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6 KB
  • 2021-05-28 发布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感悟三篇与干部管理工作总结三篇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感悟三篇与干部管理工作总结三篇 观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感悟三篇 ‎【篇一】‎ ‎“家乡”这两个字,应该是融在每个人血液里的,尤其在父母、爷爷奶奶这一辈,似乎感受更深刻、更真切。几十年走过来,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和心里。看完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莫名引发共情,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主题,讲述祖国各地城乡经济水平、生态环境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礼。‎ 五个故事、五个单元——《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神笔马亮》,简单有趣又富有内涵地介绍了我国医疗制度、精准扶贫、科教兴国等带来的社会进步。通过全国各地不同身份的人讲述对家乡的印象为单元故事的转接,唤起中国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每一个单元故事温暖而真切,笑着笑着就哭了。基于感动之上,最大的触动莫过于自豪祖国的发展了。‎ 让病有所医,《北京好人》片段展现了“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变化,让贫困户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十三五”期间,我国逐步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让农村人也敢上城市的大医院治病了。拿我的家乡来说,从曾经的看病难,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出现,再到现在的城乡居民医保,实施大病统筹,百姓生病了会主动去医院就诊、住院治疗……医疗制度的改变带来的是服务水平的提高。‎ 精准扶贫,“扶”出致富路,《天上掉下个UFO》片段展现了在贵州省的一个小山村,距离中国天眼FAST只有15公里的黔南阿福村,村干部和村民一起为家乡发展谋出路,发掘当地特色,发展旅游项目来脱贫致富。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依靠“产业+互联网+旅游”走出一条脱贫之路,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扶贫先扶“智”,《最后一课》片段非常温情地致敬了最美乡村支教教师。三尺讲堂,一站十年,范老师作为支教老师,十年如一日,不顾风雨雷电,坚守讲台,发现村子接受教育的意识薄弱时,他一家一家走访,说服乡亲们让子女接受教育。范老师带出来的学生一届又一届,他们怀揣梦想,长大后积极投入家乡建设,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好。支援乡村教育的这群教师们,他们宛如照亮贫困地区学生前行道路上的明灯,成为边远贫困地区最美丽的坚守。有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扩招乡村教师、偏远地区特岗教师累计数百万人,扶贫先扶“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治沙富民,《回乡之路》片段讲述了乔树林带领着乡亲们将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变绿洲的故事。乔树林扮演的人物显然是真实防沙治沙典型的写照,潜心研究防沙治沙30年的姜英,为大漠增绿坚守30年的王春芳,与红柳结缘的治沙专家刘铭庭……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 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神笔马亮》片段展现了“驻”进群众心坎里的第一书记马亮的故事,放弃留学深造的机会,瞒着家人毅然选择了下乡支援,他用专业、真心将汗水挥洒在驻点村,让村子旧貌换新颜,大力发展“旅游+农产品”产业链,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扶贫路上,有无数像马亮这样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苏祖辉、冷菊贞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一个个贫困村走上致富之路。‎ 从离开家乡到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见证着家乡的变化,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家乡就像是每个人的根,无论人走到哪里,心还留在家乡,守护着这根。‎ ‎【篇二】‎ 有人说,《我和我的家乡》是一张脱贫攻坚“成绩单”,用五个不平凡的平凡人情系家乡、投身家乡建设的故事,交出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精彩“成绩”。这张“成绩单”从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扶贫干部等方面,讲述了中国的脱贫攻坚之路,让我们动容。但是在这张“成绩单”里,产业扶贫显得格外突出,几乎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产业扶贫的影子,产业扶贫已经挑起了脱贫攻坚的“大梁”。产业不仅是脱贫之本,也是致富之源。只有用人才、产业、科技配出一副“对症药”,才能让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祛除“穷病根”,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 精选优育强支部,用好脱贫“药引子”。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进脱贫攻坚,一个好的书记,就能带好一支队伍、干出一番事业、惠及一片群众。《神笔马亮》中的马亮,就是一名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他用自己的绘画才能带动全村致富,将创意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用小画笔“画”出了茴香村的“脱贫路”。脱贫攻坚,从根本上是思想和生活模式的改变,需要一个好的团队持续改善现状。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从政治意识强、组织能力强、发展本领强的能人乡贤、退役军人、行家里手甚至是机关干部中,精选“带头人”,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同时加强对“带头人”的培训工作,通过分类型、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多方面提升“带头人”的责任意识、创业理念、创业技能、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等,强化党支部在产业扶贫路上的带动作用。