进的,而是并列式的。 3.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强加因果,原文说“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这与“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