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2.50 KB
  • 2021-06-26 发布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初考试高二年级 生物试卷(理科)‎ ‎1.在生物体内,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细胞膜骨架的成分依次为(  )‎ A. 糖类、脂类、核酸 B. 蛋白质、磷脂、核酸 C. 蛋白质、糖类、核酸 D. 蛋白质、核酸、磷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的功能也多样。‎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 ‎3、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①生物体内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蛋白质,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生命活动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②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包括DNA与RNA两种),其中DNA是细胞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RNA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③生物体内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以双层排列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蛋白质、核酸的功能,明确生物膜的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如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I、Ⅱ、Ⅲ、Ⅳ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强光下的幼苗相比正常光照下的绿色更深 B. 强光照可能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 C. 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Ⅰ<Ⅱ<Ⅲ<Ⅳ D. 色素分离过程中如果滤液线触及石油醚,会缩短得到四条色素带的时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题图来看: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绿色变浅,A错误;‎ B、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明显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见强光照可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B正确;‎ C、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I>Ⅱ>Ⅲ>Ⅳ,C错误;‎ D、素分离过程中如果滤液线触及石油醚,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D错误.‎ 考点: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3.ATP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如图是ATP和ADP、AMP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TP、ADP、AMP和核糖体中都含有核糖 B. 甲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用于C3还原或细胞分裂 C. 催化乙和丙过程的酶应该是同一种酶 D. 部分酶的组成元素与ATP的组成元素相同 ‎【答案】C ‎【解析】‎ ATP是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组成,ADP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2分子磷酸组成,AMP是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1分子磷酸组成,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RNA中含有核糖,A正确;甲过程为ATP水解,其中释放的能量可用于C3还原或细胞分裂,B正确;乙和丙过程依次表示ADP的水解和合成,因此催化乙和丙过程的酶是不同的酶,C错误;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RNA,RNA的组成元素与ATP的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H、O、N、P,D正确。‎ ‎4.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图象,对图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复制,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B. 甲、乙、丙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 C. 甲、乙、丙细胞分裂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D. 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而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A错误;甲、丙二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乙细胞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B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C正确;该生物含有中心体,但无细胞壁,属于动物细胞,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如图表示细胞呼吸的主要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①②只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B. 破伤风杆菌和大肠杆菌能进行过程①②‎ C. 人体中进行过程②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D. 过程①②③④都能在植物细胞中发生 ‎【答案】D ‎【解析】‎ 过程①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只有反应②(有氧呼吸的二三两个阶段)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A错误;过程①②表示有氧呼吸,破伤风杆菌是原核生物,是厌氧菌,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过程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内膜,C错误;过程④是乳酸发酵的第二阶段,在马铃薯块茎和甜菜的块根可以进行,D正确。‎ ‎【点睛】掌握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明白过程①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共有的阶段。‎ ‎6.如图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其中①②表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a 和b 为细胞选择吸收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能识别其他细胞 B. ②不存在水溶性部分 C. 物质a 和b 的转运方式相同 D. 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结构 ‎【答案】A ‎【解析】‎ ‎①为糖蛋白,能识别其他细胞,如精卵细胞的识别,A项正确;②为膜蛋白,露在外侧的部分为水溶性部分,B项错误;图中物质a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且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所以物质a的转运方式是自由扩散。物质b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ATP,所以物质b的转运方式是主动运输。故C项错误;图示结构属于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D项错误。‎ ‎7.以紫色洋葱为实验材料所进行的实验,取材部位和主要试剂的选用都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洋葱作为实验材料:‎ ‎(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A、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B、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详解】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要用无水乙醇进行提取,用层析液进行分离色素,A正确;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应用不含叶绿体的鳞片叶,即用紫色洋葱鳞片内表皮做实验,B错误;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取根尖2mm处,C错误;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在细胞中的分布,应用不含叶绿体的鳞片叶,即用紫色洋葱鳞片内表皮做实验,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实验知识,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8.下图所示为自然状态下甘蔗一个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①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的是红外光和蓝紫光 B. 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不只发生在线粒体中 C. 过程③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于ATP中 D. 