‎ 因地制宜兴产业,开出扶贫“土方子”。产业兴,荷包鼓。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无论是《天上掉下个UFO》中靠近天眼的村子、有苗寨的村子,还是《最后一课》中的望溪村,都是依靠当地水土、特色打造旅游产业,实现了全村的脱贫致富。每个地方的资源文化、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这决定了产业扶贫不能用一个“方子”治百家“病”。要立足实际、立足资源、立足特色,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发展后劲、当地人乐于接受的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产则产、宜工则工。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打造“龙头+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强产业扶贫“造血”机能,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村民的“金山银山”。‎ 科技助力可持续,加入攻坚“新药材”。扶贫产业建起来了,如何做好做细、做长做远,还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在《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这几个篇章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一个词——“直播”,不难看出直播成了农民致富新工具。互联网的发展、电商的火热、直播的兴起,让传统的销售模式“脱胎换骨”,以线上促线下,以“流量”带销量,提升产品知名度,让农产品从小乡村走进全国大市场,让“直播扶贫”成为了脱贫攻坚的“新风尚”。不仅在销售阶段,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也促进了产品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的升级,实现产业链的数据化、可视化,有效解决传统产业发展的通点、难点,让扶贫产业行久致远。‎ ‎【篇三】‎ ‎“哪里需要老师,我就去哪里”,短短几个字,彰显出大爱奉献情怀。媒体报道,杭州小伙杨明,在2009年放弃高薪,随爱心支教团队到贵州省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支教。十余年来,他便在偏远穷困的小村落,凌晨起床,挑水、做饭、去学校上课,晚上回到简陋的宿舍批改作业,再打着手电筒家访,并且在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近8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 大爱无疆,在乡村支教无疑是困难重重的,是艰苦的,离开了繁华的城市,扎根在穷困的大山之中,交通的不便利、教学用品的匮乏、学生文具的稀缺、家长村民文化水平低下……种种因素,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优质教育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一项内容,而人才更是改变贫困村居的重要一环。许多孩子一辈子被困在大山中,就像那个放牛娃的故事,放牛为了赚钱,赚钱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娃,生了娃再去放牛,贫困的圈子始终围绕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个时候杨明老师这种伟大的支教人员便是他们走出贫困的最大帮助。‎ 我的历史老师曾经是一名伟大的支教人员,听她给我们讲支教的故事,她说大山里的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人们都十分纯净与朴实,在早晨草草洗漱之后,来到教室里。虽然没有灯光,没有暖气,但会有小孩子们刚采摘的山中小野花和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有时候那一瞬间的触动,感觉再苦一些,也值了。‎ 前些日子里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范伟老师出演的支教老师,便感动了无数的人,在《最后一课》单元里,曾支教的乡村老师老范,患上了阿兹海默症,记忆停留在了十几年前的乡村支教的最后一节课,他能清晰地记得那时候的破落,也更能记住孩子们求学之路的辛苦。一张老照片,还原了1992年大山中瓢泼大雨的一堂课。当下的繁荣发展进步,美丽的乡村全景、齐全的教师用品、华丽的校舍学堂与几十年前贫穷落后景象,泥泞的乡村小路、唯一的水彩画笔、漏雨的教室、残破的书桌,两个时光场景在眼前交叠,给了人无数的感动。后来,范老师年老了,山里的孩子们也长大了,交通变得便利,村民开始打造乡村经济,美丽乡村快速发展。感动之余,对于祖国乡村振兴的建设,更是感到无比的自豪。‎ 祖国不会放弃每一寸土地上求知若渴的眼神,大山里的孩子会因为这些用青春和汗水来灌溉他们的最美支教老师,从大山中走出来,成才成长,改变命运,用知识和奋斗将美好带进大山。有这些最美的支教老师不辞劳苦地挥洒知识的雨露,相信满树的桃李芬芳会跨越每一座大山。‎ 干部管理工作总结三篇 干部管理工作总结三篇 ‎【篇一】‎ ‎**市**始终把干部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行“三讲促学法”,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引导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提升能力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聘请专家教授讲理论。紧盯干部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着重加强对《党章》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在举办的**村党组织书记轮训等各类主体班次上,注重用政策理论、哲学文化、管理常识教育党员,邀请市委党校教授分析解读当前政治大事及社情民情,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养。‎ 二是落实四大班子领导讲党课。制定《四大班子领导登党校讲台讲课制度》,建立健全四大班子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推行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制度。