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3.69 KB
  • 2021-05-25 发布

【二轮讲义】2019届高三二轮政治复习专题九文化与生活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考点一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b)‎ 内涵 本质上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范围上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特点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2.文化的力量(b)‎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b)‎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4.加强文化建设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意义(c)‎ ‎(1)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活动。‎ 点拨:文化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文化对社会的发展都起促进作用。‎ 点拨: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并非所有文化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点拨: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点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完全同步的。‎ 点拨: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点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命题点一 文化的特点 ‎1.(2016·浙江10月选考)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一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由此可见(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题中并未提到任何物质载体,故①不符合题意;人们悟出道理这一精神活动离不开燧石取火这个物质活动,故②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故③表述错误;燧石取火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在其中悟出道理是享用文化,故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命题点二 文化的力量 ‎2.(2017·浙江4月选考)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意味着(  )‎ ‎①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③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④文化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作用,①与题意不符,②当选;③表述错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发展,④当选。故本题选D。‎ 命题点三 文化与经济、政治 ‎3.(2017·浙江11月选考)“中国汞都”贵州铜仁市万山区因为资源枯竭,矿厂倒闭,人口流失,一度成为“死地”。2015年初,万山区因地制宜,投资建设朱砂(亦叫丹砂,炼汞的主要矿物)大观园、矿山博物馆和丹砂文化历史感悟区,把旧矿洞改造成如梦如幻的“时空隧道”,将矿区山路建成惊险的玻璃栈道。通过一系列改造,万山区成为国内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怀旧古镇,由“卖汞矿”变成“卖文化”,由资源枯竭的“死地”变成旅游热点,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指出万山区变化所蕴含的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的道理。‎ ‎ 解题思路 获取信息 设问信息 知识范围: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设问指向:指出万山区变化所蕴含的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的道理。‎ 材料信息 ‎①投资建设朱砂(亦叫丹砂,炼汞的主要矿物)大观园、矿山博物馆和丹砂文化历史感悟区,把旧矿洞改造成如梦如幻的“时空隧道”,将矿区山路建成惊险的玻璃栈道。‎ ‎②由“卖汞矿”变成“卖文化”,由资源枯竭的“死地”变成旅游热点,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调用知识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整理答案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考向一  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判断)文化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 答案 T。‎ ‎2.据考证,早期文化大多是在农耕民族中产生的。因为农耕生活迫使他们产生文字与技术、发展农业文明。这告诉我们(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随着部族的产生而产生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D.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文明 答案 A 解析 “农耕生活迫使他们产生文字与技术、发展农业文明”,这告诉我们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项正确;B观点错误,不选;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D说法绝对,不选。‎ ‎3.佛罗伦萨周围的一些市民在酒馆茶馆里,吃着烤肉,欣赏着自己的历史文明,告诉游客墙皮脱落下的砖是12世纪的。由此可见(  )‎ ‎①文化是实践的产物 ②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选;墙皮脱落下的砖展现了佛罗伦萨12世纪的文明,这说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②正确;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吃着烤肉,欣赏着自己的历史文明”说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④正确。‎ 考向二 文化的力量 ‎4.(判断)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 答案 T。‎ ‎5.当今世界,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期,国内经济发展也达到新的阶段,‎ 这时由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并将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说明(  )‎ ‎①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 ④科技水平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重要标志之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①说法错误;④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6.中国城市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拼经济、拼管理”到“拼文化”的阶段,城市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竞争,呈现出“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新格局。如果你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可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 ‎①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城市文化 ②文化是影响城市综合实力的长期战略性因素 ③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 ④文化自信增强城市凝聚力向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 D 考向三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7.(判断)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 ‎ 答案 F。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8.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交接仪式上,中国人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人工智能、高科技“冰屏”展示了中国高铁建设、桥梁建设、C919大飞机、“天眼”等中国新名片,向世界传递出中国新时代新符号。这表明(  )‎ ‎①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促进科学的进步 ②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就能坚定文化的信念 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与文化相互影响 ④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强调文化传播对于科技进步的作用,排除①;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不一定能坚定文化的信念,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9.材料一 ‎ 信息科技的日益发展正在重塑整个世界,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信息科技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大大促进了信息消费的发展。