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50 KB
  • 2021-06-02 发布

2020科技局年终工作总结5篇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20科技局年终工作总结5篇 ‎【篇一】‎ ‎2020年,县科技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现将2020年科技创新工作及2020年工作谋划汇报如下:‎ 一、2020年科技创新工作 ‎(一)不断优化创新服务环境 县科技局始终坚持把服务意识贯穿到科技创新工作的方方面面。今年以来,局机关在创新环境的营造上不断深耕细作。一是完善科技政策。制定了《xx县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审议稿)》,填补我县在科技创新政策上的空白,积极整合科技政策资源,编印《科技创新政策汇编》。二是强化政策宣讲。结合我县“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三下乡”及我局开展的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在全县举办多场科技政策培训会,为企业、民众提供优质政策咨询服务,发放科技政策宣传单页2000余张,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三是坚持问题引领。成立专项调研组,突出摸排全县规上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梳理汇总,根据问题导向,形成《xx县“一企一策”工作台账》,受理问题70多件,现场办结32件,帮助20多家企业解决缠绕已久的“顽疾”。四是注重品牌建设。目前已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今年首次荣获“全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成为xx市唯一申报创新型县的单位,精心指导奥特斯公司参加xx省第七届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优秀奖并成功入围国家行业赛。‎ ‎(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20年,县科技局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多措并举,齐头并进。一是高新成果丰硕。截止目前,新通过审核高企2家,预计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达13家,同比增长18%,超额完成既定目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4%,增加值增速达16.5%;11家企业通过评价指标,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4家企业完成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2家企业的科技重大专项材料已报省厅审核。今年以来,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21个,科技成果登记15项,同比增长36%,全社会研发投入9093万元,同比增长17%,帮助10家企业申报省研发设备补助,预计补助金额达300余万元。二是支持力度增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xx县“一企一策”工作台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全方位指导企业申报和重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省重大专项项目,指导企业填报2020年研发费用和科技成果登记。三是对上争取有力。通过周密细致的摸排筛选和大力推荐,我县皖乡科技的对外合作项目、xx润一的面上攻关项目和凯盛石英的高企培育项目分别获得省厅60万元、40万元、20万元的资金补助;源芳乡芳田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强英鸭业、鲵源渔业三个企业获得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争取到项目资金50万元;展硕半导体等18家企业获得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立项资金35万元。‎ ‎(三)稳固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今年以来,县科技局创新平台建设模式,通过打造“政府-中介-企业”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平台建设的管理与评价。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的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在平台的选址、布局上出谋划策,制定详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立足于企业的自身资源在平台的运营、发展中为引进的机构提供便利,实现合作共赢局面。截止到目前,展硕半导体有限公司的众创空间平台已完成全面布局,顺利引进3家企业入驻,填补了我县在众创空间建设上的空白;松萝公司技术骨干与中国农业大学李全宏教授为首的专家合作组建的团队成为我县第一支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该团队目前已完成新公司注册并通过省厅初核,现已进入尽职调查程序;皖乡科技以田胜尼博士为首的团队也在积极的组建中。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效果日益突显。‎ ‎(四)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合作 紧密依托“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以要素对接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为抓手,为企业和高校院所牵线搭桥,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一是扎实开展“双百行动”。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松萝、新安源、奥特斯、三佳谊华、展硕等16家公司分别与省农科院茶科所、中科院、xx大学、xx学院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并完成协议的签订。二是广泛进行技术需求征集。充分利用省厅和中科院联合开展技术需求征集这一契机,深入昌辉、金视界、凯盛石英等企业,通过摸排筛选,共征集技术需求40余条,其中展硕、金视界、徽三农等企业成功实现需求对接,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三是积极完善项目库信息。局机关派遣多个工作组深入各企业,搜集相关信息,充实到企业项目库中,主动与市局对接,力争将我县企业信息纳入全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五)着力抓好知识产权应用 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力度。一方面择优引进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深度挖掘专利潜能,为我县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积极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氛围,全方位开展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截止目前,我县共完成专利申请108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53项、外观设计18项;专利授权97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63项、外观设计16项,全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10件,同比增长5.1%。全年共组织开展了4次知识产权执法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2人次,查处专利标注不规范、涉嫌假冒行为12件,全面营造我县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六)切实增强防震减灾职责 局机关始终将防震减灾工作悬在心头,时刻不放松。一是进一步营造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氛围,利用“科技活动周”、“三下乡”等大型活动为载体,结合“5?12”防灾减灾日并抓住7?2江西浮梁3.6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有利时机,在学校、街道、社区开展防震减灾应急宣传以提升宣传效果。二是强化综合预防确保在地震发生时把灾害将至最低,一方面继续加大地震监测力度,及时修订出台《xx县地震应急预案》,印发《2020‎ 年xx县农村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全县的防震减灾工作,另一方面联合相关单位在商山镇黄村村开展了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实地模拟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全方位的举措切实增强了全社会应急避险意识,提升民众应对突发地震的能力。三是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组建以公安、消防、武警为主要组成人员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对每一个乡镇都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分管领导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确保能够及时上报震情,防震减灾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七)深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局党组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推动政治建设上常抓不懈。一是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执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进一步在全局范围内教育和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委有关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到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重大事项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不折不扣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接受派驻纪检组的监督指导。