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50 KB
  • 2021-05-26 发布

2021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七抢分点三唁式连贯题讲义含解析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1 抢分点三 选句式连贯题——四个角度保证接榫 选句式连贯要注意四点 1.话题、对象保持一致。要注意前后句子所 谈论的话题应属于同一个问题,前后的对象 要相同,只有保持一致才能保证句子前后连 贯。 2.句式结构协调得当。要注意句子之间的疏 密关系,要善于比较各选项与前后文之间的 关系与各选项之间的异同。从前后文的语境 需要,确定答案。 3.转换照应自然、妥帖。有些语段的层次之 间有转换的文字标志,句子之间有一定的照 应关系,要注意这些转换、照应的语句。 4.意境、风格和谐融洽。意境要和谐,风格 要统一。风格除了指景物、意境特点之外, 还有文言与白话、典雅与通俗等语言特点。 [核心提示] 选句式连贯即给出一定的语境,并在所给语 段合适的位置留出某句话,要求考生从所给 的四个语句中,选出一个恰当的语句,填入 语段中横线处。从所给的四个备选语句看, 主要是因运用的句式不同,而造成陈述的对 象、陈述的重点和意思方面的有些不同。 突破点一 从话题与对象角度思考 [典例]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千岛湖的龙山岛上有一座“海公祠”,它古朴典雅、肃穆端庄,是为了纪念一代清官 海瑞所建造。( )。祠中的匾额、楹联,大多出自名家手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海公祠从创建至今,三次迁移三次重建,足以表明淳安子民对海瑞这位父母官的深情缅怀。 A.作为淳安民间雕刻艺人创作的珍品之一的海公祠,集淳安民间工艺木雕、石雕、砖 雕于一身 B.海公祠也是淳安民间雕刻艺人创作的珍品之一,淳安民间工艺木雕、石雕、砖雕都 集于它一身 C.作为淳安民间雕刻艺人创作的珍品之一的海公祠,淳安民间工艺木雕、石雕、砖雕 都集于它一身 D.海公祠也是淳安民间雕刻艺人创作的珍品之一,集淳安民间工艺木雕、石雕、砖雕 于一身 2 [思维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读文本,知大意。 这段文字共四句话,围绕海公祠而谈。第一句介绍海公祠纪念的对象。第三句介绍祠中 的匾额。第四句介海公祠三次重建表达的情感。 第 2 步:看语境,明角度。 此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海公祠,故第二句也要围绕海公祠来谈。 第 3 步:审选项,定答案。 A 项和 C 项,用偏正结构表述,强调了定语,不合适,排除此两项。B 项,后句主语是 淳安民间工艺木雕、石雕、砖雕,陈述主语不一致,衔接不自然。用排除法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D,【对点训练】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的餐饮行业集中度非常低,至今没有一家像麦当劳一样一统天下的企业。研究者认 为,( )。首先,中餐传统餐食难以标准化。不能标准化,就不能工业化,不能工业 化,餐饮企业也就无法规模化经营。其次,中餐餐饮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中餐馆一天只有 3 小时能创造价值。 A.中国餐饮业应该学习、吸收西方餐饮文化中的精华 B.是中餐餐食的特征和传统经营模式制约了行业发展 C.中国餐饮行业不具备国外餐饮行业先进的经营理念 D.中国人不愿改变传统的饮食习惯,阻碍了行业发展 解析:这段文字谈论的是中国餐饮业集中度低的原因。首先排除 A 项,括号后的文字介 绍的是中国餐饮业的特征和经营模式,而不是“不具备什么”和“不愿怎样”。排除 C、D 两项。 答案:B 突破点二 从句式结构角度思考 [典例]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 式房屋发展到如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 建筑史上的奇迹;( );现存的高达 67.1 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 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 的大规模建筑群。 A.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 梁科学的前列 B.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早已走在世界桥 梁科学的前列 3 C.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河北赵县的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的安济 桥,建于隋代 D.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是科学技术同艺术 的完美结合。 [思维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读文本,知大意。 这段文字谈论的是中国建筑的悠久历史传统和光辉成就,文段整体呈解证关系。第一句 是观点,第二句是分析,第三句是由 4 个并列的事例组成证明观点的材料。 第 2 步:看语境,明角度。 要求补写的内容在 4 个并列的事例中,从括号前后的语境看,相邻语句都采用了一样的 陈述句式,即“有什么特点的某物具有什么价值(或是什么)”的句式。 第 3 步:审选项,定答案。 首先 B 项和 C 项,这两项在句式上与前后语句不同;A 项和 D 项对比而言,D 项“早已 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是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句序不当,因果关系混乱。 答案:A,【对点训练】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雨季来时 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 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解析:比较四个选项,A 项和 C 项是“把字句”,B 项和 D 项是“被字句”。根据语境, 括号前的逗号,四个句子都要围绕前一句的“大石头”而言。A 项和 C 项不是,陈述的对象 是阳光和雨露。B 项与 D 项比较,D 项更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解释。 答案:D 突破点三 从转换照应角度思考 [典例]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抄袭最终靠什么来买单?抄袭伤害最深的是创新力,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创新力,也就 失去了未来和希望。( ),但如果抄袭之风不加遏制,以各种借口名利双收,一定会 酿下苦果。清除文化生态中的 PM2.5 不容含糊。 A.对他人的版权和著作权的侵犯,危害了文化原创力 B.看似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不会直接影响经济和国力 4 C.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和国力发展的原动力 D.在时尚领域抄袭能带来繁荣发展,可以持开放态度 [思维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读文本,知大意。 这段文字谈论的话题是抄袭的危害,抄袭危害创新力,必须对抄袭加以遏制。 第 2 步:看语境,明角度。 括号前后的语句是一个很长的假设关系复句。