而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会推动各类投资者生产与投资的扩大,从而进一步推升信息产业新的升级变革与技术创新。 ‎ 材料二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互联网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污染,虚假广告的发布、网络欺诈、电脑病毒的泛滥等网络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这无疑对居民正常的网络活动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到居民网络消费的积极性。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加强网络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综合运用政策、法规、经济等手段,对互联网信息市场各有关方面进行协调、监督和控制,为居民信息消费提供安全健康的市场环境。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知识,简要阐述信息科技与信息消费的关系。 ‎ 答案 (1)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会推动各类投资者生产与投资的扩大,从而推升信息产业新的升级变革和技术创新。‎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信息科技日益发展正在重塑整个世界,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进而促进信息消费的不断扩大。‎ 考点二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影响人的表现和特点(b)‎ ‎(1)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b)‎ ‎(1)丰富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处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点拨: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处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不是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因此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点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每个人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 点拨: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不知不觉的,但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点拨:不同性质的文化作用不同,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点拨: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作用。‎ 命题点一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1. (2017·浙江11月选考)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在国庆节、国际劳动节等重要的国家法定节日、纪念日,于北京时间上午10点整在其频率、主频道播放国歌。这一要求的依据是(  )‎ 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C.人的精神力量源自人的文化素养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答案 D 解析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A表述错误;优秀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进步,B错误;人的精神力量来源于社会实践,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C错误;播放国歌,使人们在国歌声中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美好生活,D符合题意。‎ 命题点二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2.(2016·浙江10月选考)开国将军甘祖昌夫人龚全珍老人坚守精神家园,扎根贫困老区59年,用自己坚定的信仰书写了爱与奉献的生命长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A.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C.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答案 B 解析 龚全珍老人“扎根贫困老区59年”这一实践活动是受到其信仰的影响,说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的龚全珍老人的行为并不是交往方式,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老人精神世界被文化丰富和精神力量被增强,故C、D不符合题意。‎ 命题点三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3.(2018·浙江11月选考)走到天涯海角,一见到牌楼汉字、舞龙耍狮,就会想到中华文化,就有归属感。身在异国他乡,一声乡音的问候,一副耳熟能详的对联,都是一杯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佳酿,令人心醉。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  )‎ ‎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②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③潜移默化、无影无踪 ④深远持久、难以抹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中华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②不选;潜移默化是指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不是无影无踪,③说法错误。‎ 考向一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1.(判断)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 答案 T。‎ ‎2.“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美国一所孔子学院的老师给美国小孩讲“孔融让梨”,孩子们不接受这个观点,并反驳说小孩不应该吃小的,他也不应该垄断大的,应该把大的用刀切开,跟他哥哥平分,这才叫公平。这表明(  )‎ A.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是不可逾越的 B.不同民族间文化缺乏共性和普遍规律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答案 C 解析 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在“孔融让梨”的问题上认识不同。这表明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故C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B选项错误,由于世界各民族的实践有其共性,故不同民族间文化也有其共性。D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3.有人以棋为喻,来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治世如下国际象棋,非得拼到你死我活;而中国治世则如下围棋,观气取势、择其大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绝非零和博弈。‎ 由材料可见 (  )‎ ‎①不同民族文化可以取长补短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③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④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没有强调中西方文化可以取长补短,也没有体现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故①③不符合题意;西方治世要拼到你死我活,中国治世绝非零和博弈,可见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故②正确;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表明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故④正确。‎ 考向二 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4.(判断)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无形的、非强制的。(  )‎ 答案 F。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潜移默化是指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不知不觉发生的,非强制的,但并不总是无形的、非强制的。‎ ‎5.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其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下列古诗词与文化寓意对应不正确的是(  )‎ ‎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错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④错误。‎ ‎6.马来西亚的一位华侨曾对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陈钢说,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你认为下列观点,最贴近这句话寓意的是(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持久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答案 B 解析 “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说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持久,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排除A、C、D。