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 MB
  • 2021-04-15 发布

推荐】精做04+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试题君之大题精做君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1.(2016•上海卷•节选)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答案】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答案】(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解析】沼泽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来水多,损耗少。来水多主要是因为该地地表径流较多且易发生春汛和凌汛,河水易泛滥。损耗少主要包括: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有冻土层,不易下渗。 ‎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北欧地区森林茂密,森林平均覆盖率达50%以上,森林工业历史悠久,为该区重要的经济部门。该区出产的高质量木材供应北欧乃至整个欧洲的家具市场。多年的商业性砍伐并没有导致森林减少,且该区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也很少见。‎ ‎(1)简析该区域森林资源没有减少的可能原因。‎ ‎(2)该区水土流失较少,试分析其与森林之间的关系。‎ ‎【答案】(1)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合理的砍伐量;注重森林的更新,砍伐的同时又植树造林。‎ ‎(2)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可以使流水的速度减慢,还可以涵养水源,减弱流水的侵蚀力,故该地不易发生水土流失。‎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 巴西环境部2008年11日公布的报告称,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去年损失的森林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瑞士国土一半的面积。‎ 材料二 下图为巴西的人口分布图。‎ ‎(1)读材料一,该地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哪些环境问题?‎ ‎(2)巴西的北部为什么人口很少?‎ ‎(3)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为什么能保存下来大面积的热带雨林?‎ ‎(4)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 ‎ ‎(2)北部为繁茂的热带雨林,开发历史晚;气候湿热的平原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 ‎(3)亚马孙河流域周围的国家,全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均不高;因为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生活在其中的印第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4)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 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7.读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及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2)乙地目前为我国的重点造林地区,试简述乙地森林主要的生态作用,并说明在开发图示区域的过程中应如何保护森林资源。‎ ‎(3)近年来L湖面积在逐渐缩小,这会对A城附近河段还是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产生影响?具体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1)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为低山丘陵,西北部为平原。‎ ‎(2)生态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保护措施:禁止乱砍滥伐;建立自然保护区;采育结合等。‎ ‎(3)B城附近河段。径流量变化更大。‎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斯腾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该湖西部沿岸淡水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目前,博斯腾湖已有天鹅、麻雁、白鹭、水鸭子等各种鸟禽达120多种,每年春季它们都来到美丽的博斯腾湖,在这里繁衍生息。湖水、芦苇、各类水禽鸟类与大自然形成了完美和谐的自然景观。‎ ‎(1)说出博斯腾湖湖盆的地势特点,并指出判断依据。‎ ‎(2)分析博斯腾湖西部沿岸淡水芦苇较东岸多的原因。‎ ‎(3)简析每年春季博斯腾湖畔成为候鸟繁衍生息的原因。‎ ‎【答案】(1)特点:湖盆西部、北部缓,东部、南部陡。‎ 依据:不同时期湖泊水位线东部、南部密集,西部、北部稀疏。 ‎ ‎(2)(湖泊)西侧地势较平坦(坡度较小),浅滩面积广;(甲)河流注入,携带泥沙(有机质)多,土壤肥力高;西侧河流有进有出,(淡)水资源丰富,湖泊盐度较小。‎ ‎(3)春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草地露出,饵料丰富;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各族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的不断提高;人迹稀少,对候鸟的影响小;该湖泊位于候鸟春季向北迁徙的途中。‎ ‎9.近二十年北半球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变化较大,根据下面中甲、乙、丙三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反映了该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这样会导致什么环境问题?‎ ‎(2)图乙反映出该地区植被覆盖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图丙谈谈植被覆盖率增加后对地区小气候的影响。‎ ‎(4)图丙反映了森林________的作用。‎ ‎【答案】(1)存在问题:土地利用方式不恰当。山区农业和平原农业的结构应有差异,应根据土地类型选择合适的农业部门,山区的农业部门应该以林业为主。 ‎ 环境问题:过度农垦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2)从1985年到1997年,植被覆盖情况从草木灌丛占较大比重转变为常绿植被覆盖居多。‎ ‎(3)常绿植被覆盖率高,使当地冬季林内气温比林外高,夏季林内气温比林外低。‎ ‎(4)调节气候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侵蚀作用与季节、植被覆盖率、土壤颗粒物的大小、地形等因素有关。下图区域地处我国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土壤颗粒物的大小大致自西北向东南递减,中部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1)简述图中河流的流向特征。‎ ‎(2)简析图中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3)分析图中水土流失现象呈现地区差异的原因。‎ ‎(4)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但也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破坏生态平衡,该地区不宜大规模植树。请选择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1)东部河流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西部河流大致由东南流向西北。‎ ‎(2)冬春季节,降水少,植被覆盖差,风力强,风蚀作用强;夏秋季节,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 ‎(3)东南部降水较多,气候湿润,植被覆盖较好,土壤颗粒较小,水土流失较轻;中部高原沟壑区是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地势起伏,土壤颗粒中等,水土流失严重;西北部降水少,地势起伏小,土壤颗粒大,水土流失较轻。 ‎ ‎(4)观点一:植树造林。该地区处于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为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树木水土保持能力较灌木和草地强;植树造林能有效保持水土。‎ 观点二:树木是“抽水机”,不宜植树。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不适合栽种;导致区域生态平衡失调。‎ 粒中等,水土流失严重;西北部降水少,地势起伏小,土壤颗粒大,水土流失较轻。(4)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从水土保持方面分析,该地区处于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为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树木水土保持能力比灌木和草地强,植树造林能有效保持水土,所以赞成植树造林。从生态平衡角度考虑,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不适合栽种;容易导致区域生态平衡失调,不宜植树。‎ ‎1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鄱阳湖位于长江南岸,是全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接纳赣江等河流来水,同时与长江相连,连接处有时湖水注入长江,有时江水倒灌至鄱阳湖。临湖低平原海拔多在20米左右,人口密度大,大多数聚落修筑了防洪堤坝以防止湖水淹没,也扩大了耕地面积。下图表示2010年下半年鄱阳湖入江口附近水位及鄱阳湖面积变化。‎ ‎(1)指出图示各月中,长江江水“倒灌”至鄱阳湖的月份。‎ ‎(2)分析鄱阳湖冬季水位较低的原因。‎ ‎(3)20世纪70年代,在鄱阳湖周边地区出现大规模围湖造田现象。简要分析其原因。‎ ‎(4)简要分析鄱阳湖周边地区围湖造田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7月、8月、9月。‎ ‎(2)降水少,入湖水量少;长江水位低,湖水注入长江较多。‎ ‎(3)人口压力大,耕地不足;鄱阳湖周边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地肥沃、雨热同期);生态意识不强。‎ ‎(4)湖面缩小,调节洪水能力下降;净化(降解)污染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能力下降)。‎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曼扎塘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整个保护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15条溪流汇入,从1972年至今通过挖渠排水等措施改良沼泽增加草地8 000多公顷,载畜率为158.1%。‎ ‎(1)试分析曼扎塘湿地的形成原因。‎ ‎(2)近几十年来,曼扎塘湿地退化现象十分明显,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以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为直接严重。请列举造成若尔盖湿地退化的人为因素。‎ ‎(3)可采取哪些措施有效地保护曼扎塘湿地?‎ ‎【答案】(1)海拔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多条河流汇聚;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 ‎ ‎(2)改良沼泽增加草地;过度放牧;排水渠道截断了进入湿地的水源。‎ ‎(3)停止沼泽排水,逐步退草还湿;保证周围河流对湿地的水源补给;控制载畜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