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00 KB
  • 2021-05-26 发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14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含逻辑第4讲语言表达准确含逻辑教案新人教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高考总复习 语言表达准确(含逻辑)‎ ‎“语言表达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用句式和语气等符合表达的目的。2018年高考全国卷I和全国卷Ⅲ流程图题和全国卷Ⅱ的语段改错题、2017年的逻辑推断题均体现了对准确的要求。‎ 一、语言表达准确“4注意”‎ ‎(一)注意特定情境 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要做到语言表达准确,考生就要注意语言运用的特定情境。‎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如果在白天,与李凝关系亲则“推”,关系疏则“敲”;而当时是半夜里(连鸟都在树上的窝里睡着了),李凝住的又是幽居,因此“敲”更符合情境。‎ ‎(二)注意符合事理及对象 语言表达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人物特定的身份地位。‎ 如:“今日洞庭,诗意盎然,彩笔难绘,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砌成的崭新世界。”其中的“砌”用得不准确。“砌”是层层垒起之意,用颗粒状的珍珠来“砌成”,不太可能。可把“砌”换作“缀”,它有“连缀组合和装扮”的意思,能形象地描绘出洞庭的新气象。‎ ‎(三)注意表达程度及心理 语言表达时,要根据表达的内容正确选用词语。‎ 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字用得准确,写出了诗人越靠近家乡,越是担心家里的变故超乎想象的惶恐心理。‎ ‎(四)注意词语运用符合规范 词语的使用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规范,注意语法成分的相互搭配。‎ 如:“竞争,本该是推动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步伐,却被一些盲目无知的人误解成了尔虞我诈、损人利己。”“步伐”与前面的“推动……社会进步”不搭配,可改为“车轮”。‎ 另外,语言表达准确,有时还需要考虑语体等方面的要求。‎ ‎1.(2019·江苏卷)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5‎ 高考总复习 A.①织布 ②插秧 ③车水 ④打稻 B.①织布 ②车水 ③插秧 ④打稻 C.①打稻 ②插秧 ③车水 ④织布 D.①打稻 ②车水 ③插秧 ④织布 C [要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入手,理解诗句所对应的劳动场景。①中的“连枷”是答题的关键,连枷是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籽粒掉下来的农具。所以这两句诗和“打稻”有关。②中的“绿毯”是答题的关键,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刚插好的秧苗的特点,“清浅縠纹”说的则是水。所以这两句诗和“插秧”有关。③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无锡道中赋水车》。“分畴”是说田间的分区,“走云阵”形容水流淌进稻田后的样子。“刺水”句的意思是,秧苗像绿针一样刺出水面。所以这两句诗和“车水”有关。“车水”即用水车排灌。④中的“机杼”是织布机,所以这两句诗和“织布”有关。据此确定答案为C。]‎ ‎2.(2019·天津卷)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 ‎①家道中落国势危 ②别求新声于异邦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 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 A.凤凰涅槃,女神再生 B.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我以我血荐轩辕 D.当年海上惊雷雨 C [依据题干中给出的版块标题判断,题干中“某位作家”指的是鲁迅(周树人),C项是鲁迅的诗句,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的标题。与A项有关的是郭沫若,他著有诗歌《凤凰涅槃》、诗集《女神》;B项是在南洋牺牲的抗日作家郁达夫的经历;与D项有关的是曹禺,他著有话剧《雷雨》。]‎ 二、逻辑推断题 对逻辑推断的考查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越来越突出,病句辨析、句式选用等题型都要考虑事理逻辑等因素。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还出现了针对“逻辑”直接命题的题目,比如逻辑判断与仿写类题目(2017·全国卷Ⅰ、Ⅱ、Ⅲ),逻辑论证与仿写类题目(2017·浙江卷),逻辑分类与仿写类题目(2018·全国卷Ⅱ),逻辑错误修改与应用文改错综合考查类题目(2018·天津卷)等。此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故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未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还会出现。‎ ‎(一)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有以下三种常见的形式:‎ ‎1.归纳推理 5‎ 高考总复习 即从多个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个一般的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它包括简单枚举法(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两种。‎ 简单枚举法往往会犯的逻辑错误有:有些推断的前提本身是虚假或谬误的,有的遗漏了所涉其他对象而导致结论片面或偏颇,有的则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强加因果或颠倒因果的问题,等等。‎ 例如:‎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这句话含有以下推理:‎ ‎①限制燃放就一定能避免发生火灾;‎ ‎②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推断的错误:‎ ‎①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很多,燃放烟花爆竹只是诱因之一,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情况也会引发火灾,比如天干物燥、乱丢烟头、气温过高导致汽车自燃,等等。‎ ‎②环境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不光是燃放烟花爆竹,工厂“三废”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可见,在遗漏条件信息的情况下,所得结论很可能出现说法绝对的错误。‎ ‎2.