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 KB
  • 2024-01-07 发布

语文(心得)之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语文论文之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 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唐志刚四川省蓬安县正源初级中学校  四川   蓬安 638256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学生即便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但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初中生在学完六本语文教材之后仍然不会读书。因而,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下面说说笔者在十余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1  ‎ ‎ 兴趣法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高明的老师可以通过种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把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富有情趣,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阅读成为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从而构建充满情趣的阅读课堂。例如笔者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先让学生仔细观看课本插图,并请一名同学模仿贝多芬手中握着一支笔和一个手抄本的形象,尤其是模仿他专注深邃而充满灵气的眼神。看着这位同学的模仿,大家笑了。笔者告诉同学们这就是一位天才音乐家的形象和气质。这样通过模仿表演我们走近了音乐巨人贝多芬,激发了阅读这篇课文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2   导入法“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联系旧知,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请看《鲁提辖拳打镇压关西》一课的导入:有这样两句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主题歌的的吗?(学生答)对,是《水浒传》。电视剧《水浒传》是根据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水浒传》改编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提辖拳打镇压关西》就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这个导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更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3   朗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诗歌、散文类文章的教学更是如此。朗读之前,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技巧,要让学生懂得朗读时有感情,要注意语气、语速、节奏和重音。笔者在教学《木兰诗》时,先扫清了文字障碍后,就开始指导朗读。后来,自读时学生显得有些自由散漫,于是笔者提议让大家选好评委,举行一次朗读比赛,。结果同学们积极踊跃,一个赛一个,感情、语速、字音都把握得很好,点评也到位。课堂气氛一下子浩跃了。朗读变成了比赛,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他们的参与度,激发了他们要读好的欲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4   探讨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之间应逐步建立平等、民主、和平的关系,课内外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要激励、帮助、参谋、引导学生。不是填满记忆的“仓库”‎ ‎,而是要点燃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笔者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在学习郑振铎的散文《猫》时,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见解。课堂上议论纷纷,我让几位学生发言。发言后,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明白本文的多重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笔者认为,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的课堂,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阅读分析中来。5   质疑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于漪语)。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其自行解决问题,不失为一个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笔者在教学《七根火柴》时,有学生质疑:无名战士既有党证,党证是有名姓的,怎么会是“无名战士”呢?是否是作者笔误?这一问题犹如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了,大家纷纷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很有助于对文章主题的认识。6   创新法此法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我们在教学中要解除学生思维的束缚,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为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思维的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按自己的思考给学生画地为牢。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不时会在头脑中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有个学生在回答:“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时答曰“变成春天”‎ ‎,这个答案很有哲学的诗意,应予肯定和表扬,但据标准答案他要得零分,学生的这种新答案难能可贵,教师不能一概否定,而应肯定和激励。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我们要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渗透新课程教育理念,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