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00 KB
  • 2024-03-06 发布

音乐(心得)之如何利用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育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音乐论文之如何利用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 育 文蕾 陈文丽 1 音乐教育的概念界定 1.1 音乐教育总的来说,音 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能力等文化修养 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音乐本身具有的模糊性、 动态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本身具有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 性。在研究我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音乐教育一 直是以:唱歌、欣赏、音乐理论视唱练耳这三个板块来进行教学的。唱 歌是音乐学习中的最基础的一项基本技能,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的过 程,视唱练耳音乐理论的学习有助于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审美的提高。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这三大板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目的和内容也在 进行着改变。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教育应该以审美为核心,中、小学 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歌唱家、演奏家、音乐家,而是从基础教育 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现今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唱 歌、乐器等这些传统的技能课程已不再是以技巧的学习为其唯一目的, 而是作为一种音乐的有效参与手段,让学生利用相应的歌唱、器乐的演 奏技能参与到音乐中来,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 音乐审美。这样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显著超越自己的 演唱演奏技能范围,提高学生获取音乐信息、理解音乐的能力,使学生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一个受教旁观者,还是音乐过程中的 积极参与者。那么音乐教育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新课标将音乐教育的内 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除了我们常规的教学内容唱歌、欣赏、音乐理 论视唱练耳和器乐之外,他们还包括:听赏、分析和描述音乐、评价音 乐和音乐演出、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以及艺术之外学科的各种联系,理 解音乐历史和文化的关系。音乐是一种规则的约定,如果学生不了解规 则,他就不能理解作曲者的意图和音乐的结构。而这种规则实际上在音 乐教学中就是技巧和理论的学习,我们所说的音乐教学不再以技巧为唯 一目的,并不是完全不要技巧的学习,相反,音乐技巧的学习是帮助我 们提高音乐理解力的最有效的门径。我们常说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了解实际表演技能当中有关音乐的背景,但如果我们将自己困于技 巧的学习中,我们往往只看到音乐的一个侧面,而不是音乐的整体。 1.2 施教—受教系统受教系统是指接受教育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和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一般包括生源结构、城乡分布、学业成绩、学科 分类几个方面。施教系统是指实施教育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和所具有的 基本特征。音乐教育中,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的关系结合更为紧密,这 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具有的审美功能上。但传统的音乐教育一般等同于 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教育。正如“孟子说:师者,所以传道、授 业、解惑也”,这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以来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是整个 教学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位于主动地位,他担当着“传 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学生在教学中就理所当然地处于被动接 受的地位。传统的音乐施教—受教系统也正是沿用了这一古老的教学模 式,就是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忽视了 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互动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包括了教 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还包括了受教育者的受教过程,在音乐教学过程 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施教传道方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 的受教修养方式,但学生是接受教育和进行音乐活动的主体,因此,学 生的受教学习方式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的传道和施教。日本研究者 龟口蕙治将学生的各种学习方式作了一些实验和比较,结果发现,在教 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记住所教内容的 50%在教学 中让学生互教、互学、在做中学,在学中教,能够让学生记住学习内容 的 90%以上。可见互动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和方式。