三是扎实开展“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进一步提高贯彻县委、县政府创新发展决策部署的主动性和坚定性。强化能力提升,每周开展业务知识学习研讨,定期组织相关测试,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思想的学习领会,不断促进机关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理清科技工作新思路,增强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手段。四是在脱贫攻坚上做深做实,作为“十大工程”牵头单位之一,局机关在县科技扶贫工程上全力以赴。一方面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人数,确保每一个乡镇都有专门的科技人员指导农村科技脱贫工作,同时增派高级职称的科技特派员,提高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整体水平。今年共选派科技特派员114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8人,初、中级以上职称53人,大专以上学历覆盖率达73%。另一方面围绕全县“二茶一花一鱼”特色产业,深入各乡镇细致谋划,建成科技扶贫项目库,积极凝练省、市级科技项目。目前已下达县级科技扶贫项目8个,项目资金15万元,用于茶园改造、泉水鱼养殖、特色种植等项目,助推“四大攻势”。作为扶贫帮扶单位之一,局党组积极响应县委号召,推荐年轻干部扎根基层,驻村扶贫。局领导坚持每月率队到联系乡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春节和“六一”前夕,还到联系乡镇开展慰问活动,上门看望贫困对象和贫困学生,送去了慰问金。‎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省委指出将瞄准世界前沿科技,着力下好创新这步棋。科技创新作为新时代的第一生产力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但是,我县在科技创新工作上还是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受先天不足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县在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上与周边区县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科技经费短缺极大遏制了创新环境在全县的生根发芽。二是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不足。从整体上看,全县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增长还不够迅猛,科技服务业务规模小、质量不高,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三是科技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大。在全省范围内,科技扶持政策重点向合芜蚌地区倾斜,我县对上争取压力较大。虽然我县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扶持手段,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与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2020年科技创新工作谋划 ‎2020年是我县实现科技创新腾飞关键之年,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中央、省、市科技会议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念,统筹推进全县科技创新战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在营造优质科技创新环境上再突破。一是完善科技政策,力争在年初落实政策出台,进一步引导社会释放科技创新动能。二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积极与省、市科技部门对接,努力争取科技政策红利落在实处,激发企业创新热情。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培训,邀请省、市专家来我县宣讲最新科技政策,进一步提高创新理念。‎ ‎(二)在着力推动科技项目发展上再提升。统筹兼顾各企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的帮助实施科技项目。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在符合全面发展大局的总体要求下适当给予倾斜。二是继续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力度,按照企业的发展目标,量身定制服务方案。三是努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重点瞄准三大产业群,协助相关企业做好创新升级工作,为我县打造一批技术领先、创新能力强的企业。‎ ‎(三)在突出抓好创新平台建设上再升级。2020年将发挥创新平台建设优势,扩大成果。一是进一步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全面整合企业信息,做好数据平台搭建以及需求信息采集,与市局做好对接,利用好全市乃至全省科技资源,努力将企业信息、专家资源、市场需求融合到我们的平台中来。二是进一步加强创新载体建设。继续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我县创新创业,加强院士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的搭建,积极申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吸引省内外科技专家来我县指导工作。‎ ‎(四)在统筹推进防震减灾应急上再促进。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震应急工作机制,防震减灾工作对组织机构和应急响应等级、程序的要求越来越高,下一步县科技局将在完善全县地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指导好各乡镇、各单位的地震应急工作,提升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专业水平,织成地震预防一张网。二是积极落实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综合考核,省、市地震部门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视日益提高,制定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标准,下一步县科技局将以此为依托,细化分解目标任务,进一步增强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推动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三是继续开展好宣传教育,充分利用“防震减灾宣传周”、“5?12”防灾减灾日,针对特别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提高老人、儿童及青年群体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其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活动,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增加防灾减灾技能培训的次数,使民众得到切实有效的教育和训练,提升全县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五)在深入实施科技扶贫支持上再强化。一是在全县科技扶贫组织领导上再加强,做好统筹协调,围绕全县主打产业拟定科技扶贫计划精准实施科技项目。以科技扶贫计划引领脱贫进程,以科技扶贫项目巩固脱贫成效。二是在全县科技扶贫服务上再提升,全面落实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实效,在开展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上为贫困户分忧解难,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上为贫困地区输送新鲜血液,灌输科技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扶贫“造血功能”。‎ ‎(六)在夯实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上再深化。一是加强政治思想建设,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学懂弄通做实”‎ 上下足功夫,切实提高全局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二是严守党规党纪,坚持服从和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到对党忠诚不缺位。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履行“两个责任”具体要求,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将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拐角,深化廉政教育和宣传,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为实现xx县的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篇二】‎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创新发展大会精神,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线,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政策体系建设为支撑,突出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转化,进一步聚集资源、优化环境、培育生态,扎实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1-10月,全市发明专利申请7364件,居全省第3位;授权574件,居全省第5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296件,居全省第5位、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2件,居全省第7位。预计2020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数为55家,净增数预计全省前三,总量达到341家。申报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7个,创业平台10个。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新签约院士工作站10家。立项市级高层次人才18个,总投资金额8900万元;首批已投7个项目,投资金额3310万元。