演绎推理 常用的演绎推理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 例如:‎ 金属是导体(大前提),铁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铁会导电(结论)。‎ 演绎推理容易犯的错误有:偷换概念、前提错误、判断矛盾等。‎ ‎3.类比推理 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简称类推、类比。‎ 例如:‎ 杂志对于(  )相当于(  )对于农民。‎ A.报纸 果农    B.传媒 农业 C.书刊 农村 D.编辑 菠菜 我们难以直接从题目中断定两词之间的关系,只能逐项代入,然后类比两词之间的关系,进而做出判断。通过代入发现“杂志对于编辑相当于菠菜对于农民”,两者都是“产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答案是D。‎ 类比推理的常见错误有:前提错误、属性错误。‎ ‎(二)突破题型——常考“2类题型”‎ 题型1 逻辑判断 5‎ 高考总复习 考生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找到关键词。①遇到模态判断,考生要注意表必然性的词语,如“必然”“势必”等,以此来判断文段中是否存在说法过于绝对的地方。②遇到假言判断,考生要注意关联词,分析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存在前者和后者之间关系不当的问题,比如强加条件、混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等。③遇到选言判断,考生要注意关联词“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要么……要么……”的选择有两种:单选A或者单选B,即不能同时选择A和B。“不是……就是……”,也不能同时选择两个。‎ ‎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马化腾大学毕业后创立腾讯,李彦宏大学毕业后创立百度……他们最终都在各自从事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必能成功。现在的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意自己创业,找工作时一味追求稳定,这势必会严重影响自己将来的前途。如果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中国的经济就一定会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①不是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就一定能成功。‎ ‎②                                    ‎ ‎③                                    ‎ ‎[解析] “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必能成功”是必然肯定模态判断,这个判断过于绝对,是一个假命题。而答案就是通过否定它,让假命题变成真命题。材料最后两句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势必”“一定”的说法都过于绝对,可参照①的方式进行仿写,即要采取“不是……就一定……”的句式。‎ ‎[答案] ②不是不愿意自己创业,找工作时一味追求稳定,就一定会严重影响自己将来的前途。③不是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中国的经济就一定会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题型2 逻辑辨析与修改 解答逻辑辨析与修改类题目,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假设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有“如果/假如/一旦/若……那么/则……”可以把“如果/假如/一旦/若”的内容当成前提条件,把“那么/则”的内容当成结果,以此判断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存在说法绝对、条件与结果倒置等错误。‎ ‎2.条件关系 从逻辑关系的角度看,“只有……才”也可以从条件和结果的角度判断语句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如果一个句子写成“只有A才B”,它的意思是如果没有A,则必然没有B;如果有A,但未必有B,可据此结合客观规律来判断表述是否正确。‎ ‎3.全称命题表达 5‎ 高考总复习 常用的关联词有“所有/凡是/凡/任何/每一个……都……”从“所有/凡是/凡/任何/每一个”的内容推断“都”的内容,判断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只要举出一个反面的例子,即可推翻此判断。‎ ‎4.表述一致 要注意表述的前后一致,避免自相矛盾。所谓“自相矛盾”,就是言论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2.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述与论证上存在两处问题,请对其进行修改并阐述理由。‎ ‎①当代中学生理性思维的缺失,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他们知识的匮乏。②人的思维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的,知识的积累深厚了,思考问题自然也就客观了。③所以对中学生而言,阅读书籍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④只有拥有了理性的思考,才能更好地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家“促膝长谈”,开阔视野,积累知识。‎ ‎⑤鲁迅不断地勤学苦读,慢慢地锻炼出了理智的头脑,终成坚定的战士;毛泽东广泛地涉猎书籍,渐渐地拥有了宽广的胸襟,终成伟大的领袖。⑥作为青年一代,为了充盈我们的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选句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应该修改为____________。‎ 选句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应该修改为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注重对语句中出现的条件和结果的分析,然后根据客观规律来判定推理的正误。比如第②句,“知识的积累深厚了,思考问题自然也就客观了”,条件是“知识的积累深厚”,结论是“思考问题客观”,但“自然”一词的说法有些绝对,客观来说应是“很多时候”而不是“所有时候”。第④句,条件是“拥有理性的思考”,结论是“才能更好地”,“只有……才……”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并且条件唯一,分析③句和⑤句可以看出,其颠倒了条件和结果。‎ ‎[答案] ② 表述绝对 知识的积累深厚了,思考问题往往也会更客观 ④ 条件和结果倒置 只有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家“促膝长谈”,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才能更好地拥有理性的思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