‎ 考向三 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 ‎7.(判断)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才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 答案 F。文化活动包括健康有益的和落后有害的,只有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才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8.一些“富二代”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秀豪车、显名牌,以各种方式炫富,以此引来他人的羡慕而获得幸福感。对此种混淆财富与幸福感的行为,我们要(  )‎ ‎①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载体的关系 ③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④接受先进文化熏陶促进个人健康成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混淆财富与幸福感并不是弄错文化与载体的关系,②不选。‎ ‎9.某地通过对一大批模范典型的塑造和挖掘,弘扬了真善美,传播了正能量,激励了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由此可见,道德模范(  )‎ A.具有感染力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 C.在文化继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决定性意义 答案 A 解析 一大批模范典型弘扬了真善美,传播了正能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明道德模范具有感染力,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A符合题意。教育在文化继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排除C;D夸大了道德模范的作用,故排除。‎ 专题巩固练 一、判断题 ‎1.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还是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 答案 T。‎ ‎2.(2018·暨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不忘初心”被评为年度流行语榜单,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人创造和享用文化。(  )‎ 答案 T。‎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既要天赋,也需要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  )‎ 答案 F。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 ‎4.(2018·丽水市质量检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确揭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关系。(  )‎ 答案 F。‎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5.“乡音难改”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 答案 T。‎ ‎6.(2018·金华一中高三考试)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答案 T。‎ ‎7.(2018·金华十校期末调研)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文化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答案 F。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8.(2018·绍兴市3月模拟)“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说明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答案 F。“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强调了文化对人的重要性,但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选择题 ‎9.(2018·绍兴市3月模拟)2017年12月13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举行国家公祭说明(   )‎ ‎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文化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铭记历史,凝聚前行力量,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反映出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排除;④说法错误。‎ ‎10.浙江农博会展示了很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板车、犁、耙、磙子……勾起了许多人对过去的记忆。老物件具有大魅力,因为它是(  )‎ A.特定时代文化的基本载体 B.进行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 C.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D.特定时代文化的物质载体 答案 D 解析 这些老物件蕴含了特定时代的文化,即特定时代的文化通过这些老物件而展现出来,D项正确,A项错误。B、C两项说法都是错误的。‎ ‎1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反复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每一次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都伴随着文化铿锵前行的足迹。文化自信产生的这种力量表现在(  )‎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民族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是自然而然地转化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转化的,④说法错误;文化的影响作用,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是民族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文化的影响作用不一定是促进作用,只有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才能对社会起到促进作用,①②说法正确,③说法错误。‎ ‎12.(2018·浙江11月选考)自1958年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以来,一部部反映时代生活的电视剧就像缩微版的中国当代史,从服装到角色,甚至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在随着时代改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 ②社会变化必然推动文化的发展 ③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从服装到角色,甚至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在随着时代改变,说明了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③正确;电视剧是时代生活的反映,一部部反映时代生活的电视剧就像缩微版的中国当代史,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④符合题意;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①“同步”说法错误;②“必然推动”说法绝对。‎ ‎13.(2018·宁波市适应性考试)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它们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支付习惯,更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与世界经济。这表明(  )‎ ‎①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文化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新四大发明”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支付习惯,这表明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①正确;“新四大发明”更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与世界经济,这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正确;优秀文化才能推动着社会实践发展,③不选;社会实践是科技发展的动力,④不选。‎ ‎14.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的扩大,文化事业会得到加速发展,中国人的文化素养会不断提高。这是因为(  )‎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④‎ 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会得到加速发展,是因为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④符合题意;文化事业会得到加速发展,中国人的文化素养会不断提高,是因为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努力学习而获得的,②符合题意;①不是题目的原因。③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15.56.5亿!经过7天的狂飙突进,2018年春节档创造了新的影史票房纪录。