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00 KB
  • 2021-04-15 发布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西安中学高 2020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 一、单选题 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 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解析】 【详解】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 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 A 错误;祭祀 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 B 错误;材 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 D 错误。 2.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 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这一变化 表明 A. 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B. 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C. 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 D. 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也是贵族政治的体现;而“秦 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这 说明当时已经不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因此上述的规定是为了适应秦朝以来统一新 形势而做的调整。故答案为 B 项。A 项,秦朝以后皇位的继承制度依然体现了宗法制,宗法 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 项,材料是爵位制度的变化,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的说 法与材料中“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不符,排除;D 项,材 料只是在客观阐述爵位制度的变化规则,不能说明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排除。 3.521 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 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 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 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 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 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 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 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 C 项正确。A 项“无为”,B 项“贫富分化”与题目材料中采 取措施、济贫扶弱的做法不符,D 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 4.《宋史》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治理,哲宗皇帝谕之日:“此 出朕命,卿无畏惠卿”。张近对日:“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 体现了宋代 A. 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 B. 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 C. 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 D. 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反映了大理正张近不畏权贵的 法治意识,故 A 正确;宋代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司法事务不可能独立于皇权之外, 故 B 排除;材料未涉及理学对司法官判案的影响,故 C 排除;材料也无法说明礼法合一的 传统受到破坏,故 D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不畏权贵的法治意识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5.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 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 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A. 小农经济具有灵活性和张力 B. 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 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 D. 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农民从商,同时兼营农业,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灵 活性和张力,故 A 正确;允许农民兼业与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没有关系,排除 B;材料无 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普遍认同,排除 C;材料反映的主旨不是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排除 D。 6.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 立国态势的转变 A. 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 B. 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 C. 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D. 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的社会经济的变动。汉唐时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黄河中下游地区的 农业,而两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了宋代“头枕东南,面向海 洋”的态势,这一转变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以及商业重要性的提高,故 D 项正确。两宋时 期游牧民族不是式微,相反是强大,故 A 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故 B 项错误。东南部地狭人众显然不是材料中论述的主题,故 C 项错误。 7.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 1.57 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 0.625 两。抛开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 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 11%。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 降的主要原因是 A. 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B. 白银价格降低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 棉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与银米价相比较,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 通人的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发展,故 D 正确;A 项结果是导致国际市场 狭小,与国内物价关系不大,排除; 白银价格降低、经济作物种植与绢价下降没有直接因 果关系,排除 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 11%”,联系所学明朝 中后期棉纺织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8.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 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B. 封建宗法制被破坏 C. 儒学影响史书撰写 D. 天文观测水平较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 可知《高祖、太宗实录》是为李世民进行玄武门之变进行辩论,是儒家忠君思想的体现,C 选项符合题意。仅从《高祖、太宗实录》记载中不能得出宣武门之变的真相,A 选项排除。 材料描述的是宣武门之变前夕的历史叙述,此时还未发生,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原则遭到破 坏,B 选项排除。天文观测水平较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9.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 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理学思想影响社会文化生活 B. 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C. 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D. 传统文化价值观被屏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与汉唐时代明显不同,侧重追求“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 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等,结合所学可知 A 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与追求 “静寂典雅、精致内敛”不符,B 项错误;“门阀士族”决定世风与宋明的史实不符, C 项 错误;宋明时期,传统文化价值观并没有被摒弃,D 项错误。 【点睛】理学讲究存理灭欲,强化伦理道德。 10.与如图所示朝代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外史实有 A. 