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2 MB
  • 2021-05-26 发布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试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A卷 全国卷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6·新课标全国Ⅲ,10~11)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解析 第1题,考查岩石圈(山地)、大气圈(气温)、水圈(冰川)之间的整体性关系。解读图文信息,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山峰的抬升时间越早,故选B项。第2题,山地是否存在现代冰川,与山顶的气温具有直接关系,山顶气温较高,降雪融化难以形成冰川,故直选B项。‎ 答案 1.B 2.B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8)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第3题。‎ ‎3.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解析 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1 000 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 答案 B ‎(2013·新课标Ⅰ,4~5)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完成4~5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5.该区域位于(  )‎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解析 第4题,由题干可知该区域位于45°N,并且距海(180 km)较近,读图可知西侧有山脉且有植被覆盖,东侧为高原荒漠。由纬度位置可知该区应当受西风带影响,西侧为西风迎风坡,降水量大,植被覆盖好,东侧为西风背风坡雨影地区,降水少,形成高原荒漠,所以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而不是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洋流。第 ‎5题,该地区位于西风带,并且距海较近,西侧有山脉,并且有植被覆盖,山脉东侧为高原,高原上为荒漠景观,结合所学知识,很客易判断该地区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答案 4.B 5.D ‎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 ‎(2014·大纲全国,4~5)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6~7题。‎ ‎6.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7.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解析 第7题,由经纬网及海陆分布状况判断图示区域属于马来群岛的一部分,图中面积较大的岛屿为爪哇岛。该区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第8题,据材料可知,K岛屿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没有种源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恢复植被的优势,火山灰可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植被生长。‎ 答案 6.A 7.C ‎(2013·课标Ⅰ,6,)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回答第8题。‎ ‎8.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该区域为45°N的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山脉西坡山麓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因山麓海拔相对较高,其自然植被应为针阔叶混交林。‎ 答案 C ‎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016·新课标全国Ⅰ,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0.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 第9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4 000米到4 500米处最大,结合该山地理位置,该高度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故选A项。第10题,由图可知,2 000米到3 000米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相对磷高累积区,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累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土壤含水高,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C项正确;地表径流小,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D项错误。‎ 答案 9.A 10.C B卷 地方卷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5·四川文综,11~12)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  )‎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解析 第1题,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应是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湖面中心结冰应晚于边缘;位于山谷气温应偏高不会导致冰层较厚;北部纬度高于南部,气温比南部低,封冻期长于南部,A、B、C项错误,D项正确。第2题,贝加尔湖与陆地相比,湖水热容量大于陆地,故夏季增温慢,气温低,冬季降温慢,气温高,减小了气温年较差,C项正确。结冰时放热不会使气温降低,融冰时吸热不会使气温升高;湖水结冰冰层使水汽含量少,不会增加空气湿度,A、B、D项错误。‎ 答案 1.D 2.C ‎(2015·北京文综,1~2)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第3题。‎ ‎3.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可知,如果过度猎狼,将会使狼数量减少,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①正确;狼数量的减少和环境承载力关系不大,②错误;过度猎狼不可能是形成不良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③错误;过度猎狼严重影响了狼的自然存在,破坏了公平性原则,④正确,所以答案选D项。‎ 答案 D ‎4.(2012·上海地理,47,4分)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 解析 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具体表现: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过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这种整体性特征。‎ 答案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 ‎(2015·天津文综,5)读下图,回答第5题。‎ 澳大利亚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5.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 D.矿产的分布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由图看出,热带荒漠受热量、水分规律性分布的影响而形成,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特点,C项正确。‎ 答案 C ‎6.(2015·广东文综,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依文献表述,该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是典型的纬度地带性现象,故选A。B选项表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带性:C选项表现的是经度地带性;D选项表现的是非地带性现象,故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2014·浙江文综,4)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第7题。‎ ‎7.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解析 咸海至阿拉木图,地处中亚腹地,气候干旱、自然景观变化不大,大致是荒漠向草原的变化,A项错误。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山地降水相对较多,有植被分布,且海拔较高,顶部有积雪,B项正确。锡尔河流经干旱地区周围引水灌溉,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减少,C项错。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此地区越向北、海拔越低,D项错误。‎ 答案 B ‎8.[2013·北京文综,40(2),10分]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下图,回答问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10分)‎ 解析  ①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巴西高原的东部沿海地带,纬度低,气温高,又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巴西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明显,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②地位于中纬度高大的安第斯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变化,水热状况不同,形成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 答案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9.[2012·江苏地理,27(4),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上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4分)‎ 解析 P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主要有两大特点:大分水岭东侧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整体从沿海向内陆呈半环状变化,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016·江苏地理,17~18)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0~11题。‎ ‎10.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11.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析 此题组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及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掌握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教授站在高山草甸带;阿尔泰山的南坡主要为针叶林;山上也存在山地牧场;根据“花草相映”可判断此时应为夏季;阿尔泰山南坡的降水主要为来自大西洋的西风。‎ 答案 10.B 11.D ‎(2015·江苏地理,12)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2.牧民转场主要受(  )‎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 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 D.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图中显示冬、夏牧场中间为森林,说明山坡为迎风坡,森林所处高度降水最多,冬、夏牧场所在高度降水较少,为草地。为充分利用当地草场资源,夏季在海拔高的地区放牧,冬季在海拔较低的地区放牧,故A项正确。‎ 答案 A ‎(2014·北京文综,1)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1日0时42分,我国为玻利维亚成功发射通信卫星。读下图,回答第13题。‎ ‎13.玻利维亚(  )‎ A.东邻巴西,西临太平洋 ‎ B.受寒流影响,多雾少雨 C.西南山地垂直带谱复杂 ‎ D.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地区 解析 据图可知,玻利维亚为内陆国,A项错误;玻利维亚西部为安第斯山脉,受秘鲁寒流影响小,B项错误;西南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纬度低,山地垂直带谱复杂,C项正确;该国地处热带,人口多分布于气候相对温和的高原地区,D项错误。‎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