括号前假设部分,强调的是国家失去创新 力的危害,括号后是转折连词“但”,引出的依然是不遏制抄袭的危害。所以这个长假设关 系的复句一波三折,括号处应该与前后都构成转折关系。 第 3 步:审选项,定答案。 比较四个选项看,A 项是顺承,与上下文都不能衔接;C 项是因果,与下文的转折关系 无法衔接;D 项,句意无法与下文衔接。据此可得出答案。 答案:B,【对点训练】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吧: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 可以称道的?再者,( ) A.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是不值得怀念的啊! B.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难道是不值得怀念的吗? C.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么又有什么值得怀念的? D.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根本就不值得怀念! 解析:根据“再者”前一句的意思可推知接下来也应是假设关系的句子,可先排除 A、 B 两项,再根据前一句是问句,可推知“再者”之后的句子也应是问句,再排除 D 项。故本 题应选 C。 答案:C 突破点四 从意境、风格角度思考 [典例]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虽然下着细雨,天空还是像帘幕低垂。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 )。推开半闭的 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A.有如张着纱幕,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烟雨云融合作一处 B.仿佛一只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掀动着翅膀欢叫 C.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刚探出头就又匆匆放下了窗帘 D.仿佛一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密密的丝缕上 [思维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读文本,知大意。 5 整合文段写黄梅时节的不愉快感受。所给的语境是天空还是像帘幕低垂,情绪上送来一 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第 2 步:看语境,明角度。 解答此题,要抓住句中出现的“雨”“帘幕低垂”“并不愉快的凉意”等词语,思考营 造的意境和情绪。 第 3 步:审选项,定答案。 如果选 A,那么,“感觉”如张着“纱幕”,而后面的文字并未陈述“感觉”,却转到 其他意思上去了,显然 A 项不当。如果选 B 项,那么 B 项中“小鸟……掀动着翅膀欢叫”在 感情色彩上和前后文不一致显然也不当。如果选 C 项,那么用“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来 形容“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则不大恰当,所以 C 项也不能选。只有 D 项,从文字上看,“密 密的丝缕”既和上文的“下着细雨”相照应,也和下文“雨丝……扑到脸上”相照应,而且 从感情基调上看也是相一致的。 答案:D 【对点训练】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倏忽间,林木疏朗处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 清晰可辨,那汩汩的水声好像响在别处。风过树林,树叶哗哗作响,茂密的枝叶丛里又显出 一汪清泉,( ),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 A.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溪流异常清冽 B.溪流异常清冽,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 C.溪流异常清冽,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 D.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溪流异常清冽 解析:“一抹青黛”是写形,而“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是比喻泉的清亮。把“一 汪清泉”比喻为“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不恰当。这样可排除 A、C 两项。“奔突的 水声也愈发大了”是写溪流,应紧接“溪流”一句,故可排除 B 项。 答案:D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 121 页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最初,解释植物睡眠运动最广泛的理论是 “月光理论”。提出这个论点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可能少地遭受月光 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 )。然而,这个理论不久就受到质疑。 A.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可能受到干扰,也会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6 B.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C.使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都受到干扰,也会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D.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也会受损害 解析:根据“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知,主语是“过多的月光照射”,A 项第一个分 句主语偷换;D 项第二个分句主语偷换;而 C 项“都受到干扰”中“都”表明受干扰的不止 一个方面,而语段只提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 答案: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梳理历史诚然需要宏观描述和概念的归纳,但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大量的历史事实、细 节之上,( )。时间从来不会有季节省略,历史当然也不应该有空白。用更多的历史 档案和回忆来填充被人们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空白,这便是强调原始档案留存和口述历史整理 的原因。 A.因此就能避免虚假、笼统,甚至片面 B.片面、笼统,甚至虚假就将进入历史 C.否则容易导致虚假、笼统,甚至片面 D.不然就会失之于片面、笼统,甚至虚假 解析:比较选项可以发现,“甚至”表示递进,因此“虚假”应该置后,由此排除 A、 C;B 项缺少关联词语呼应,衔接不自然。 答案: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别让愤怒主宰我们的心灵。