王祯编成《农书》薄伽丘的《十日谈》问世 B. 火药广泛用于战争瓦特改良蒸汽机 C. 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D. 蒲松龄著成《聊斋志异》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概括图片信息“钦察汗国”“窝合台汗国”“宣政院辖地”可知是元朝(1271 年—1368 年),王祯编成《农书》在元代,薄伽丘的《十日谈》创作于 1350—1353 年,故 A 项正确。 瓦特改良蒸汽机是 1785 年,处于中国的清朝时期,故 B 项错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是 1859 年《物种起源》的发表,处于中国晚清时期,故 C 项错误。蒲松龄著成《聊斋志异》是在 清朝,故 D 项错误。 11.芬利·胡珀在《希腊的现实》中说:“在民主制度发展得最为顺利的雅典,政府也始终 受到想要颠覆它的寡头群体的阴谋威胁。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导致雅典民主政治失败的,实 际上是那些从民主制度中获益最多的人。”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 对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理想化的赞颂 B. 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C. 雅典民主存在地域和财产的不平等 D. 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有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导致雅典民主政治失败的,实际上是那些从民主制度中获益最多的人” 可知雅典民主制度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中阐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而非优势,故 A 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雅典民主的地域和财产问题,故 C 选项排除;材 料中未涉及雅典民主对后世的影响,故 D 选项排除。 12.“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后果,因为他 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 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了罗马法 A. 程序严谨体系缜密 B. 适应新的社会经济转型 C.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D. 推动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 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表明罗马法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 体现罗马法程序严谨体系缜密,故 A 项排除。罗马法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 C 项 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罗马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推动新生产关系的产生,故 D 项排除。 13.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 还得赡养他们。在城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有独立的 经济地位。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民主制度趋于完善 B. 人文精神受到重视 C. 公民与奴隶趋于平等 D. 奴隶制经济逐渐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随意卖掉奴隶,奴隶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说 明古代雅典具有重视人、尊重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故 B 正确;古代雅典,只有公民享有民主, 奴隶无法享受民主,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制度趋于完善,排除 A;材料反映古代雅典具有人文 精神,公民和奴隶不可能实现平等,排除 C;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 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4.下表为英国议会两院关系演变时间表,表中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 平民院控制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B. 贵族院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 C. 权力转移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 D. 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英国通过《议会法》,不断扩大了平民院的权力,贵族院权力不断削弱, 说明权力转移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故 C 正确;内阁掌握行政权,A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 现贵族院的人员构成是否发生了变化,排除 B;D 表述太绝对,错误。 15.出身容克阶层的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完成德国的统一,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发达 国家的行列。后世有史学家将其称作“白色革命家”。对“白色革命家”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德国统一解决了德意志民族 生存问题 B. 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共同发展 C. 国家统一的革命性和新建政体的局限性 D. 德国资产阶级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战争逐步扫清了统一障碍,完成了德意志统一,推动了德 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这具有革命性。但他也把普鲁士的专 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革命家” 一词说明其作为的革命性,“白色”一词说明其作为的保守性,故 C 正确;A 说法只解释了 其革命性,没有解释其保守性,排除;德国的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现代化并没有共同发展,其 思想是比较保守的,排除 B;德国的社会革命的有限的,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 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用战争暴力手段,完成德国的统一,并把德国带入现代 发达国家的行列”,并联系所学德国1871 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 16.1888 年,法国陆军部长布朗热利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积极宣传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 主张,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这些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全国掀起了崇拜布朗热的浪 的 潮。这反映当时法国 A. 君主专制没有彻底废除 B. 专制仍有一定社会基础 C. 法国君主立宪派势力增强 D. 封建地主阶级势力依然强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布朗热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材料“这些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全国掀起了 崇拜布朗热的浪潮”,说明独裁专制统治仍就有社会基础,故 B 正确;1875 年宪法废除了君 主专制,A 错误;布朗热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并非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 C;材料反映 君主派拥有一定势力,不是封建地主阶级势力,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这些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 全国掀起了崇拜布朗热的浪潮”,联系所学法国1875 年宪法颁布的背景分析解答。 17.从 15 世纪到 19 世纪的 400 年中,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表现出许多与在非洲、拉丁 美洲的不同之处,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法 外,还有租借地、联姻、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一些独特的方式。其主要原因是与非洲、拉丁美 洲相比,亚洲 A.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B. 人民富于反抗精神 C. 人口众多地形复杂 D. 国家众多面积最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之所以西方殖民者在不同地区表现的侵略扩张的手段不一样,主要是由于亚洲经济 发展水平不同所导致的,故 A 正确;殖民扩张手段与人民的反抗精神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B;CD 是次要因素,排除。 18.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在他们撰写 《技术工人》一书中写道:“工业革命时期的英 国史读起来像是一部内战史。”以下对“内战”理解准确的是 A. 议会军与国王军队的交战 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 C. 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战争 D. 工业城市与乡村地区对抗 【答案】B 【解析】 的 【详解】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 阶级处于对立的状态,故 B 正确;ACD 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9.