发放“滁科贷”19笔,金额5480万。完成技术合同登记83项,交易金额5.45亿元。‎ ‎(一)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2020年4月3日,xx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队赴合肥,拜会省科技厅主要负责人,全面推进“三区一城”国家级 ‎、省级区域性创新平台创建申报工作,包括:xx(天长)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凤阳小岗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xx市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印发实施《xx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xx市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0年)》。‎ ‎(二)统筹推进高企申报工作。围绕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汽车及先进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筛选出一批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后备力量,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申报工作。今年以来结合“四送一服”活动,积极向企业宣传省市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用好用活科技政策。截止目前,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两批评审已经全部结束,按照目前第一批和第二批公示情况测算,预计2020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数为55家,净增数预计全省前三,总量达到341家。完成2020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工作,我市共有2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居全省第四位。‎ ‎(三)兑现市级科技创新奖补资金。为进一步提升和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20年,共完成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租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高企、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等13项奖补政策兑现工作,市级兑现资金1815万元。‎ ‎(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20年市本级安排1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含人才专项),市县两级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近5亿元;设立3亿元xx市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滁创新创业项目,并按实际支出进度适时增资。目前,2020‎ 年人才团队项目市级立项18个,拟投资金8900万元,首批已投7个项目,投资金额3310万元;省级立项4个,拟投资金2900万元。设立1500万元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可贷规模1.5亿元,累计放款5480万元。此外,各县市区、省级以上园区积极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目前各类基金规模近60亿元。‎ ‎(五)强化知识产权申报创造。2020年1-10月,全市发明专利申请7364件,居全省第3位;授权574件,居全省第5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296件,居全省第5位、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2件,居全省第7位。先后举办“4.26知识产权宣传周”、“专利知识大赛”,为我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六)加速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围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累计获批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1家。在创业平台建设上,坚持多措并举,引进知名孵化器建设高端平台、激活本地资源组建平台,启迪之星、天地汇、源家园、萤火虫等众创空间相继投入运营。累计建成众创空间13个,科技孵化器4个,孵化场地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实现县市区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全覆盖。今年以来推荐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为xx市;推荐9家申报省级众创空间,其中市经开区3家,南谯区、xx市、凤阳县、来安县、天长市各1家,xx职业技术学院1家。成功举办第三届创新创业大赛。‎ ‎(七)扎实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组建科技扶贫特派员队伍,2020年,选派41名市级科技扶贫特派员,对21个预出列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服务培训。截止目前,开展科技实用技术服务培训3874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2200人次的176%;共实施省、市、县级科技扶贫项目19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8个、县级8个),项目资金242万元;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7个(项),新技术8个(项),解决实际科技需求78个;服务带动贫困户186户。‎ ‎(八)深化产学研合作。截止目前,共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产学研对接和业务工作培训36场次,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103项,已成功对接落地转化项目62项,技术交易金额1727.37万元。另据省科技厅技术市场统计快报消息,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共从市外吸纳技术成果539项,技术交易金额12.18亿元,全省排名第4。‎ ‎【篇三】‎ 一、2020年工作总结 ‎1、强化科技政策宣传和落实。出台了《xx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重点对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创新型企业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创新平台建设等活动进行扶持、奖励,已兑现2017年奖补政策资金87.4万元;走访博升、强峰、科宏、强力等企业93家次,听取企业对科技发展、科技服务、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的组织企业开展高企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省科技创新政策10条等科技政策培训3期,培训640多人次。开展点对点服务160多次,把科技政策宣传到企业。‎ ‎2、凝练申报科技项目。成功推荐“xx白茶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项目申报2020‎ 年xx市科技计划项目,获扶持资金20万元;推荐5家企业申报科技保险补助,申请省补资金10.4万元;推荐6家企业申报研发设备补助项目,申请省补资金119.38万元,到位省市资金52.2万元;1家企业获高新技术企业奖励,省补资金20万元;推荐创想科技、加佳荧光等2家企业申报省科技重大专项,创想的《长寿命高耐蚀钢铝复合线材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省科技重大专项150万元立项支持;择优推荐xx恩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上报市科技局,获得15万元资金支持。推荐xx加佳荧光、明明德、盛锐精工申报省知识产权政策补助(2017年度专利权质押贷款项目),共获得补助47.4万元;推荐山野土特产申报市级购买先进技术成果补助1万元;推荐xx雾云间、强力化工申报2020年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2项。‎ ‎3、深化科技平台建设。指导xx徽梦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组建的xx省院士工作站获省科技厅授牌,为全县首家,并通过省级院士工作站绩效考核,获得奖励5万元。‎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9人获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认定;推荐xx明明德轴承有限公司的“核电站堆顶风机专用电机轴承”项目申报xx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公示中);推荐马勒、雾云间2家企业申报xx省民营科技企业;xx恩源信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办的九十分众创空间启动国家级众创空间的申报工作,我县现有市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中介5家,青创众创空间在2020年市绩效评价中评为优秀等次,获市科技局奖励5万元;扎实做好创新创业大赛工作,组织4家企业参加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xx安卡重负荷砂轮有限公司的《高精密磨削——稀土陶瓷砂轮》项目获市赛第1名。‎ ‎4、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对全县22家高企及2020年拟申报高企进行走访、摸底、服务、培育。今年高企申报12家(重新认定7家,新申报5家),全部通过省科技厅评审,第一批9家于11月已获得认定,申报数量和申报成功率创历史最好成绩,预计可超额完成市净增2家任务;截止11月底,我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当月增速达27.9%,累计增速达55.9%,全市排名第一;2017年研发费用上报数1.3亿元,增长21%,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0.83,排名尚无反馈。