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0 KB
  • 2021-04-15 发布

【历史】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封到鲁地,三年之后到周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以如此之晚,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所以晚”。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 B. 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 C. 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 D. 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之主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变其俗、革其礼”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促进了周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在传播思想文化方面的作用,并非扩大统治区域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对先秦经文的注疏多有相互攻讦之处。唐代以降,政府下令编纂《五经正义》,去“异端邪说”,并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一变化 A. 有利于儒学融合其他学说 B. 推动儒学政治地位提升 C. 有利于扩大唐代统治基础 D. 导致后世儒学发展僵化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在魏晋南北朝注疏家派别林立、互相攻讦不休的背景下,以官方为标准,展开了统一经学的行动。这对于当时儒学内部派别纷乱的情况有改善作用,将其纳入科举范围则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是儒学内部的统一,并未提到其他思想流派;C选项错误,该举措并未扩大唐代的统治基础;D选项错误,统一经学并将其纳入科举范围与儒学发展僵化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 据《宋会要》记载: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这折射出宋代 A. 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 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 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质变 D. 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对外贸易港口较多,并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这说明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选项错误,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发生了一定的松动,并未发生质变;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前后比较得出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 A. 主张学术研究应回归儒家原典 B. 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 C. 倡导用六经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D. 强调研究经学要务实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顾炎武主张读书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未主张学术研究回归儒家原典;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解决一切现实问题”表述过于绝对,不是顾炎武的主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 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预备立宪时期 D. 中华民国时期 ‎【答案】C ‎【解析】由“仰慕天恩”可以看出当时有朝廷存在,题干中还说到有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所以应该是在提倡政治上的民主,办公地在“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从这一信息可知这是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之后;据这三项信息可知是在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故选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时期,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未能获准成立,故排除AB;中华民国时期,清政府已经不存在了,故D不符合题干中的“仰慕天恩”。‎ ‎6.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众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B. 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C. 近代上海广告业发展迅速 D. 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开埠后上海商业发展迅速,从而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广告业的发展是由商业发展直接推动的,并非是由民众消费观变化而导致的,两者没有必然联系;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商业发展的需要,无法看出民众需要对报刊业的影响;C选项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描述,不是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A.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 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 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重庆谈判的政治意义,不能增强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故B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不是主要意义,故D项排除。‎ ‎8.下表是新中国初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统计表,此数量变化反映 A. 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打破了西方的封锁政策 D. 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因此与中国建交的主要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在1949年至1950年,此后由于意识形态冲突,西方的孤立封锁,与中国建交国家极少,A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是在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完全吻合,排除B;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尤其是1950年至1953年期间,说明西方对中国的封锁对中国有较大的影响,排除C;新中国成立后,建交国家数量逐渐减少,因此“巨大外交成就”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9.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繁荣,城邦大量职务以抽签的方式在公民中产生,但部分职务在任职期间的所有费用需自己负担,因此长期被城邦富裕阶层把持,这说明古代雅典 A. 财政困难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经济能力影响公民的参政程度 C. 工商业发展加剧城邦的贫富分化 D. 公民难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城邦大量职务以抽签的方式在公民中产生,但部分职务在任职期间的所有费用需自己负担,因此长期被城邦富裕阶层把持”结合所学可知,经济能力影响了公民的参政程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部分城邦职务需要一定的个人财力作为支撑,并非城邦财政困难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工商业发展对城邦贫富分化的影响;D选项错误,雅典公民能够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很多代表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这一主张 A. 根植于美国久远的历史传统 B. 赋予了中央政府较大的司法权力 C. 在美国宪法中基本得到落实 D. 体现了美国加强中央权力的渴求 ‎【答案】D ‎【解析】“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体现了加强中央权力的要求,故选D项;美国的历史传统是分权制衡,与加强中央权力不符,故排除A项;该主张是意图加强中央权力,而不仅仅是赋予中央较大的司法权力,故排除B项;该项主张与美国政治传统不符,所以不会在美国宪法中得到落实,故排除C项。‎ ‎11.“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A. 用市场调节的方式管理经济 B.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以渐进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D.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结合所学可知,“他”指的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改革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的是戈尔巴乔夫;B选项错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C选项错误,“以渐进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列宁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这表明 A.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B. 全球化使移民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C.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D. 全球化助长了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可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会发生变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日益落后;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全球化使移民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全球化助长竞争中利益失衡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B.