在西欧经济和政治发生重大转变 时期,每一变化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的思 想文化运动;8、9 世纪,注重恢复学习拉丁语,由此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保留了最基本的载 体;12 世纪,促进了对古典哲学的学习;14、15 世纪在创新古典文化的同时,深刻地探究 了人的本质。可见,14、15 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 A. 推动了欧洲古典文化 繁荣 B. 是对中世纪文化的彻底决裂 C. 是前两次发展基础上的升华 D. 推动了欧洲政治革命的到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欧洲三次思想文化运动的共性在于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 而前两次的学习为 14、15 世纪时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利用古典文化、宣扬新思想打 下了基础,且当时“创新”“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质”又体现出第三次与前两次的不同,这 次运动不再是对古典文化的单纯学习,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故 C 项正确,排除 A 项; B 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 D 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也与材料主旨不符。 【点睛】首先要判断出“14、15 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所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出答案。 20.一位诗人在其文学创作中,回顾了法国大革命,想到了卢梭、伏尔泰等号召人民推翻封 建暴政;缅怀了意大利古代光荣的历史,提到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意大利著名作家。 材料表明这位诗人 A. 属于启蒙思想家 B. 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流派 C. 属于浪漫主义流派 D. 属于古典主义流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该作品是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该作品是浪漫主 义文学,反映的是对启蒙家设想的理性王国的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追求理想世界, 故 C 正确;材料反映对启蒙家设想的理性王国的失望,A 错误;BD 不符合题意,错误。 21.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 的 的 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 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 《南京条约》 A.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答案】A 【解析】 【详解】《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 利于中国贸易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 A 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肯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BD 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 错误。 22.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 年 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 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 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A. 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 B. 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 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D. 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的说法是在 1906 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 的前夜,革命形势正迅速高涨,对当时的清政府而言,稳定国内政局是至为关键的当务之急, 故上述说法反映了时代和局势的的变化,这是其应对之举;“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 众的民族意识”是在 1933 年的说法,当时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激化,挽救民 族危机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教科书在这时的作用一方面是给学生史实,另一方面是利 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为国家救亡运动贡献力量,所以会有上述说法。综上所述, ABD 都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准确解读,而两个材料所处的时代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现实之下,所以社会性质是一样的,故 C 的说法是对上述材料的错误解读,故选 C。 为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这类题一定要看清题干中的设问,如这一题是“解读有 误”,也就是说要选择不正确的说法,为了防止出现审题失误,要注意看全选项,只要是看 全选项就知道 ABD 都是对的,所以这会促使我们再返回去看题干的设问,就不容易出现本 来明白但选错的问题了。 23.从 1896 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 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 A. 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 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 C. 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 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当中并没有“建立专管租界”的内容, 故 A 错误;日本在杭州、苏州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并不能说明日本凭借 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故 B 错误;租界的特权在《马关条约》之前已经存在,日本通 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租界的特权,从而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故 C 正确;1896 年没有形 成群众反帝斗争,故 D 错误。 24.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 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 “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 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 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 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 18 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 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 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但最后 选取了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 义思想,故 D 选项正确;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 A 选项说法有 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 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 B 选项错误; 材料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平等、团结, 但无法体现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故 C 选项错误。 25.1921 年 5 月 4 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 由此可见,胡适 A. 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 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 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 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可以看出认为学生们 应该具备天下为公的思想特征,这明显是对学生民主思想的肯定,故 C 正确;材料中胡适没 有说中国革命的道路发生改变,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反封建特征和反帝要求,排除 B;材 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排除 D。 26.民国三十年,国立、中大、武大、浙大、西南联大招生“中外地理”试题“四川为中国 民族复兴根据地,其故安在?试就地理、地形、物产、人口诸端,分别说明之。”此举的出 发点是 A.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提升民众抗战信心 C. 宣传国民党的抗战主张 D. 推动早日战略反攻 【答案】B 【解析】 【详解】民国三十年为 1941,此时中国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依据题干材料“四川为中国 民族复兴根据地,其故安在?试就地理、地形、物产、人口诸端,分别说明之”,结合抗战相 持阶段的史实可知,认识四川地区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有助于加深民众对四川的认识, 提升民众抗战信心,故 B 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和其他政治力量,无法体现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 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国民党的抗战 主张,C 错误;1941 年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D 错误。 