正如明末清初的一位文人申涵光所言:“怒时光景难看,一 发遂不可制,既过思之,殊亦不必;故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要想在“路怒”之时保 持理性的克制,( ),防“路怒”于未然。 A.还需多点换位思考,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更需三思而后行 B.还需三思而后行,多点换位思考,更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 C.还需多点换位思考,三思而后行,更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 D.还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三思而后行,更需多点换位思考 解析:本题正确选项是 C 项。先思考,再行动,故“多点换位思考,三思而后行”,而 “想深、想透”更进一步,所以放在最后。 答案:C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森林生态系统是巨大的碳储存库和重要碳汇。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 中贮存了巨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通过 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森林生物量中。 7 A.人们公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是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 B.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人们公认它是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 C.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并被公认为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 D.人们公认森林是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而且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解析:根据前后语境,可以断定填空部分的主语应该是“森林”,故排除 A、D 两项, 再根据主语一致的语法要求,排除 B 项。 答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 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之间的大漠 , 沿途 ,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 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作 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 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 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 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 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 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 路 ,海上丝路也逐渐扬帆起航,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 )。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B.它不仅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还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 C.它不仅加强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D.它不仅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还加强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 解析:这是这段文字的结尾一句,总结丝绸之路的意义。所给语句有两层递进关系。第 一层是“不仅……还……”应该先是民族之间的交流,再是思想的交往。第二层是国家、民 族两个概念之间,应该是先说国家、再说民族。 答案:A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望无际 山高水长 高歌猛进 乘风破浪 B.无尽无休 层峦叠嶂 高歌猛进 长风破浪 C.一望无际 层峦叠嶂 弦歌不绝 乘风破浪 D.无尽无休 山高水长 弦歌不绝 长风破浪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无尽 8 无休”,(事情)没完没了(含有厌恶的意思)。“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 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层峦叠嶂”,形容山峰多而险峻。“弦歌不绝”,弹琴 歌吟之声不断。“高歌猛进”,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 “乘风破浪”,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长风破浪”,比喻志 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答案:C 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交汇、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 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B.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描 绘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C.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交流、世界民族交往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描 绘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D.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交融、世界民族交往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 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解析:此题考查搭配不当。在文中画线的语句中,“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丝 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都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C 项的修改搭配最恰当,表意最明确。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