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00 KB
  • 2021-05-26 发布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七文言文阅读习题课件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一、课内阅读 (一)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穿透 像北斗七星那样 源头 忧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简约,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 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D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对此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 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凉的心情便被 引发出来。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准备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写 一则景点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 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 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 由此闻名遐迩。 (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填空。 (1)韩愈,字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家,著有《________》。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但都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并可充当主旨 句?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其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为本文的主旨句。 退之 唐 文学 韩昌黎集 记事 议论 说明某个道理 8.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 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伯乐”喻识才之人;“千里马”喻人才;“食马者”喻昏庸的统治者。 这是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种写法使文章通俗易懂,又便于委婉曲折 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 答)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二、比较阅读 (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 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 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 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 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释】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 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C 1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 了。 13.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1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桃花源与雪窦的相似之处。 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 安宁和乐;④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 【参考译文】水更浅,行船不通畅,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 了六七里路,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 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走),再从山的东侧出来,蹚过溪水,四周 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的,原来 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子树木之间,打 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这 里的名称,但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 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发现)最前面有一座亭子在道路中间,上面用赤黑色的 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二)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①,又从而庸之②。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④,及其久也, 相说⑤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 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⑥,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 学之道也。 【注释】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功:效果。②又从而庸之:但归 功于老师。庸:归功于。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目:“节” 是指树的枝干交接处,“目”是指纹理不顺处,泛指节疤。⑤说:同 “脱”,脱落。⑥从容:同“舂容”,即撞钟。 明白道理 味美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所困惑。 (2)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 而怨之。 会学习的人,能使老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老师;不会学习的 人,老师很勤苦而自己却收效甚少,还要埋怨老师。 17.【甲】【乙】【丙】论述的重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 【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 18.举例说明选文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②对比论证: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 半,又从而怨之。 教学为先 教学相长 进学之道 【参考译文】 【甲】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 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 情。 【丙】会学习的人,能使老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老师;不会 学习的人,老师很勤苦而自己却收效甚少,还要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 人就像加工坚硬的树木,先从容易的开始,然后再从节疤和纹理不顺处 下手,等到一定的时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 反。(老师)善于回答(提问的人)就好像撞钟一样,(你)用小力气叩击钟, 那么就给你小的鸣响,(你)用大的力气叩击钟,那么就会有大的鸣响。 等钟声响起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提问的人)与此相反。这 些都是进学的方法。 三、课外文言文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 ①饮酒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 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 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 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 “ 我 精 骑 三 千 , 足 敌 君 羸 卒 数 万 。 ” 心 善 其 说 , 因 取 “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 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 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 qiān。⑦勒:编。 1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 2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辄( ) (2)殆( ) 2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几万疲弱的士兵。 立即,就,便 大约,恐怕 22.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 少时读书:“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或“少而不勤”。后来 治学:“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或“长而善忘”。 23.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①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②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 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③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 动想办法解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