‎ ‎5、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与xx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钢集团郑州金属研究院、xx轴承试样研究所等省内外著名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2项,经过人才技术征集活动,我县企业共提出18项相关需求;根据《xx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评优奖励办法》、《xx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评优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两个政策文件,今年评选出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4名,各奖励1万元;做好省级科技成果登记,截至目前已登记62项,xx市排名第二;组织金马、古典园林等家企业申报参加xx省举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活动。‎ ‎6、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邀请合肥专利事务所工程师来我县深入企业指导专利申请工作,截止11月底我县已完成市下达的93件发明专利申请任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7件;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要求开展专利执法,查处假冒专利14件,完成了市下达的全年任务数;积极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1-11月份实现专利质押融资企业9家,融资额5350万元;推荐xx华邦古楼新材料有限公司申报xx省专利奖。‎ ‎7、加快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做好正在实施的市、县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管、服务工作,督促、协助xx市芽典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做好省科技计划项目《道地中药材xx贡菊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的项目验收工作,该项目于2020‎ 年7月12日通过省厅验收;深入各贫困村、经营主体摸排2020年县科技扶贫项目,安排经费28万元,在2020年9月底前完成项目投入27.84万元;深入各贫困村举办科技扶贫培训班149期,培训人员达9600余人次,其中贫困人员8947人;全面调查摸底,做好全国县(市)创新能力监测体系填报工作。‎ ‎8、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围绕“科技创新强国富民”的主题,会同县委宣传部、县科协,联合xx大学在徽州府衙门口开展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现场发放了《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知识读本》、科学健康饮食、减少食物农药残留等公民科学素养、健康养生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学习资料;赴小川乡小川村和昌溪乡昌溪村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现场解答农民科技咨询60多人次,发放各类农业技术宣传资料600余份。‎ 二、2020年工作计划 ‎1、抓好科技政策宣讲落实。认真组织企业学习省、市创新型建设政策文件,积极申请xx省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补助,科学谋划我县科技创新发展的路径。‎ ‎2、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导高企申报认定工作,深入园区企业挖掘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户,做好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培训、服务工作。‎ ‎3、抓好项目的凝练申报。积极组织、指导企业参加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市级创新型企业试点申报工作;认真组织企业凝练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努力抓好项目跟踪,争取有新的项目落户。‎ ‎4、抓好科技项目监督管理。做好各类项目的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抓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补助,并按要求加强项目的实施,发挥科技经费的示范引导作用。‎ ‎5、抓好企业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型的技术、人才、成果对接活动,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企业加强人才、技术引进和新的技术成果在我县转化产业化。‎ ‎6、抓好科技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市科技局沟通联系,根据我县的具体情况,深入各农业龙头企业摸排2020年省、市科技扶贫项目,建立科技扶贫项目备案,省、市科技扶贫2020年度考核工作,按要求上报相关材料。‎ ‎【篇四】‎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关心指导下,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部署,按照“市里有地位、省里有进位,面上勇争先、点上求突破”的目标定位,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研发投入攻坚、科创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有的工作有突破,有的有重要进展,主要科技指标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xx(共青)国家级高新区、xx(xx)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先后获批,均实现我市零的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54.3%,列全省第一;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1家,增幅85%,总数达到300家;获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1项、重大创新平台项目1项、协同创新体重大项目3项,争取科技口项目资金1.2亿元,增幅达180%;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保持稳定增长,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产业招商、县(市、区)科技园建设等加快推进。‎ 一是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按照省、市部署,结合xx实际,制定下发了《xx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0年)》,提出了实现“333”计划目标(三个突破、三个翻番、三个提升)和实施“六大工程”的重点任务。配合落实《市人才新政30条》,修订完善了《xx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等7个配套文件。截止目前,我市已将研发投入、高企申报以及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纳入政策兑现范围,2020年兑现各类奖励资金1375万元。各县(市、区)也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文件。‎ 二是研发投入攻坚成效显著。坚持把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作为科技工作“头号工程”,着力抓重点企业、重要环节,在培训辅导、政策宣传、考核资助等方面下功夫。市本级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企业研发投入奖励资助,有关县(市、区)也分别予以3‰-5‰的奖励。全市举办业务培训班40多期,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赴xx、xx两省开展了“引导企业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学习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2017年度,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18.7亿元,同比增长54.3%;占GDP比重0.78%,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xx荣获“全省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先进设区市”称号。‎ 三是科创平台建设成果丰硕。2020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5家、省级14家。其中,xx(共青)国家级高新区和xx(xx)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后于2020年2月和11月份获批;永修雁栖洲、彭泽画眉龙、湖口流芳豆谷等3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九七科技获批省“5511”工程重大创新平台项目,进入国家级重大研发平台培育预备队;xx经开区国家级电子电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科技部实地考察和会评答辩;中科鑫星“特种聚烯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家企业获准组建省级科技研发平台,“xx新兴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口颐高众创空间”10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获省级认定。同时,围绕xx“5+1”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培育认定了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41家,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20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共青城市甘露镇、德安县聂桥镇、xx县马坳镇等6个乡镇列入省第一批创新型乡镇试点。‎ 四是科技型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重点抓好高企申报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在高企申报方面,2020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1家,同比增长85%,总数达到300家,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新增高企40家的年度目标任务。