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6-19 发布

教导处范文之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教导处范文之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 ‎  小课题研究这个名词对于不少教师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事实上我们每个教师都进行过小课题研究。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发现自己一道题讲得不是太好,学生听后仍不太明白,通过反思,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改进方法后再进行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小课题研究。广州市名教师曲天立提出的“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就是对小课题研究的高度概括。进行小课题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第一,发现问题 ‎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问题可以来自学生,可以来自同伴,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 ‎  如果我们注意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你会发现有很多是很有思考性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我们很难一下子说得清或者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比如说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为什么两者所用的硫酸铜的浓度不同?如果用相同的浓度又会怎么样呢?再比如说用甲基绿可以染DNA呈绿色,为什么课本中只有细胞核中呈绿色,而细胞质中线粒体内的DNA就不能被染上色而呈绿色呢?‎ ‎  同伴想到的问题或者是从同伴的学生处得来的问题,同样有许多也是值得去研究的。如在教研活动中,‎ ‎ 常常会有老师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常会有讨论而没有结果的情况,有些也是可以进一步去研究的。如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提出他在进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教学时,想到“问题探讨”的演示实验中漏斗内的蔗糖浓度在很高的情况下可使漏斗内的液面上升甚至从顶端流出蔗糖溶液,造成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越来越低而最终不再外流,如果在顶端扎上一个半透膜,那么顶端只有水流(渗)出,而蔗糖不会外流,这样漏斗内蔗糖溶液的浓度不会降低,不就一直有水从顶端流(渗)出了吗?这样不就成了“永动机”了吗?问题的推理有理有据,一时找不出问题所在,但知道它一定存在漏洞,这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小问题。‎ ‎  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更多的来自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教师每天都进行教学与和学生交流,每天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如为什么一道题讲过三四遍甚至七八遍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没有掌握?为什么课上会有个把学生不认真听?为什么有关细菌的知识学生总容易忘?为什么关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内容学生就是不易掌握?《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问题探讨课本中设计为: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如左图(图略)所示的现象,同时设计了三个思考题,而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解决等等。‎ ‎  这些问题虽小但确又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碰到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小”,小到可能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它很难或者说永远也不可能申报市级课题,更不要说省级或是国家级课题了,当然我们去研究它也不需要“立项”、不需要“批准”。善于反思总结的教师,每一节课后都要对自己进行过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找找成功之处,发现不足的地方,成功之处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研究它是如何成功的;不足之处更可作为一个小课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可以说只要善于思考,小课题就会源源不断的来,随着问题的解决,你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 ‎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  这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必然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能通过自己独立解决的自己去解决,难度较大的还可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或是利用网络资源及查阅图书来解决,与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探讨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很多教师都碰到过关于基因表达的计算问题,尽管反复讲了很多次但每次练习或是考试仍有不少学生出错,原因在哪?通过和全组教师的共同分析及对学生进行调查,知道学生出错的原因多种多样:①审题不清(如碱基对数与碱基个数) ②计算错误 ③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产生的水分子数不会计算 ④以为基因的两条链都转录 ⑤终止密码子该不该考虑不清楚 ⑥‎ 对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不清楚。针对这些原因,总结出新的讲授这类问题的思路或计划:利用小步子原理,将该类计算问题进行分解,先学习有关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再学习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最后再进行综合计算,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强调几个注意点。再如“发现问题”中提到的《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问题探讨效果不是太理想而如何解决的问题,笔者首先分析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课本中的渗透装置,学生很不熟悉,也不易理解,无法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即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潜在的意义,这样就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从生活实际出发,重新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夏天菜场上卖的菜很容易萎蔫,我们常会见到卖菜的人向菜上喷些水,过后菜又会变得硬挺。这种现象你们都见过吧?能分析一下这一过程吗?‎ ‎  第三,尝试操作再修改 ‎  将形成的思路或计划放到实践中去尝试,这就是所谓的实验阶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问题通过我们的思考,自认为找到了解决措施,但它的效果如何,只有到课堂上去试一试,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效果真的很好了,可以进行总结成文,如果效果不理想还有有待提高改进之处,当然还要继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再到课堂中去尝试,不断反复以至理想。如上面联系生活设计的“菜场卖菜”‎ 情境,原以为学生都很熟悉,但上课用了以后效果很一般,学生对此情境很少有感兴趣的,他们大都说没有见过这种现象,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这是菜贩子为了增加菜重量的不良行为,当然也就不用谈分析失水和吸水的现象了。之后笔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为什么自以为一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例子,学生却反应平平?自以为联系了实际,事实上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原因是现在的学生上过街买过菜的很少很少,于是笔者再一次设计问题情境:我们常吃腌黄瓜、腌萝卜丝或是腌莴笋等冷菜,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洒了盐或糖后,为什么碗中水逐渐变多了,并做了一组演示实验,即两组苹果条,一组在较浓的糖水中,一组在清水中。这次学生反应强烈,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怎样做,且也都见过黄瓜片或萝卜丝洒过盐或糖后有水渗出,黄瓜或萝卜逐渐变软。对于洒盐或糖后为什么黄瓜中的水分就会出来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此时再给出渗透装置(教师提前做好的实物装置),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清道理,学生就非常容易接受。‎ ‎  第四,把研究成果写成经验材料或论文 ‎  不重视写是教师的一大损失。不写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写出来可以作为经验让别人共享,写出来还便于以后自己对此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再说写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研究再一次进行总结反思归纳的过程。写成文章的过程中还会促使自己去翻阅、查找更多的图书资料,不仅使自己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易于养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好习惯。“板凳宁坐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 可以作为指导我们将研究成果写文章的一个基本原则,将研究过程、改进过程、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如实加以记录,再加上合适的理论指导,不去写空话、套话、假话。‎ ‎  进行小课题研究可以说很简单,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有的教师舍近求远,追求高级别的省级或是国家级课题,但往往是浅尝辄止,收效不大。其实扎扎实实地搞好小课题研究正是为进行大课题研究打基础。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可以培养教师逐渐适应大课题研究的能力,为大课题研究做准备;而大课题也可以分解成许多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研究来把大课题的研究具体化。小课题研究还具有很多优势,如课题很容易选择,在课题管理上也不必受制于上级课题管理部门,在研究方法上也以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的行动研究为主,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也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