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4-04-12 发布

数学(心得)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数学论文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 ‎  庐江县城南小学   王庆 ‎  数学教育教弗雷登塞尔说:“数学是现实的,要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底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的教材内容的选取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调动、社区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积极主动地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  一、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学生感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利用这些生活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  师: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分东西的情况。今天我带了一些好吃的视频,你们愿意帮我分一分吗?(出示4个苹果、2个桃子,一块蛋糕)。同学们的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  提问:同学们,将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指名回答,演示方法)。得出:每人分两个。‎ ‎  再问:将这一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你会分吗?谁来试一试?(指名演示方法)。得出:每人分得半个。‎ ‎  师小结:刚才这位同学将一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半个”,那么这个“半个”也叫“?”,像“?”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  通过练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让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  二、加强操作 培养实践能力 ‎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知识的实践活动,化抽象为直观,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  如:教学“角的认识”。‎ ‎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建立角的概念;教学难点是比较角的大小。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我做了如下安排:‎ ‎  1、建立角的概念。‎ ‎  师出示一把三角尺、一颗五角星、一张长方形的卡片,请学生指出每个物体上的角。同学们都指着每个物体上的顶点部分,表示这就是“角”。我没有马上指出是对还是错,而是让同学们用自己的三角尺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结果画在练习本上的不是角,而是一个点。‎ ‎  我提问:这是角吗?同学们都摇头,我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才是角?”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同学还用池子在练习本上比比划划。最后 ,在全班的交流汇报中,得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我肯定了学生的观点,同时用可见延时了教材例题中的角从实物抽象为图形的过程。‎ ‎  2、感知角、认识角。‎ ‎  同学们初步建立了角的概念后,我请同学们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得出:角的顶点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平平的、滑滑的。再出示一组练习,请同学们判断出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并说出理由。同学们在联系中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  3、说生活中的角、制作角。‎ ‎  同学们认识角后,请他们说一说自己身边的角,并指出其顶点和两条边。有的指出黑板面上的角,有的指出教室面的角,有的指出课桌面上的角……‎ ‎,趁着同学们的兴趣之际,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个角。有的用两支铅笔做了一个角,有的用两张硬纸片做了一个角,有的用纸叠了一个角,有的用数学学具袋中的学具做了一个活动角。同学们纷纷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兴趣盎然。在实践操作中,同学们发现了角是有大有小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而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  4、比较角的大小。‎ ‎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出示两个大小很明显的角的图形,请学生比较角的大小,通过观察,同学们很快比较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接着,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的图形,请同学们比较它们的大小。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经过仔细观察、反复讨论,动手操作,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比较结果。有的将∠1和∠2的图形画出后再分别剪下来,将两个角的边与顶点重合后,得出∠1大于∠2;有的小组用一个活动角和∠1重合,这样活动角就代表∠1,再用活动角去和∠2相比较,得出∠1大于∠2;还有的小组用学生尺去量∠1和∠2的距离,得出∠1的开口比∠2的开口大,所以∠1大于∠2.在全班的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用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是最简便的方法。最后我出示一组练习,让同学们比较角的大小。同学们在练习中不仅加强了对角的认识,更巩固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  5、总结、思考。‎ ‎  在全课总结中,师生共同回顾了角的概念,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最后,我出示五角星,请学生思考:五角星真的只有五个角吗?‎ ‎  在这种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发现知识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这样具体化、生花花的表述,是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经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反思和讨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利用了个人经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体会数学,理解数学,不单只是学得巩固,还能够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  三、强化体验 感受数学意义 ‎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数学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  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进一步体会1小时、1分钟、1秒钟的具体意义,我安排了一趟实践活动课。在活动中,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个小组成员要求按照选定的内容和分工,开展实践活动,调查、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第一小组成员调查语文老师一天的活动安排,并制作出统计表。要求学生思考:从老师一天活动的安排中,可以看出老师的工作是怎样的?为什么?第二小组成员调查、了解“1小时、1分、1秒”的具体意义,并将调查数据记录下来。如:自行车1小时大约行驶多少千米,汽车1小时大约行驶多少千米,飞机1小时大约行驶多少千米;大人的脉搏1分钟跳动多少次,自己1分钟能写多少字;第三小组成员去搜集、整理有关时间的知识,并记录下来。如谜语:“‎ 有件东西真奇妙,多长看不到,多重无法称,多大量不了,处处离不开,说它是财富,黄金买不到。”(时间)。又如言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再如典故:“古代人白天靠观察太阳的位置,晚上靠公鸡叫来掌握时间,后来人们有发明了‘漏壶’这一计时工具。”等等。在同学们完成了调查、搜集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还组织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具体时间的长短的活动:如1分钟能拍几下求,能踢几下毽子。10秒钟大约跑多远。最后布置学生实践性作业:1、没人写一份本次实践活动的收获。2、为自己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感受到1分钟、1秒钟的实际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手机、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对学生进行“惜时、合理安排时间”的思想品德教育。‎ ‎  四、注重应用 提升数学能力 ‎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诈尸,必须树立大课堂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当学生经过研究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立即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边的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土地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知道这块土地的面积。学生们通过互相协作,测量出底和高的长度后,轻松地计算出土地的面积。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拥有了成就感,每个人都为自己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 ‎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生活经验,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