同时,全市有33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升为规上企业,79家规上企业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方面,盛祥电子、星火狮达等242家科技型企业先后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认定)。此外,山水光电、亚华电子、晨光新材料等6家企业获批江西省首批瞪羚企业及潜在培育企业。‎ 五是争资争项工作再创佳绩。2020年,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达12097万元,增幅达180%。其中,经开区争取到2020年国家第一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资源支撑型)5000万元,实现了我市在该项项目领域“零”的突破;九七科技“燃气轮机进气系统总成”项目获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1000万元无偿资金支持;德安金酷、柴桑区博莱、礼涞获科技协同创新体重大项目,获得4350万元无息贷款等政策支持,项目数和资金额列全省第一。此外,如洋精密、森奥达、锦囊商旅3家企业获得2020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支持;瑞昌森奥达“低效三相异步旧点击高效永磁化再制造技术的研究”等5个项目获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 六是新动能培育工作扎实有效。县(市、区)科技园建设扎实推进。全市14个县(市、区)科技园均已挂牌运行,总面积61.66平方公里,已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212家、科创平台载体25家、科技中介机构27家,落户院士工作站8家,成为全市发展新经济和培育新动能的创新高地。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认真落实省《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办法》,2020年以来,瑞昌核物理应用研究院和北斗产业研究院、柴桑区长江新材料研究院、永修有机硅产业创新研究院、濂溪区清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联盟、鄱阳湖生态科技城激光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南京邮电大学智慧鄱阳湖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挂牌运营。同时,举办了xx新经济新动能(深圳)推介会、全市培育新动能工作现场推进会等推介活动。‎ 七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加快。认真抓好“03”专项试点示范。牵头拟订《03专项实施方案》,推进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与我市产业升级、民生服务、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以及在工业、农业、市政、交通、旅游、环保、消防等行业应用推广。积极组织科技交流和成果对接活动。与中科院合作承办了“第十五届中美碳联盟年会暨水-热-碳通量国际研讨会”,组织了50多家科技企业参加了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第二十届深圳高交会、江西省科技成果在线对接会等活动,推动我市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xx大学等70多家院所和重点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启动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市人才办、科协、人社、信息办等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启动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八是科技人才和团队建设得到加强。积极推荐申报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计划,其中,美庐生物陈林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如洋精密管炳良等4人入选省“双千计划”;组建市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培育市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5人,分别给予了专项资金扶持;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向省科技厅推荐了2020年度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12项。在第九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评选中,xx富达实业有限公司的“分散蓝77的合成方法”等4家公司项目获得优秀项目奖,实现了我市零的突破。同时,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柔性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xx大学蔡伟伟博士、xx大学王勤波博士等100多名高层次科技人才来浔创新创业。‎ 九是科技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部署,有效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了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定出台了《xx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试行)》、《xx市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管理操作办法》和《xx市科技项目验收管理办法(试行)》,科技计划项目除政策兑现及奖励外全部实行后资助,组织完成了2017年度市级科技计划55个项目的验收工作,提高了科技项目资金绩效。深化了科技金融服务。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基金运作,与深圳、上海等产业基金进行多轮洽谈,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启动了“科贷通”工作,与省创新基金中心、相关银行等达成合作意向,推动专利质押融资,全年完成专利质押融资10625万元,同比增长51%。一些县(市、区)科技金融取得良好成效,如xx县建立了政府、企业和金融部门三者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5000万元科技创新激励基金,多渠道争取和扩大各大银行的科技贷款规模;永修县开创“科技金融”顾问模式,搭建产业升级、众创孵化平台,帮助永修中小企业实现融资业务2000余万元,并建立4000万规模基金。创优了科技服务环境。认真贯彻“五型”政府建设部署,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好“一次不跑”“最多跑一次”等措施,印制标准化服务事项手册13000份,组织选派38个团队321名科技专家,服务我市企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 十是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围绕特色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深入开展专利增量提质、运营转化、质押融资、执法维权四大工程。2020年,我市专利申请量8144件、授权量5490件,同比分别增长31.4%和82.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1件,同比增长0.27件。同时,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组织开展专利执法联合行动,完成专利执法案件65件,结案率100%,保持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高压态势。‎ 与此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企业帮扶、深化改革、招商引资、“最美岸线”打造、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认真配合市委第七轮巡察工作,并抓好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 ‎2020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仍处于全省靠后位置,对照2020年2.0%的目标,每年需保持50%以上的增幅,压力很大;二是国家级重大科技研发平台没有实现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还不大,创新集群规模还需壮大;三是科技管理和服务手段需要进一步创新,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等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 ‎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领先”决策部署,以推进xx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坚持“强弱项、补短板”、“扬优势、塑特色”、“推改革、促创新”,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圆满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为xx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主要目标是:以狠抓科技主要指标为抓手,推动全市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和科技贡献率的提升。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50%以上,占GDP比重超过1.2%;新增省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10家以上,力争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创建上实现新的突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发现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含种子和潜在企业)15家以上;组织实施一批省市科技重大专项,力争获省级科技重大项目2-3项、省科技奖5项左右,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增长30%以上;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云平台基本建成并试运行,03专项试点示范工作成效初显,科技金融、产业招商、人才服务、科技扶贫、县(市、区)科技园建设等工作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取得明显进展。