1.3 音乐教育与 施教——受教系统的关系音乐教育和语文、数学的教学有所不同,语文、 数学的教育注重的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而音乐教育注重的是是培养审美 意识,所以,在音乐的施教——受教系统中,要正确把握师生双主体的 辨证关系,首先必须改变学生在音乐受教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调动起他们想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积极 性。并主动体会美的感受。其次,要建立充分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 音乐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其三,音乐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 的专业修养,以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榜样激 励。在这样的音乐教学思路下,过去旧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要求,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建立一种新的受教—施教系统。 2 受教系统在音乐 接受方面的心理特点 2.1 注意与音乐时间的关系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 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贯穿于心理过程始终并渗透到个性的各个方 面,注意能帮助人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了解和掌握注意的规律可以帮 助我们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小学儿童有意 注意在认识中逐渐占主导地位,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在个体发 展中,无意注意的发生是先于有意注意的。小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已经相 当成熟。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同学而言,他们的认识活动常依赖于无意注 意,在教学中,低年级的儿童的注意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生动、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同时无意注意的效果也比 有意注意的效果好。这一阶段的儿童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他们不会主 动确立目标,需要旁人帮助定目的,在注意过程中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 需要旁人不断提醒,一旦没有外在的帮助,他们常会忘记自己的目的而 导致注意分散。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达到迅速发展,儿 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开始的依靠有意注意,而且,有意注意的效果 明显高于无意注意,这时期儿童心理活动的目的性、有意性、自控性逐 渐增强,他们逐渐能自己确立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组织自己 的意识。在小学阶段,虽然在高年级时,学生的有意注意虽然迅速发展, 但无意注意仍然在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这表现在音乐的接受方面, 他们所接受的音乐往往较为简单明快,篇幅短小,而且在节奏和音色、 音量上变化较大,活泼、生动的音乐能引起他们较长时间的兴趣。到了 小学中、高年级,因为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他们所接受的音乐在篇幅 上可以稍有增长,而且,对一些线条优美,节奏、速度平缓的音乐,也 能长时间产生兴趣。总之,小学儿童的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靠的是无意 注意,因此,他们所学习和欣赏的音乐篇幅应该短小,进行单一音乐内 容教学的时间不可太长,多种音乐内容的结合,形式多变的教学手段, 是在这一阶段最合适的教学方法。2.2 想象和思维与音乐题材的关系想 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 复杂的认识活动。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 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想象有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两种。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无意想象是最简 单、最初级的想象。例如做梦和幻觉。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自觉 地进行的想象。人在实践活动中,为完成某项活动所进行的想象都是有 意想象。。这种想象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方向性。小学儿童想象发展的 的特点是:1、有意性的发展。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随年龄增长而 不断提高,他们想象有意性的发展和与小学生在受教过程中,教师对他 们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2、小学儿童想象现实性的发展。儿童入学后, 随年级的增高,想象的现实性逐渐提高,想象所反映的事物越发接近现 实,从热衷于完全脱离现实的神话虚构,逐渐向现实生活幻想。3、小 学儿童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小学儿童想象创造性的发展是指从再造想象 中有创造性的成分扩展到独立地进行创造想象。低年级的学生的想象的 形象往往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所以低年级的学 生的作文只能是“习作例文”即要求学生仿造例文而写一篇作文,这其 实就是再造想象的结果。到了中高年级,儿童在再造想象中创造性成分 越来越高,并能独立进行创造想象。因此中高年级的作文开始了命题作 文,即根据题目来构思一篇前所未有的文章。4、小学儿童想象概括性 的发展。这是指从低年级想象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向有一定的概括 性、逻辑性发展。想象的依托物由实物向词语演变。思维有具体思维和 抽象逻辑思维。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过渡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 渡存在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 10—11 岁之间,这个转折点何 时实现,主要取决于教育。