其中《唐人街探案2》以18.9亿的成绩拿下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并刷新《美人鱼》保持的14.7亿的春节档票房纪录,成为历史上(春节档)最卖座的影片。这说明(  )‎ ‎①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②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基础 ③我国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活跃 ④文化产品应自觉迎合观众口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2018年春节档创造了新的影史票房纪录,说明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我国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活跃,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排除②;文化产品不能片面迎合观众口味,排除④。‎ ‎16.国家博物馆设计开发了3 000多种具有国博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价值累计29亿元,国博馆属企业累计收入2.5亿元。这表明(  )‎ A.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经济价值 答案 C 解析 文化具有双重作用,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A项错误。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B项错误。D项是对文化价值的曲解,不选。‎ ‎17.近年来,中华文化教材输出、孔子学院以及诸多高校海外分校的建立,无不推动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他国了解和熟悉中国文明,理解中国的价值观,为我们在国际上得到理解与尊重打下基础。这(  )‎ A.彰显着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B.反映中国的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C.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D.表明文化交流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 B 解析 A中“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未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与文化交流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故C、D不符合题意。‎ ‎18.(2018·暨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2018年是农历狗年,我国常常以狗眼看人低比作一个人高傲自大,看不起人。而西方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英国人甚至敢用上帝来开狗的玩笑,说狗是上帝的倒立(GOD与DOG),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同民族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我国常常以狗眼看人低比作一个人高傲自大,看不起人。而西方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从中我们可感悟到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同民族社会实践的产物,①正确;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不选;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狗”文化的认识不同,从中我们可感悟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会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地域性,④不选。‎ ‎19.(2018·台州市3月教学质量评估) 2017年11月,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参观群众近13万人次,而在100公里外的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有258批游客参观,仅25日这一天就突破1.4万人。这说明(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人们往往是主动地接受文化熏陶的 ③优秀文化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④文化总是在不经意间塑造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群众参观革命纪念馆说明文化离不开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同时说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往往是主动地接受文化熏陶的,①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优秀文化塑造人生,④是不科学的;故本题选A。‎ ‎20.(2018·金华一中高三考试)余光中先生曾深情地说:“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厚土。”这主要表明(  )‎ A.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答案 D 解析 余光中先生的诗主要说明民族文化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且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21.“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理想和追求,成为中华儿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这着重表明优秀文化(   )‎ A.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C.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能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 答案 C 解析 “成为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是在给人以精神力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22.“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这一励志寄语,尽管寥寥数语,却胜过千言万语,让人震撼,激励了无数的人。这说明(  )‎ ‎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23.苏轼的《和董传留别》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蕴含的道理是(  )‎ ‎①精神活动不能脱离物质活动 ②丰富学识能够促进道德修养 ③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积极人生 ④精神食粮比物质产品更重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腹有诗书气自华”强调了文化的重大作用,说明丰富学识能够促进道德修养,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积极人生,故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故排除①;物质决定意识,所以认为精神食粮比物质产品“更重要”是错误的,故排除④。‎ 三、综合题 ‎2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力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在工作中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重拾缺失的工匠精神,对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使“中国制造”成为“‎ 优质制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工匠精神,这样一种“笨”精神,“轴”精神,“苦”精神,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知识,阐述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发挥的作用。‎ 答案 (1)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是助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5.(2018·宁波市适应性考试)“十三五”期间,各地都采取得力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文化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放慢的问题,为了搞好“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博览会,发挥其在项目招商和产品交易中的作用。通过文化博览会,各类国内外合作成功签约,各类商品找到了合适的国内外市场。‎ 材料二 某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实施网络问政,即邀请党政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与网民进行在线访谈交流,听取网民意见。这一举措不仅“问”出了感情、“建”起了信任,还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党政机关的政治风气。‎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视举办文化博览会的原因。‎ ‎(2)网络问政是一种政治风景,也是一种文化风景。你能从材料二中看出文化的哪些作用?‎ 答案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政治风气,体现出文化对政治的反作用。网络问政提升公民素养,体现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文化素养,体现文化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