‎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创新平台创建升级 ‎1.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积极融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认真对接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支持xx经开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和共青国家级高新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xx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推动湖口、德安省级高新区提质增效;支持永修等县申报省级高新区,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布局。‎ ‎2.加快创新型县(市、区)和乡镇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和创新型乡镇,争取获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区)1个、创新型乡镇5个,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 ‎3.推进县(市、区)科技园建设。认真抓好新动能培育工作,按照“一个工业园区+一平方公里科技园”、“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创新服务平台”的模式,深入推进县(市、区)科技园建设,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育、项目落户、创新服务等方面着力,确保取得新成效。‎ ‎4.抓好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创建工作。积极推进6354所和九七科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xx学院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申报创建工作,力争全年获批国家级平台载体3个以上;切实抓好省级创新平台、载体的培育和创建工作,力争2020年再新增1家省级高新区,10家左右省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同时,围绕我市“5+1”千亿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在重点企业、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加快组建一批市级创新平台和载体。‎ 二、着力抓好创新主体培优扶强 ‎5.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建立覆盖县(市、区)的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力争全年发现培育潜在(种子)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和潜在瞪羚企业15家;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全市高企总数达到500家左右;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认定,确保新增进入国家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同时,积极推进“高升规”“规转高”,推动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8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转成高新技术企业。‎ ‎6.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认真落实省《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办法》,在支持xx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口科创中心、濂溪区清华高端装备研究院、柴桑区长江新材料研究院、瑞昌核物理应用研究院和北斗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坚持培育和引进并重,突出地方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各级政府、企业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力争2020年再新增重点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列入省重点支持研发机构2-3家。‎ ‎7.强化科技人才和团队建设。认真落实市“人才新政30条”,加强重点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配合做好“双百双千”人才工程等重点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实施好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计划和优势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争取我市更多科研人才纳入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计划支持。‎ 三、着力抓好重点领域技术创新 ‎8.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我市“5+1”千亿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注重产业导向和需求导向,立足产业部署创新链,聚焦共性技术和关键环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力争2020年获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协同创新体2-3项,争取各类科技项目资金增长30%以上。‎ ‎9.助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全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试点工作部署,强化科技保障,突出创新能力提升,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依托重点骨干企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10.加大民生科技领域创新力度。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园、星创天地等平台载体建设,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绿色食品等农业农村科技项目,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围绕“净空、净水、净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积极申报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 四、着力抓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11.抓好03专项成果试点示范。加快制定《xx市03专项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和《2020年工作要点》,围绕全省“网络、平台、应用、产业”四个领先总体目标,加强网络基础设施、转移转化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国家03专项成果与我市产业升级、民生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重点在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停车、智慧旅游、智慧电梯、智慧医疗、智慧学校等方面开展示范应用。‎ ‎12.抓好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联合市人才办、科协、人社、信息办等部门,加快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云平台,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设立成果转化、科技人才、科技金融、院士工作站等子平台,有效解决一方面企业缺科技人才和技术,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突出问题,实现全市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力争今年8月份基本建成并试运行。‎ ‎13.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落实省《关于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办法》,赋予科技人员更多研发自主权和成果转化收益;对接省常设技术交易市场,开展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对接活动,加快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开展科技入园入企服务,引导各类科技园区和基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外合作。‎ 五、着力抓好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14.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按照创新驱动发展“1+N”政策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在创新引领、科技金融、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围绕深化改革工作部署,研究出台促进科技创新相应文件。‎ ‎15.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市级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根据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任务需要,围绕重大政策和重点产业优化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形成“资金随着重点任务走、重点任务围绕主要目标转”的格局。进一步强化绩效管理,优化科技计划体系,改进项目遴选方式和资助方式,探索开展公开竞争、定向择优、定向委托等项目形成方式。‎ ‎16.推进科技金融工作。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和“科贷通”工作,力争2020年进入实质性运作。