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晚于太平天国运动,A错误;洪仁玕的主张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潮流,超越了农民阶级的认识,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依然是农民阶级领导的,C项错误;《资政新篇》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这与当时的时代潮流一致,D正确。‎ ‎14.“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罗马共和国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律。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权利。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 罗马法强调公民法律地位平等 ‎ B. 罗马法改变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C. 罗马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 D. 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A ‎【解析】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权利”。材料体现了公民与贵族在婚姻、经济上享有的平等权利,材料体现了公民法律地位平等,因此选择A。B是成文法诞生的作用,C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15.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体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 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 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其他三个选项的描述均是正确的描述,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例如,欧元的问世是欧盟一体化具体表现,说明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有助于经济的稳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等同于黄金的地位,说明美国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6. ‎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 A. 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 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 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 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史学新方法题之哲学思辨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表面上是1936年底美国对中国和日本局势都很重视,本质上是担心中日战争的爆发会危害美国在华利益。‎ ‎17.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表现在 A. 批判神权统治 B. 鼓吹人性解放 ‎ C. 倡导思想自由 D. 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所问的“突出表现”实际上是指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显著不同点,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不仅批判旧制度,还对未来社会提出设想,构建了未来社会的理性王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没有达到这一高度,故选D;ABC为三者的相似或相同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 ‎18.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 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 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故A正确。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还是公有,故B错误。人民公社化不利于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故C错误。工业化的基础增强,不是直接影响,故D错误。‎ ‎19.梭伦在国家危亡之际被授予绝对的帝王权力,全国同胞都盼望他能接受,但仍然严辞拒绝;波普利柯拉(罗马共和国的奠基人)基于需要虽然接受一个专困在外的指挥职位,但是却将它转变成民选的官员,不轻易运用手上掌握的全部合法权力。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反映的观点相似的是 A. 外在压力加速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B. 伟人品德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形成 C. 民主政治需要强权人物制定规则 D. 人民授予的合法权力不能被滥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梭伦在国家危亡之际被授予绝对的帝王权力,全国同胞都盼望他能接受,但仍然严辞拒绝”“波普利柯拉却将它转变成民选的官员,不轻易运用手上掌握的全部合法权力。”这表明梭伦和波普利柯拉的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不贪图权力,即便它是合法的,显示了其高尚的品德,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形成,故选B。ACD与材料所反映的主要观点不符。‎ ‎20.“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他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党委要更加坚强来注意此问题……”毛泽东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 党内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 B.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C. 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实践 ‎【答案】B ‎【解析】八七会议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革命的低潮中召开的,B正确。C、D均在八七会议之后,排除。从国民革命运动到八七会议,中国革命尚未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排除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八七会议 ‎21.1919年10月《晨报》刊登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发展工业必有精良机器。下联是:挽回利益者当与本国制造。横批是:美典公司。这主要表明 A. 五四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 B.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 国民革命推动实业救国思潮 D. 民族工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制和对联的内容。 “挽回利益者当与本国制造”。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材料反映了群众提倡国货运动,关心民族利益,因此选择A。B史实错误,提倡国货运动推动实业救国思潮C错误,“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逐渐萧条,D错误。‎ ‎22.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C ‎【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 ‎23.中国政府认为:当今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处理相互关系必须寻求共赢,维护和做大共同利益。要始终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希望联合国说公道话、办公道事。中国将一如既往加强同联合国合作,致力于同各国一道,推动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公平正义。与材料相符的中国新时期外交举措有 ‎①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③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④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①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 ②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③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④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都是与材料相符的中国新时期外交举措。故B正确。‎ ‎24.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 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常理,自杀是个人的自愿行为,不受法律的过分约束,但该规定明显是限制这一自由的行为,说明C选项正确。限制自杀的规定的初衷不是为了尊重生命而是加强对个人的管制。如果“崇尚自然法则”应该不去自杀,两者逻辑上有矛盾。所以BD选项排除掉。法律体系的完备的程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A选项排除掉。‎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825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持到1842年。但是这种禁令有很多漏洞,走私很容易,而且工业间谋也很多,英国禁止机器出口的禁令从长期来看是徒劳无功的。到1邵5年有2000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大陆。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1840年叶年就达到、60万英镑,’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资料充分证明,它们成功地购买并安装了英国’的机械设备。