在音乐的喜爱方面,小学儿童表现为对音乐 体裁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倾向性。这一阶段的儿童爱听童话、神话故事, 对故事的内容信以为真,爱看动画片,所以他们接受的音乐通常是与这 些故事有关的标题音乐。还因为低年级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一些有 具体形象的,和他们生活经历有关的音乐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并能为 他们所理解,这如同作文中的“习作例文”。因为高年级学生再造想象 中创造性成分越来越高,以及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 渡,他们渐渐能接受一些简单的,无具体形象的非标题音乐的题材,并 能简单的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描绘音乐。这正如作文中的“命题作文”。 总之,因为有意想象和再造想象是小学儿童的想象、思维特点,所以, 他们在音乐体裁的选择上偏向于有具体音乐形象的标题音乐,儿歌在这 一阶段的音乐教育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的 价值,儿歌和歌曲一样,也是有节拍、重音和节奏,有声调的高低、轻 重、快慢的变化。传统的儿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民俗习惯、历史的、 社会事件片段等,但最大量的是表现儿童生活的,这些儿歌常常联系着 大自然,联系着劳动,这很符合儿童的兴趣和表达情感的特点,所以很 能被儿童理解和认同,并能让儿童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得到乐趣。 2.3 情感和意志与音乐情景的关系情感和意志既是组成非智力因素的重 要心理因素,同时也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对人的各种活动都具有 重要意义。一方面,情感和意志对人的认知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起着调 节和控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情感和意志活动与人的需要、动机、兴趣、 价值观、性格、态度有密切的关系,是一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个 性心理形成的主要表现。儿童在进入小学后,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 育要求的改变,小学生的情感表现形式和情感的内容也在发生改变。这 表现为小学生情感的品质特征包括情感的稳定性、可控性、丰富性和深 刻性,在不断加强。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 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小学阶段是儿童良好情感 和意志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教师进行情感和意志培养的最佳时期。在 音乐的接受方面,低年级儿童十分热情,他们的情感很容易表现出来, 但他们的热情都带有具体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境的支配。情绪 单一,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能很快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随着抽象思 维的发展,到高年级后,学生的热情开始分化,情感稳定性增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的情绪上要符合儿童的心理 接受特点,一些情绪上大起大落的音乐或是过于激昂、消沉的音乐都是 不适合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应注意营造一种适合 所讲授音乐的氛围和情绪的教学环境。在这种适合的气氛和情绪中,他 们能较长时间地在老师的引导下倾听情绪较为复杂的音乐,一些在音乐 中体会到的情绪能保持较长的时间。2.4 个性和自我意识与音乐兴趣的 关系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自我意识和个性 心理特征三个子系统。其中,自我意识是个性的核心成分。个性是个体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系统。自我 意识是个体对所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的内容很丰 富,我们主要分析自尊感和自信感。小学阶段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加 速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个性还不是很分明,对音乐的喜好几乎没有 很明显的倾向性,他们对自己所能理解的音乐都很喜欢,这也是一个可 塑性很强的时期,而教师在这一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对学生 的正确引导和教学成功与否,会对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音乐兴趣倾向 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3 与受教系统相适应的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审美 特点 3.1 小学低年级音乐元素在横向方面的特点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 儿童歌曲是这一时期被广泛接受的音乐。唱歌是最直接的表达音乐的方 式。旋律线条的简单、优美,歌词的朗朗上口是童谣的特点之一,童谣 的歌词内容常常是一些简单的故事和儿歌,在配合着讲故事的音乐活动 中,能教给孩子美与丑的概念。童谣的练唱还有助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 能力。节奏的简单明快,简单易记是童谣的又一特点。节奏在我们的生 命活动中无所不在,我们的心跳、脉搏的跳动、呼吸、走路、跑步,无 一不是有规律的节奏运动。我们的孩子们从认知这个世界开始,就被这 些有规律和无规律的节奏所围绕,从简单明快,易于模仿的节奏入手来 教授儿童的音乐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对于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自然走 路—四分音符,自然跑步—八分音符,小鸡的叫声,叽叽—八分音符, 小鸭的叫声,嘎嘎——四分音符,是自然符合儿童的日常节奏,也是能 为儿童所理解的。我们的童谣中,最常见的也是这种节奏的组合。因为 童谣的歌词简单易记,而且很多童谣的歌词具有故事情节,因此,童谣 是这一阶段最能被接受的音乐形式。音乐自来就是和身体的运动密切相 关,鲜明节奏的童谣能让孩子的身体运动参与在音乐中起来,在鼓励孩 子自主用体语来描述音乐的过程中,会激发孩子的创造性。