同时,积极争取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在我市设立子基金,探索开展“创新券”、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新模式,服务好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有效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7.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科技部门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突出科技系统特点,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落实“赣服通”“一次不跑”“最多跑一次”等改革措施,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六、着力抓好创新保障体系建设 ‎18.推进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大攻坚力度,强化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作用,完善后补助奖励激励机制、调度通报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推动形成研发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努力做大总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占比达到1.2%以上。‎ ‎19.强化协同创新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和责任落实。加强与成员单位以及县(市、区)的对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工作调度机制,对照2020年建成创新型城市目标,明确年度重点任务,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0.强化开放合作创新机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计划,加强与国内知名“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深化与沿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以及省内兄弟城市的科技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市情,扎实做好招才引智工作,推进海外引智工作站建设,实施好“一村一品”项目。‎ ‎21.加强科技宣传和业务培训。认真筹备2020年江西省暨xx市科技活动周主场活动,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围绕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加强与xx日报、xx广播电视台、xx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合作,发挥好xx科技网的宣传阵地作用,形成全方位宣传局面,提高科技工作影响力;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全市科技系统管理干部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以及科技计划管理、高企培育、科技统计、科技金融等专题业务培训班,提升科技系统干部业务能力和水平。‎ ‎22.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科技系统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科技项目立项、验收及经费管理各环节制度,夯实“两个责任”、扎牢制度的“笼子”,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扎实推进“五型”机关建设,切实增强争先创优意识,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改进机关作风。结合全市机构改革,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坚持正确导向,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干事创业活力。‎ ‎【篇五】‎ ‎2020年,市科技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围绕市委市政府18项重点工程(工作),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接轨南京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科技创新“40条政策”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服务和保障经济发展高质量目标。‎ ‎2020年工作总结 ‎(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优化科技政治生态 ‎1.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局党组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提高政治站位,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上级有关全面从严治党精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积极推进中央和省委、常州市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接轨南京工作。制定了《市科技局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从党组领导班子集体责任、党组主要负责人责任和党组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责任3个方面明确责任。对照主体责任清单细化落实,创新开展主体责任三包制、三谈制,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落实。‎ ‎2.强化权力制约监督。严格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局办公会议议事制度、“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和领导班子述职述廉述法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党的建设和“三重一大”等方面的重大事项中,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优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十项规定及市委实施意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涤荡“四风”积弊。落实“廉政谈话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我局“六项承诺”和全省科技系统“八条禁令”,把“以人为本、方便群众、服务基层”的服务理念落到了实处。支持协助市纪委监委第四派驻纪检监察组做好监督责任,落实我局廉政风险排查及防控措施和科技项目廉政承诺制度。‎ ‎3.加强党风党纪教育。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组织开展专题学习和教育,强化党组中心组学习,全年安排12次集中学习,开展十九大报告、新党章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专题学习。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党内生活制度。认真落实第十四个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邀请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曹黎明主任作了《如何理解和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与科技镇长团共同举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xx再出发红色党性专题教育研修班,有效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 ‎4.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出台了《中共xx市科技局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制定了《市级机关部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整改责任清单》和整改措施,从12个方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力度。印发了《市科技局2020年意识形态工作要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狠抓落实。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管控,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政府信息公开。‎ ‎(二)推进高新区创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1.高新区建设重大突破。目前,xx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已成功列入国家开发区公告目录,经省政府批准,中关村成为xx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园区已形成智能电网、绿色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正在布局全产业链;已成功引进“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xx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上海交大节能环保研究院已成功通过省级CAM认证和国家SNAS实验室认证。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正全力推进。‎ ‎2.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切入点,大力扶持科技型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申报高企41家,认定38家,通过率达92.7%。申报常州市高品211只(四批),认定198只。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67家,12位企业家获得省科技企业家称号。‎ ‎(三)启动接轨南京行动,政产学研齐头并进 ‎1.加快推进“接轨南京”战略。主动融入“南京科创圈”,深度接轨南京丰富的科创资源。编制完成接轨南京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创新篇方案,列出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清单,围绕“‎ 创新链”、“产业链”,制定接轨南京科技政策,深化创新要素流动、创新平台搭建、特色产业集聚,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在宁溧之间良性互动。