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0 KB
  • 2021-05-26 发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 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 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 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 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学生活动 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 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 学生活动 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 的是左 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 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 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 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发声的喇叭在振动。[来源:www.shulihua.net] 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 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 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 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度角,左复翅上有它锉,右复翅上有刮器(发音镜),左右复翅 迅速左右开会使复翅振动.蝗虫也是靠音锉和刮器发声,但蝗虫的音锉、刮器长的部位与蟋蟀不 同.蝉靠腹部第一节两侧的两片弹性薄膜即声鼓振动发声.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发声作振动的实例. 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 大家思考哪些是物体发声体而不振动的实例。 没有只发生不振动的实例。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 学生举例,并说 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 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 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 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 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 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看图 3-13 人耳的结构。[来源:www.shulihua.net]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 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来源:www.shulihua.net] 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为什么呢? 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 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声音快慢是不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空气(15℃)中声速是 340m/s; 25℃的水中,大约是 1500m/s; 钢铁中,大约是 5200m/s;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介绍回声 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例如在野 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 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 0.1 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 0.1 秒。 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 = 340 m / s, t = 0.1 s 求: s 解: s = v t / 2 = 340 m / s × 0.1 s / 2 s = 17 m 答: 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 17 m。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课堂小结】请根据板书,简要地回顾对本节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 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回声 【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 2、进行课本 37 页的实践活动 3、作业本上写 P37 1、2、3 三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