这一阶段的 儿童对音乐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还不能敏锐地把握,在他们的眼里,音乐 的概念就是横向的音乐线条,有带歌词的歌谣,和不带歌词的简短的旋 律。3.2 小学中、高年级音乐元素在纵向方面的特点优秀的歌曲仍然是 这一阶段为学生广为接受的教学内容。因为歌词的存在,能有助于学生 对音乐的理解。除歌曲外,一些标题音乐和一些内容活泼的器乐作品也 开始被接受。一些模仿动物叫声的作品,或是与儿童生活经验、兴趣爱 好有关,或是有故事情节的器乐作品能被理解。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 耶夫的作品《彼得和狼》法国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以及柴可夫斯基(俄) 的《胡桃夹子》等等,都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作品,但是因为这一时 期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有意注意的发展还不十分完善,因此所听作品 的篇幅不易过长,很多作品也只能听一些片段。在这些有故事情节和有 具体音乐形象的音乐中,学生除了对旋律线条有感受,还能听辨协和和 弦和不协和和弦所带来的不同感受。这是音乐从横向单一的旋律向纵向 的和声层面发展的阶段。和声较简单,易于唱准的分声部的合唱在这一 时期会带给学生极大的兴趣。也是学生理解音乐立体感的一个直接桥 梁。总之,这一时期的音乐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开始以立体的形式展现 在学生的面前。4 施教系统层次性理论构建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 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就审美意识本身的结构来 说,它包括相对主观的个体审美感受、相对客观的审美理想以及作为审 美对象的音乐作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观的个体审美感受和客观的审 美理想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了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审美状态中。具体的审美 活动,发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所以音乐审美意识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是 因个体对音乐感受的差异性而带来的多样性。在小学阶段,由于儿童开 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加上文体 娱乐活动的日益增多,其审美审美意识虽然尚未真正形成,但还是能一 某种朦胧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审美观点,其审美能力也在慢慢提高。以 朗读歌词为例,小学低年级学生常常以能否正确朗读为标准,而小学高 年级学生则能在保证朗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出抑扬顿挫、声调高低随感 情的变化而变化。而对唱歌的评价,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不看演唱者 的艺术水平,而是简单地看是否唱完或看谁的声音更大来作为对演唱水 平高低的评判。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唱歌的评价不再以音量作为标准, 而是以歌唱音色的好坏、旋律情感的表达和准确处理作为评判标准。多 数儿童的文艺表演,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表达思想感情,并能从自己的表 演中,获得美的感受。所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具备了审美的 欣赏意识,并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但这时的儿童 的审美能力仍然是非常有限的,他们还不能较好地欣赏艺术家所创造的 较高深的艺术美。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审美意识的典型特点是结合自身的 经验来感知和欣赏。还不能理解高深的艺术语言和抽象的艺术符号。因 此,在对这一阶段的儿童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参与,互动 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符合学生的审美要 求。在对审美体验的价值,在新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音乐教育以审 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可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 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 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 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发挥,以利于学生养 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 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小学的音乐教育目的 并不是要培养歌唱家,演奏家,而是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 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引起学生 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这一阶段 的教学重点。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音乐教育中,只有让 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才能获得音乐的体验、获得真正的音乐文 化。嗓音是每个人都有的乐器,歌唱正是每个人都可以很方便参加的音 乐活动,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确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歌唱能给 予人最直接、最深入人心的音乐感受,。歌唱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 内容,通过歌唱的学习,可以使儿童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艺术表现、 情感处理、音乐分析多声部能力。