四大班子领导每年到联系**乡镇贫困村和所在支部上讲台讲党课不少于1次,重点讲解党的基本理论政策、重大工作部署和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加强近年来中央、自治区、市委和**委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措施的学习贯彻,加强对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党风廉政、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和扫黑除恶等业务知识的培训,增强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引领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三是邀请业务骨干讲经验。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5年6次在跨省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自治区作出的“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等内容。在开展“全****村两委负责人专题培训班”“全**脱贫攻坚摘帽专题培训班”等学习培训中,先后邀请市扶贫办副主任**等3名同志介绍讲述自己工作经验做法及理论知识,引导广大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对脱贫攻坚知识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勇做脱贫攻坚战役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篇二】‎ 打铁还需自身硬,组工干部的能力决定着工作的实效、质量,**市**区委组织部刀刃向内,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更强的担当时刻提醒组工干部,守纪律、敢担当、强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真正念好“三字经”。‎ ‎“强”学习,促成长。一是每周定时开展三次青年组工讲习所活动,通过组织业务知识讲解,分享心得体会并进行课堂互动点评的形式,不断提升青年组工干部业务能力。二是通过组工干部老同志与新同志结对的“1+N”传帮带机制,从业务技能、工作方法、文稿起草等方面进行传帮带,实现以老带新、以优促新,助力组工“新人”加速成长为“能人”,不断打造勤学习、重实干、作风好的高素质组工干部队伍。三是深化“部长领学”、“部领导班子每月学习研讨”制度,传达学习、研讨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对**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讨论活动,促使组工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立足岗位、扎实工作。‎ ‎“守”纪律,讲规矩。一是制定部内党员和全体干部积分管理办法以及《公务接待工作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意识形态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机关请销假、公务接待和工作处理等方面的纪律规范,直观体现各组工干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通过强化规范管理,使日常规矩“立”起来,让工作质量“高”起来。二是通过“深化以案促改、净化政治生态”专项行动,开展组工干部专项学习,不断推动组工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敢”担当,善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站稳人民立场,把服务群众作为党组织重要工作之一。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密切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的问题和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助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按照“双报到双报告双考核”工作要求,机关党支部和全体在职党员均到社区报到,经常性开展卫生清扫、政策宣传、拆除违建、协调纠纷等志愿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党支部第一时间派出2名科级干部包联社区,2名同志进入**区的卡口值班,所有在职党员深入各小区协助社区开展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篇三】‎ ‎**市**县坚持把干部任前档案审核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要程序和基础环节,坚持“三严三确保”,从严甄别运用审核结果,真正使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工作成为检验干部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严防选人用人失察失误的第一道关口。‎ 严明关键环节节点,确保干部信息真实准确。坚持“凡提必审”,在动议和考察环节做到干部人事档案双重审核。重点对干部“三龄两历一身份”、家庭主要成员等重要信息是否准确,前后记载是否连续一致、是否符合逻辑,档案中有无涂改、造假等问题,审批手续是否完备以及干部个人履历、年度考核、学籍材料、入党材料、职务变动等反映干部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基本信息材料是否齐全、重要原始依据材料是否完整规范等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今年以来,重点对拟提拔、进一步使用、职级晋升的400多名干部档案进行了任前审核,确保档案信息全面真实准确。‎ 严格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干部选任公正严肃。坚持“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任前档案审核责任制,档案审核组至少2名工作人员共同负责审核干部档案。拟定审核意见,认真填写《干部任前档案审核情况登记表》《干部任前档案审核确认表》,由审核人、考察组长、干部任免科室和分管副部长共同签字,使档案审核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有据可查,坚决防止档案有问题的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确保干部选拔的公平性、严肃性。‎ 严谨运用审核结果,确保干部选任精准有效。干部人事档案审核结果无疑的,即“三龄两历一身份”等相关信息无涂改、记载一致、逻辑合理清晰、材料齐全规范的,进入下一步干部选任程序;审核结果存疑的,启动调查核实程序,查实后无疑的,方可进入下一步程序;对重要信息有涂改、缺少关键材料的,信息未核准前一律暂缓干部选任程序。今年以来,对重要材料缺失,出生日期前后记载不一致、学历存疑的60余名干部暂缓任用程序,材料补齐、准确认定后进入干部选任程序,确保干部选任工作精细精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