27.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主要法律文件统计表(部分),这些法律文件 时间 文件 时间 文件 1928 《井冈山土地法》 1942 《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 1929 《兴国县土地法》 1946 《哈尔滨市施政纲领》 193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47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39 《惩治汉奸条例》 1948 《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A. 表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B. 凸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 可以印证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轨迹 D. 主导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从 1928 年到 1948 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法律文件以各类 “土地法”为主,可见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 道路,故选 C。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是 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故农民问题并非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排除 A;凸显了人民民 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是 1954 年宪法,排除 B;社会矛盾不可能因为法律文件的颁布就发生 转移,故法律文件并不能主导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排除 D。 28.下表是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 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 《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 赠送 《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 A. 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 C. 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D. 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抗战题材的影片多通过赠 送的方式在海外播放,这体现了我国在美国、苏联等国积极宣传中国抗日战场的战况,表明 这一时期我国对国际形象构建的重视,故 C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显示这些影片播放于 1942 年之前还是之后,无法得出是否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材 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海外播放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主要侧重于国际宣传,与鼓舞中 国军民的抗战意志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知政府与美苏关系更 为密切,故 D 选项错误。 29.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 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 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 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C. 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 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海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先后受到中 国上海和日本等地发式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兴汉头”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反清思 想,说明近代风俗变化受社会影响,D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女性社会地位,A 项不符 合题意;材料中“兴汉头”反映的是反对清政府统治,不是民主共和观念的体现,B 项不符 合题意;流行文化未必是进步文化,不一定代表社会主流方向,C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30.1915 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 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 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A. 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 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C. 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 D. 民族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英美烟草公司同 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进行销售并扩大了市场,这里南洋公司利用的是国人的民族主义心 理来进行销售,故 D 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民族工业在此期间的迅速发展,故 A 项错误。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 B 项错误。一战期间英美忙于一战,当时主 要的侵略国家是日本,故 C 项错误。 31.1933 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 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 交通三家银行兑换银币。这一政策 A. 重建了金融秩序 B. 导致了通货膨胀 C. 打击了民族工业 D. 加速了白银外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一切交易律改用银币”“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 交通三家银行兑换银币”,结合题干时间“1933 年”和所学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 进行改革,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推行的法币政策,该改革有利于缓解当时经济状况,促进 经济发展,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当时的金融体系。故答案为 A 项。BD 项,根据所学 可知,法币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稳定当时混乱的经济状况,缓解通货膨胀、防止白银外流,排 除;C 项,国民政府实行的法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包括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 32.据统计,民国以前平均每家工厂的创投资本是 1159 元,而在民固初期仅为 516 元,资本 规模缩小一倍。这一现象折射出 A. 民族企业缺乏集团意识 B. 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改善 C. 节制资本理念得到贯物 D. 实业投资热情有所降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建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措施,推动 了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出现了众多创投资本规模小的企业,因此可得出这时期 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改善,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民国初期出现资本规模较小的企业出 现所反映的问题,与企业集团意识无关,故 A 选项错误;节制资本理念是新三民主义时期 提出,与材料内容无关,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问题可知,这时期人们实业投 资热情提高,而不是降温,故 D 选项错误。 33.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 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 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 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 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 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 “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 湮没”可知体现的是近代前期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 A。传统文化的内涵 进一步丰富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 排除。C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托古改制的思想 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的表现,D 排除。 34.五四运动后,胡适针对“保存国粹”的主张发起了“整理国故运动”,提出要用评判的态 度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胡适思想走向复古守旧 B. 是对新文化运动的背叛 C. 体现出科学理性的精神 D. 