在小学阶段,唱歌是最能吸引儿童, 引起儿童兴趣的一项音乐教学内容,新课标对小学唱歌内容的要求是让 学生在 1—2 年级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对指挥和前奏作出反应。用 自然的声音,按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和参与齐唱,并能在歌唱中, 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在 3—6 年级对于唱歌的技巧 上要求了解一定的声乐呼吸方法,并能用于歌唱中。还有要求这一阶段 的学生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出简单的评价。1—2 年级以齐唱为 主。到 3—6 年级增加二部轮唱和合唱的内容。唱歌的目的是通过歌曲 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在小学 1—2 年级,儿童的认识活动常依赖于 无意注意。所以在唱歌教学中,在这一阶段用增加律动的形式来加强儿 童唱歌的无意注意,这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音乐从来就不是孤 立存在的,它总是和我们身体的动作紧密相连。所以,让学生用一定的 动作来表现他们所唱的歌曲,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具体的动作可以 由老师设计,也可让孩子们自己根据音乐来设计,这样也可以训练孩子 的创造性。但是我们在让学生随着歌曲做律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 个体的差异性。有的孩子可能节奏感和协调性要好一些。所以一些伴随 音乐的动作对于他们而言,是很容易做到的事。而一些节奏感和协调能 力稍差的同学,这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因此,教师在律动动作的安 排上,应充分考虑动作的难易程度,以儿童的自然律动开始,发展动作 的随乐性,让每一个学生真正从手舞足蹈中达到快乐。在小学 3—6 年 级增加二部轮唱和合唱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逐渐由音乐的旋律,节奏的 横向性向音乐的和声纵向性过渡,让学生在合唱的的参与过程中,体会 音乐的空间性和层次美。新课标要求音乐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 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 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 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和表演 音乐。为了掌握一定的识谱技能,必须进行系统的乐理知识讲授和视唱 听音训练。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节奏的掌握是小学音乐学习的难点之 一。对小学生而言,单纯而枯燥的节奏训练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并难 以获得好的效果。因此,可以针对小学儿童好奇和喜欢动手的特性,将 打击乐器用于课堂的节奏教学中,而达到训练儿童节奏感的目的。打击 乐器的操作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性,还能训练学生演奏乐器时的随乐性、 与他人的合作性以及创造性等四个方面。德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卡尔. 奥尔夫认为,打击乐器是最早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也是现代社会中儿 童最容易掌握的,最常见的乐器。从幼儿开始就与孩子相拌的摇铃、拨 浪鼓,再平常到我们吃饭用的碗,喝水用的杯子等,凡是能发出声响的 东西,都可以用做打击乐器。由于打击乐器的演奏主要用大肌肉动作, 所以,对于精细的小肌肉动作能力尚在发展起的小学儿童来说,是每个 孩子都容易掌握,并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兴趣的乐器。儿童在参与打击乐 器演奏的时候,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打击乐器演奏能力,准确的节奏,正 确的体会音乐和感知音乐的能力,而且在集体的演奏中,遵守集体演奏 活动的规则,和集体协调一致,而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在良好教育的引 导下,在整个小学生涯中,学生能接触到很多种类的打击乐器,并能熟 练地掌握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如:铃鼓、碰铃,沙锤、木鱼、双响筒, 三角铁,响板,以及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锣、钹等。这些乐器非常容易 获得。而学生在演奏过程中运用节奏和不同乐器的音色进行组合或是在 控制、调整用力方式和用力强度,奏出需要的音量和音色时,可以训练 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的倾听能力。这对学生们以后音乐能力的进一步 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课堂上,打击乐器的演奏,改变了传统 的音乐课施教—受教模式,让学生从音乐的旁观者变成音乐的参与者, 让学生在音乐的参与和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学习原本枯燥的音乐理 论知识,有效地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音准 和音级的高低关系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又一难点,如果一味去指责学 生的音准问题,而不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学生改善音准,很容易 打击学生的歌唱热情,而使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 用在柯达伊教法中使用的约翰柯温手势来帮助儿童理解首调唱名体系 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掌握音级手势,使抽象的音高 关系有了具体、直观、形象的意义。手势位置包括七个基本音级和常用 的两个变化音级。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的高度范围,例如 do 的位置 大致在腰线上,之后的 re、mi、fa、sol、la、ti 各音级的位置依次逐 渐升高。在歌唱时,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伴随手势歌唱,这样把音高的 概念具体化之后,学生会较轻松解决音准的问题,在加上学生手势的参 与,会有效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是歌唱变得轻松愉快。