向时,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健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西学富强丛书》、《农学丛书》、《中互耳学丛书》、《科学丛书》等深受欢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热领域一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邓小平复声主管教事业后,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待先进技术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清政府重视近代科技的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的意义。‎ ‎【答案】(1)变化:防止技术向欧洲大陆国家扩散到允许欧洲大陆国家学习和效仿。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率先逐步完成,工业优势地位确立;自由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欧洲大陆国家对英国垄断技术的突破。‎ ‎(2)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深入发展,对近代科技的认识加深。表现:出现引进、学习和追赶西方科技的热潮,清政府鼓励发展科技,实施科技立法,保护科技专利。‎ ‎(3)意义:为科技政策的转折作了理论准备,有助于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有助于应对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有助于采取正确的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科技。‎ ‎【解析】‎ ‎(1)变化:根据“1825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持到1842年”“到1825年有2000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大陆。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1840年一年就达到60万英镑”得出防止技术向欧洲大陆国家扩散到允许欧洲大陆国家学习和效仿。原因:抓住“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键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从区欧洲大陆国家的努力、自由主义观念以及英国工业革命的逐步完成等方面分析作答。‎ ‎(2)原因:根据“甲午战后”“《西学富强丛书》”,可从甲午战后民族加深、西学东渐等方面分析作答。表现:根据“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学领域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据此归纳作答。‎ ‎(3)意义:抓住“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等,结合时代背景,可从为科技政策的转折作了理论准备、有助于采取正确的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等角度分析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度,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法律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公正;在公共生活中,优先承担公职所考虑的是一个人的才能,而不是社会地位或者属于哪个阶级;我们在政治生活中享有自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BC5世纪,伯利克里《在雅典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或同一个机构之中,就不会有自由存在。因为人们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强制执行这些法律。”‎ ‎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1848年,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生出了大风潮,才得到自由,才得到民权。……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但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 ‎1924年,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 材料涉及到关于“自由”的诸多探讨。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概括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观点:民主制度保障雅典人的政治自由。‎ 分析: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伯利克里执政时代,是雅典民主制走向辉煌的阶段。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 评价: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制度以轮番而治的形式和人民主权的原则,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保障了雅典公民的政治自由和生活自由。但是,公民内部的多数原则未必代表着正确和正义,且民主原则只适用本邦成年男性公民,因此公民与非公民的个人自由都无法真正被保障。‎ 观点:以权力制衡保障个人的政治自由。‎ 分析:18世纪的法国正值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阶段,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法国逐渐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孟德斯鸠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三权分立学说是他最重要的思想。他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主张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制衡。明确提出了以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的主张。‎ 评价: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以维护人的自由权利为出发点,发展并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为法国的反封建斗争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观点:人的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 分析: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劳资矛盾日益尖锐,欧洲掀起三大工人运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深入工人群众中考察,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使命。并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集中的表达,且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即消灭阶级差别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评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道路,论证了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毕生奉献于谋求全人类的解放与自由。‎ 观点:国家自由先于个人自由 分析:20世纪20年代,欧美列强不断强化在中国的殖民利益,北洋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妥协,军阀割据混战严重。在此基础上,孙中山总结革命教训,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 评价: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既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有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选择材料中一个关于“自由”的观点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依据材料可得出“民主制度保障雅典人的政治自由”的观点,然后结合古雅典伯里克利改革的措施、影响等相关所学进行评析。还可得出“以权力制衡保障个人的政治自由”的观点,然后结合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观点及其产生的背景和评价等相关所学进行评析。也可得出“人的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的观点,然后结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等相关所学进行评析。或得出“国家自由先于个人自由”的观点,然后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评价等相关所学进行评析。要求概括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名仕宦,必经考试,考试必有诗文,欲作诗文,必不可不识古字,读古书,记古代琐事。其他若自然现象、社会状况,虽为儿童所亟欲了解者,均不得阑入教科,以其于应试无关也。新教育则否,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故治新教育者,必以实验教育学为根柢。‎ 因而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请举新教育之合于此主义者数端。托尔斯泰之自由学校,其学生无一定之位置,或坐于凳,或登于棹(同“桌”),或伏于窗槛,或踞于地板,惟其所欲。其课程亦无定时,惟学生之愿,是也。杜威尝著《学校与普通生活》一书,力言学校教科与社会隔绝之害,附设一学校于芝加哥大学,即以人类所需之衣食住三者为工事标准,即由此而授以学理,如因烹饪而授以化学,因裁缝而授以数学,因手工而授以物理学、博物学,是也。蒙台梭利之儿童室,即特设各种器具以启发儿童之心理作用者,是也。其他类是之新说,为鄙人之未知者,尚不知凡几,亦足以见现代教育界之进步矣。‎ ‎——摘编自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1918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新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新教育改革的理念。‎ ‎【答案】(1)科举制的弊端;实验教育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2)崇尚自然、发展个性;倡导“自由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启发受教育者的心理。‎ ‎【解析】‎ ‎(1)依据材料“其他若自然现象、社会状况,虽为儿童所亟欲了解者,均不得阑入教科,以其于应试无关也”可以得出是科举制的弊端;依据材料“故治新教育者,必以实验教育学为根柢”可知是实验教育学的发展;依据所学还可以知道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2)依据材料“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以得出是崇尚自然、发展个性;依据材料“其课程亦无定时,惟学生之愿,是也”可知是倡导“自由学校”;依据材料“力言学校教科与社会隔绝之害”可以得出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依据材料“即特设各种器具以启发儿童之心理作用者,是也”可以得出是启发受教育者的心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