过程④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ATP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由题图可知,①是光反应,叶绿体中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A项错误;过程②是暗反应,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是细胞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B项正确;过程③是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项错误;过程④表示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但是不可以用于ATP的合成,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ATP的合成与水解、光合作用过程、细胞呼吸过程,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图示可看出①过程是光合作用光反应,②是暗反应,①②是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完成,③是呼吸作用,④是ATP的水解供能过程。‎ ‎9.下列哪一组是细胞衰老的特征(  )‎ ‎①细胞无限分裂 ②水分减少,体积变形 ③恶性增殖 ④酶活性降低 ⑤色素沉着 ⑥易分散转移 ⑦呼吸速度减慢 ⑧膜透性增加 A. ②④⑤⑦⑧ B. ①③⑥‎ C. ①②⑤⑦ D. ②④⑥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癌变的特征。‎ ‎1、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癌细胞的特征有:无限增殖,改变形态结构,易分散和转移,常有“多极分裂”现象,对不良的环境一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等,‎ ‎【详解】①细胞无限分裂 ③恶性增殖 ⑥易分散转移,属于细胞癌变的特点;②水分减少,体积变形④酶活性降低 ⑤色素沉着 ⑦呼吸速度减慢 ⑧膜透性增加,属于细胞衰老的特点,故②④⑤⑦⑧正确,故选A。‎ ‎10.关于细胞必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B.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正常分裂、分化和凋亡对生物体都具有积极意义 C. 细胞分化使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D. 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整个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细胞必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区别和联系。‎ ‎【详解】A、单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但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不是同步进行的,错误;‎ 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有积极意义的,都是维持整个生命体的正常运作,正确;‎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会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错误;‎ D、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都贯穿于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错误。‎ 故选B。‎ ‎【点睛】考生应注意: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11.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则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 A. 6~14厘米 B. 6~16厘米 C. 8~14厘米 D. 8~16厘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问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求出子一代显性基因的个数范围即可。‎ ‎【详解】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子代有四种基因型,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显性基因个数分别为4、3、3、2、1,棉花纤维长度分别,6+4×2=14厘米、6+3×2=12厘米、6+2×2=10厘米、6+1×2=8厘米,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涉及基因的累加效应的现象,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体细胞中含有显性基因的个数判断棉花纤维长度。‎ ‎12.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该实验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 ‎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②分别用35S、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③搅拌离心 ‎④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 ‎⑤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检测 A. ①②④③⑤ B. ②①③④⑤‎ C. ②①④③⑤ D. ②①④⑤③‎ ‎【答案】B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②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③④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⑤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检测.‎ ‎13.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共由1 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DNA上 B. 该基因复制时需要RNA聚合酶 C. 解旋时打开①部位 D. 该基因复制3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4200个 ‎【答案】D ‎【解析】‎ 该基因不一定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体DNA上,也有可能在线粒体或叶绿体DNA上,故A项错误;该基因转录时需要RNA聚合酶,B项错误;图中①部位是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的作用部位,②部位是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部位,故C项错误;已知该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2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20%,则C=G=30%,即G=30%×2000=600个,该基因复制3次,所以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600×(23-1)=4200个,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名师点睛】DNA分子复制中的相关计算 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其结果分析如下:‎ ‎(1)DNA分子数 ‎①子代DNA分子数=2n个;‎ ‎②含有亲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数=2个;‎ ‎③不含亲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数=(2n-2)个。‎ ‎(2)脱氧核苷酸链数 ‎①子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数=2n+1条;‎ ‎②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2条;‎ ‎③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2n+1-2)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①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②第n次复制所需该脱氧核苷酸数=2n个DNA分子中该脱氧核苷酸数-2n-1个DNA分子中该脱氧核苷酸数=2n·m-m·2n-1=m·(2n-2n-1)=m·2n-1。‎ ‎14.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每人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必须相等才与实际情况相符 C. 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 甲、乙重复4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答案】C ‎【解析】‎ 甲同学从Ⅰ、Ⅱ小桶中个抓取小球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然后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A正确;实验中只需保证每只桶中不同配子的数目相等即可,B错误;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C正确;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甲同学的结果为Dd占1/2,根据自由组合定律,乙同学的结果中AB占1/4,但是由于统计的次数过少,统计值和真实值差距就会较大,D错误;答案是C。‎ ‎【考点定位】遗传规律模拟实验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15.果蝇的X、Y染色体(如图)有同源区段(Ⅰ片段)和非同源区段(Ⅱ-1、Ⅱ-2片段),三个杂交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对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一 P:刚毛(♀)×截毛(♂)→F1刚毛 ‎ 杂交组合二 P:截毛(♀)×刚毛(♂)→F1刚毛(♀)∶截毛(♂)=1∶1 ‎ 杂交组合三 P:截毛(♀)×刚毛(♂)→F1截毛(♀)∶刚毛(♂)=1∶1‎ A. Ⅰ片段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 B. 