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提出要用评判的态度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可以看出,胡适主张用科学理性 的精神对待传统文明,故 C 正确;材料反映要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明,无法体现复古守旧, 排除 A;材料现象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并非对新文化运动的背叛,排除 B;材料现象有 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D 错误。 35.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 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两种主张都 A. 强调托古改制 B. 宣扬种族革命 C. 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 D. 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和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 为民族符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和 革命派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为了减少改革或者革命的阻力,D 选项符合题意。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主张是为凝聚国民团体服务的,不属于改制,A 选项排除。维新派主张改良中国的 政治制度,不属于种族革命,B 选项排除。维新派和革命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群众基础, C 选项排除。 36.1905—1907 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 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 举旨在 A. 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 B. 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 C. 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D. 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可知,革 命党人此举旨在吸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预防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故答案为 A 项。材 料中的看法不是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排除 B 项;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 后,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排除 D 项。 【点睛】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严重带来的社会矛 盾尖锐而提出的,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因此这种观点表明革命者汲取了资本主义发展 的教训。 二、材料阅读题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几百年来,东亚始终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东亚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 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材料一 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建朝以后的 142 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 贸途径。15 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 地区)物产亦是重要目的。……1509 年,明廷开放广东开展特定的民间贸易。1514 年,葡 萄牙人来到中国并逐渐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1567 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 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 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活跃,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中国的瓷 器、茶业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 国。……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摘编自(美)易劳逸《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 材料二 清初厉行海禁。1683 年康熙帝打败郑氏集团,结束海禁,并在主要海港设置 海关。粤海关迅速成为最热络的通商单位,专门经营外贸的中国商行在广州快速增加。1757 年,乾隆帝宣布广州为清帝国唯一对西方开放贸易的港口,颁布了一套详细的规则,这就是 著名的“广州贸易体系”。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好的经济圈。清朝持续 外贸顺差。……西方各商业势力也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19 世纪 40 年代后,随着 中西多项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取代旧的体制,以上海为中心之一的新的远东商贸 网络逐渐形成。 ——摘编自(美)范岱克《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明朝前期到后期东亚贸易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导 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清朝前中期东亚贸易的相似之处, 并简述清朝“广州贸易体系”的积极作用。 【答案】(1)变化:贸易中心:贸易主战场由印度洋转向太平洋;贸易流向:由中国购买 (采购)外国物品为主到外国购买中国物品为主(或中国由大量采购到大量出口;或中国贸 易顺差越来越明显);贸易政策:由政府严格管控到民间贸易逐渐兴起(或由政府严格管理 到允许私人贸易,或者政府的管理逐渐放松);贸易主体:欧洲商人大量出现(或西方势力 相继东来;或由亚洲内部贸易为主转变为亚洲与其他洲贸易为主);大批华人移民国外(或 大量中国人移居南洋)。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或西方开始早期殖民扩张);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或明朝手工业水 平的提高;或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2)相似之处:中国在东亚商贸圈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外贸处于顺差状态;中国政府试图 掌控对外贸易;都有一个政府由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过程。 作用:推动了中国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可从贸易中心、贸易流向、贸易政策、贸易主体、大批华人 移民国外等角度分析总结。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等方面 总结回答。 (2)相似之处:根据“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 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以广州为中心,形 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好的经济圈”得出中国在东亚商贸圈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大量白银 流入中国”“清朝持续外贸顺差”得出中国外贸处于顺差状态;根据“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 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结束海禁,并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得出中国 政府试图掌控对外贸易;根据材料可知,都有一个政府由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过程。 作用:根据“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好的经济圈。……西方各商业势力也 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得出推动了中国对世界的初步认识;根据“清朝持续外贸顺 差。”“以上海为中心之一的新的远东商贸网络逐渐形成”得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 的发展。 38.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卿史台为都察院。 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 各省提邢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网络。清袭明制,设督院为其中类监察机关, 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清世宗将六部“隶属都察 院”,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监察法典,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根据 1689 年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的税收权力和军权受到议会严格限制 和监督。1701 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案》规定,对议员和政府官员的选任、法官的任职、 法律和条例的生效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下院掌握了监督国王行政活动的权力。弹劾曾是 议会掌握的重要监督方式。举凡内阁阁员、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或议员职务上或非职务上的 非法行为,均可构成议会的弹劾案。随着英国内阁责任制的发展和司法权的独立,弹劫程序 在实践中显得过于烦琐,从 1864 年起议会以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这种监督式。 ——摘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监督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中国与近代英国监察制度的不同。 【答案】(1)趋势:监督对象由国王为主转向政府高官,监督方式由弹劾转变为不信任投票。 原因: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司法权的独立等。 (2)监察主体不同,中国是监察机构官员,英国是议会;监察对象不同,中国是各级官吏, 英国是国王和政府高官与议员;本质不同,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英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代 议制等。 【解析】 【详解】(1)趋势:根据“国王的税收权力和军权受到议会严格限制和监督”到“举凡内阁 阁员、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或议员职务上或非职务上的非法行为,均可构成议会的弹劾案” 可知,议会监督对象由国王为主转向政府高官,由材料“弹劫程序在实践中显得过于烦琐, 从 1864 年起议会以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这种监督方式。”可知监督方式上,由弹劾转变 为不信任投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 司法权的独立等角度分析解答。 (3)根据“监察机构的设置”“国王的税收权力和军权受到议会严格限制和监督”得出监 察主体不同,中国是监察机构官员,英国是议会;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监察对象不同,中 国是各级官吏,英国是国王和政府高官与议员;根据“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得出中国是 封建君主专制,根据“1689 年的《权利法案》”得出英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代议制等。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社会体制下,士人居于中国四民社会之首。科举制度停废,意味着其原有 流动渠道不再畅通,从而分流到新式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部门。除进入政府体制内部外, 还有相当多数的士人选择创办实业,或者投身新军担任官佐,再或者转向新学领域充当教职、 襄办学务。 ——摘编自张昭军《科举制度改废与清末十年士人阶层的分流》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士人的分化流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 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 1:晚清士人分流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 阐述: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新式学堂学生和留学生学习西方语言、近代科技、军事 知识,在外交、国防、洋务企业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甲午战后, 张謇等拥有科举功名的士人放弃仕途,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感召下,创办民族工业,促使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清末新政期间,一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士人加入同盟会和新军. 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 综上,晚清士人分流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论题 2:士人分流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阐述:清末,梁启超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积极宣传民权思想,提出“新民学说”, 主张培养具备现代国民意识的新国民,对民众进行了思想启蒙。鲁迅留学日本,注意到中国 人的麻木心态对国家产生的消极影响,于是立志救治中国人的灵魂。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创 作新文学的第一批白话小说,攻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和中国人的劣根性,对青年知识分子产 生了巨大影响。 综上,传统士人接受新学知识,首先实现自我启蒙,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其他群体产生引领作 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论题 3:晚清士人分流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 阐述:洋务运动推行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鉴于此,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造就了一批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知识群体。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张謇等人毅然放弃仕途,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转型成为民族 资本家。《辛丑条约》签订后,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大力兴办新式学堂, 并于 1905 年废除科举,传统士人失去进身之阶,分流速度大大加快。 综上,晚清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士人分流。 论题 4: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士人集团选择的差异性。 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统治集团中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 中对西方军事技术有直观感受为主的地方实力派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试图 引进西方机器工业来实现富国强兵,与此同时,政府内部以倭仁等对西方文明缺乏直观感受 的顽固势力则力主用传统的方式维持统治,造成“体用之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洋务运动 的深入发展。20 世纪初,在面对清政府是否值得拯救、中国适用哪种政体时,康有为等人 认为中国的民众尚未觉醒,不具备直接建立民主共和制的条件,主张在中国用改良的方式建 立君主立宪制,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则认为清政府已彻底腐朽,无法挽救,主张以革命 手段推翻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因此,近代中国士人群体在面对危机时出现不同反应, 与国情的复杂性和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均衡性息息相关。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士人的分化流动”自拟一 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述。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拟定“晚清士人分流 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期间新式学堂学生和留学生学 习近平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服务于外交、国防及洋务企业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甲午战后张 謇等士人阶层投身近代工业,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清末新政期间,一些接受了 新式教育的士人加入同盟会和新军,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等方面说明晚清士人分流促 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还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拟定“士人分流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 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清末梁启超宣传西方民权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 攻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和中国人的劣根性,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等方面说明士人 分流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也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拟定“晚清士人分流是近代中国社会转 型的结果”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近平西方科学文化的新型知识分子阶 层出现、甲午战后张謇等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成为了民族资本家、清政府实行“新 政”,大力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分流速度大大加快等方面说明晚清中国社会急剧转型 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士人分流。或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拟定“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平衡性 造成了士人集团选择的差异性”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 主张“中体西用”,试图引进西方机器工业来实现富国强兵、以倭仁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 派力主用传统的方式维持统治、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等资 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等方面说明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平 衡性造成了士人集团选择的差异性。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