感受与鉴赏是 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 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 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鼓励学生对所听 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 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音乐欣赏活动一直被认为是与音乐表演 活动相对的另一种活动,所以在以往的施教——受教模式中,欣赏课是 习惯性地与其他表演课程完全分割开来进行教学,并被表述为“培养儿 童喜欢听音乐的能力”。在儿童音乐欣赏心理学和儿童音乐表演心理学 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和早年缺少运用身体肌肉感知音乐经验的成年 人,都需要经历运用参与用表演的音乐方式来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小学 课堂的音乐课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也一再证明,在缺少用身体肌肉感 知音乐经验的情况下,单纯运用倾听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欣赏的教学,不 但很难引发和保持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而且也很难提高学生的欣赏 能力,更不用说让学生喜欢听音乐了。经过多年的音乐欣赏课的实践和 研究,我们知道,在“参与性的音乐欣赏活动中”,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快乐。正是通过这种快乐的 欣赏活动,儿童会自然地喜欢音乐,而且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会 不断提高儿童的音乐欣赏水平。因此,新的音乐欣赏施教—受教模式应 该是 1、发展儿童运用各种媒介来表达自身音乐感受的能力。“音乐感受” 更强调儿童的主观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运用“各种媒介表达”的要求 着重是:运用审美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审美的感受,至于具体在什么情况 下,用什么样的媒介,可根据儿童的意愿、老师的教育考虑和方便的教 学设施。2、发展儿童倾听和感受音乐的习惯能力。倾听是带着情感和 注意的“听”,“感受”带有仔细体验,并仔细品味自己的体验的含义, 这些心理活动都是由内部需要引起的主要活动,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 常常把“倾听”误理解成为安静地听,这样的误解会让我们的老师在教 学中一味要求学生安静地倾听音乐,进而在儿童自然地用参与的方式来 接受音乐时,教师会直接出面来阻止和干涉,进而使儿童在参与倾听音 乐的过程中受挫。在音乐欣赏中,有了主动的倾听和感受才会听有所获, 把收获积累起来,才能增长能力,而能力越高,才会越主动地倾听音乐, 为了营造这样的良性循环,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教师要建立一种“通 过采用合适的参与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倾听和主动感受音乐”的施教—受 教模式上,有了这样的开始,习惯和能力才能逐步发展起来。3、让学 生积累自己的优秀音乐主题和片段库存。通过有兴趣的音乐欣赏活动, 使学生逐步熟悉甚至记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主题或者片段。使学生 在以后在听到这些音乐作品时,能够想起它们,觉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能够引发熟悉感、亲切感和欢喜之情。能够回忆起与这些音乐紧密相连 的小学音乐欣赏活动甚至小学的快乐生活时光,让儿童能够以后因为儿 时留下的这些美好的音乐印象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动去追寻更多的优 秀音乐。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总之,在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在音乐受教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的地位,增加课 堂的互动性,让教师从疲惫的传道者的角色中走出来,和学生一起,成 为音乐的参与者,和领导者。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注重的是 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 总之,人的成长过程的几个阶段, 小学时注重感性,中学注重知识和参与,大学注重较深层次的文化、美 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审美特性。那么,不同年龄阶段的 学生以及不同民族的学生在音乐的学习的兴趣和审美上也各有侧重。音 乐的教学必须具有层次性。因此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心理因素和审美特点 建立合适的音乐施教——受教系统。参考文献 《大纲〈试行草案〉》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名义于 1979 年 6 月印行第一版《美国音乐教 育概况》刘沛,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 界音乐教育》管建华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与实践》李袒娜修海林 尹爱青 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柯达伊——音 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 —高等师范院校教材》韩永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儿童青少 年审美心理与教育》李红等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概论》 刘益民 张旭东程莆 主编 科学出版社《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主 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与人生》——高等学校通识课心理学教 材 暨南大学出版社[1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 主编西南 师范大学出版社[12]中学新课程标准.[M].中国人民教育部 北 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3]《大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名义、 于 1982 年 2 月印行第一版。[14]《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