‎ ‎2.多形式政产学研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多措并举推进产学研精准对接。组建“三库一队”,面向全市企业建立技术需求数据库,针对重点产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库和高校院所专家库,组织产学研洽谈精准对接小分队,以“三库一队”联动产学研,架构企业与高校院所顶级专家对接桥梁;举办“天目湖英才榜人才峰会暨xx籍院士专家回乡行”活动,邀请xx籍院士专家回乡为xx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积极组织“xx—南航产学研对接洽谈会”、“xx—同济大学产学研对接洽谈会”、“沈学础院士学术思想研讨暨固体光谱学报告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新技术成果发布暨产学研对接洽谈会”、常州“5.18展洽会”等专题活动10多场,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35项。上上电缆获2017年度xx省企业技术创新奖,其“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项目荣获2017年度xx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组织竹箦绿色铸造产业申报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开展绿色铸造科技产业园申报工作。‎ ‎(四)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夯实科技基础工作 ‎1.推进知识产权强企行动。2020年1-10月份,全市共实现专利申请1693件(发明385件),专利授权1058件(发明90件);PCT申请12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87件。认定昱明机器人、天目湖碧波林业为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曹山紫竹林生态农业、天目xx山竹海被评为常州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2.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执法力度。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26”知识产权日、“科普宣传周”等活动,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进园区、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先后印制并发放《专利政策汇编》、《企业知识产权手册》、《产品质量法》等业务书籍。邀请省知识产权局专家来溧做“知识产权业务培训会”,联合市人民检察院做“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风险防范讲座”,积极组织企业参加xx省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常州)班、常州市专利信息分析利用初级实战培训班等业务培训。联合常州市知识产权局、xx市检察院开展专利执法维权“护航”、“雷霆”活动。检查日化、家电等各类商品500多件,查出涉嫌假冒专利商品90件,现场给商户开具整改通知书,并予以立即下架。‎ ‎(五)建设服务型机关,保障项目廉政 ‎1.持续开展主题活动。“聚力科技创新、服务企业在行动”主题活动目前已走进中关村、天目湖、竹箦、上黄、埭头等多个镇区,分别与动力电池新能源企业、饲料农牧装备企业、绿色铸造企业以及高企、科技型企业等开展专题对接服务,为企业现场集中讲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创新人才工作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申报认定要求和扶持政策,“点面结合”为企业建渠道、送政策、解疑问,实行精准一对一菜单式科技服务。‎ ‎2.坚持“阳光科技”制度。结合我局实际,排查廉政风险点11项,印制《廉政风险排查防控手册》,并下发至科室中心,让每位公职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潜在的廉政风险,提高自觉防范风险意识。邀请纪检组全程参与项目管理,通过制定科技项目廉政承诺制度、科技项目专家评审制度、科技项目现场考察制度,积极开展回访监督,对省级、本市级项目逐个回访,确保项目公正、真实可靠、人员廉政。‎ ‎2020年工作打算 工作思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全面对接南京科教资源,推动在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我市转化。以国家高新区创建为主线,吸引和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资源和创业平台,集聚一批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推动xx经济转型升级。‎ 工作目标:‎ ‎1.开展对接南京科教资源,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3次以上,签约项目6个以上;‎ ‎2.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50只;‎ ‎3.建设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5家;‎ ‎4.新增孵化器在孵企业30家;‎ ‎5.组织培训科技系统干部、科技型企事业单位人员120人次。‎ 重点工作:‎ ‎1.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认真履行党组主体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四个意识”和政治站位,积极推进中央和省委、常州市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严格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局办公会议议事制度、“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和领导班子述职述廉述法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优势,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加强党员干部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廉政教育。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有关四风建设有关规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2.全面对接南京科教资源。按照接轨南京工作部署和要求,充分利用南京科教资源,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创新,推动在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我市转化。引导xx中关村与南京各高新园区错位发展,建设以孵化器为重点、加速器为辅助的创业载体,引进成果转化项目;引导经开区以科技加速器建设为主、孵化器建设为辅,全力打造“接轨南京第一城、经济发展增长极、产城融合示范区、体制机制试验地”。制订同城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3次以上,签约项目6个以上,科技计划重点支持南京高校院所科技项目落户xx产业化。‎ ‎3.全力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积极配合xx中关村创建国家高新区,突出中关村创新引领的主引擎作用。围绕动力电池、输变电、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对接国内外大院大所,吸引和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资源,完善产业布局,提高发展品质,做大经济总量,加快产学研共享协作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强高企培育和指导,形成高企群。着力把中关村创建成“高新项目集聚、发展平台突出、特色品牌彰显、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级高新区。‎ ‎4.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家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市场需求集成创新,以科技成果的转化为重点,树立工匠精神,做“百年老店”。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企业。加强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分类指导,鼓励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多形式联建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中心、研究院等不同模式研发机构,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 ‎5.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承接南京高校、大院大所的科技创业园建设,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等方面制定联合型政策,发挥科技计划、创新券、“苏科贷”等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完善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高企培育、专利申请等方面深化与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合作。持续开展“聚力科技创新、服务企业在行动”主题科技活动,实施科技辅导员制度,定期对重点企业进行点对点辅导,协调落实科技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和调动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6.多方开辟人才交流途径。加强与高校院所和专家人才间联系,宣传推介xx发展环境,依托高校资源及人才优势,鼓励在溧建设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大学生工作实训基地等。积极对照“双创计划”申报条件,会同市人才办前期做好人才工作调研活动,重点对引进全职博士的企业进行走访,提早培育创新人才项目,组织申报省科技企业家、“最具发展潜力人才创业企业”、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等项目。持续关注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及时搭建高校合作桥梁,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给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