通过杂交组合一,直接判断刚毛为显性性状 C. 通过杂交组合二和三,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Ⅱ-1片段 D. 减数分裂中,X、Y染色体能通过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Ⅰ片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杂交组合一亲本是刚毛和截毛,后代全部是刚毛,说明刚毛对截毛为显性性状;交组合二、杂交组合三的后代雌雄性的表现型不同,说明果蝇的刚毛、截毛的遗传是伴性遗传,由于组合二、三的亲本表现型相同,但是在后代雌雄个体上的性状不同,由此排除基因在Ⅱ-2片段上的可能;如果基因在Ⅱ-1片段上,则组合三中后代雌性应全为刚毛,而杂交结果中雌性为截毛,因此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详解】若基因位于同源区段(Ⅰ片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b)→F1刚毛(XBXb):截毛(XbYb)=1:1,性状在子代中有差别,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根据杂交组合一亲子代的表现型可以判断刚毛为显性性状,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通过杂交组合二和三,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片段)上,C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因此减数分裂中,X、Y染色体能通过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Ⅰ片段,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规律,观察题图,明确X、Y染色体同源区段存在等位基因,非同源区段无等位基因,然后根据表中杂交实验结果,结合题干要求做出判断。‎ ‎16.下面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B. 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C. 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 D. 同源染色体是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详解】同源染色体一般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B正确;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但是有的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是不同的,如X染色体与Y染色体,C正确;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来源相同,并不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因此不属于同源染色体,D错误。‎ ‎17.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下列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 B.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 C. 作为遗传物质的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形成的 D.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是否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平性关系,是否掌握它们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详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表现在:基因、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都保持完整性、独立性;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都成对存在,配子中二者又都是单独存在的;成对的基因、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都可以自由组合。故C错误,A、B、D项正确。‎ ‎【点睛】“平行”意指一定的相似性。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形成的,但是染色体并没有这样的特点。‎ ‎18.下列与图示内容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所示过程相当于图3的⑩过程,仅发生于细胞核中 B. 若图1的③中A占23%,U占25%,则相应的双链DNA片段中A占24%‎ C. 图2所示过程相当于图3的⑬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 D. 正常情况下,图3所示过程可在动植物细胞中发生的是⑨⑩⑪⑫⑬‎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图一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其中①和②为DNA链,③为RNA。‎ 分析图二:图二表示翻译过程,其中④为mRNA,⑤⑥⑦为肽链,⑧为核糖体。‎ 分析图三:⑨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⑩表示转录过程;⑪表示逆转录过程;⑫表示RNA的复制过程;⑬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图1所示过程为转录,相当于图3的⑩过程,可发生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A错误;若图一的③中A占23%,U占25%,则A+U占48%,该比值与模板链和双链DNA中A+T比值相同,则相应的双链DNA片段中A占24%,B正确;图2所示过程为翻译,相当于图3的⑬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C正确;正常情况下,图3所示过程可在动植物细胞中发生的是⑨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⑩表示转录过程;⑪表示逆转录过程;⑫表示RNA的复制过程;⑬表示翻译过程,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信息表达及中心法则示意图,考查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发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人的卵原细胞中有46个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分子的数目依次为 A. 23对、46个、92个 B. 46对、46个、92个 C. 23对、92个、92个 D. 46对、23个、46个 ‎【答案】C ‎【解析】‎ 已知人的卵原细胞中有46个染色体,即23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导致DNA含量加倍,而染色体数目不变,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92条姐妹染色单体、92个DNA分子,故选C。‎ ‎20.下列有关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B. 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 C. 性染色体在所有细胞中成对存在 D. 女儿的性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中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其它的称为常染色体,所以说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而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 ‎【详解】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的可以控制性别,但是也有不控制性别的,如控制色盲的基因,A错误;性染色体能控制性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性染色体上有控制性别的基因,B错误;性染色体在体细胞中可能成对存在,但在生殖细胞中一般不成对存在,C错误;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母亲,另一条来自父亲,D正确。‎ ‎2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CO2、血红蛋白、H+、Na+ B. 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C. 纤维蛋白原、Ca2+、呼吸氧化酶、尿素 D. 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详解】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水都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成分和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对于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2.下列图示中,能正确表示静息电位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2)形成机制是:①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能力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能力较小;②细胞膜内外离子由于Na+-K+泵的作用而呈现不均衡分布;③细胞内K+浓度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浓度大于细胞内。‎ ‎【详解】神经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K+就会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向细胞外,造成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电位变正。外正内负的电位差一方面可随K+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面,它又阻碍K+的进一步外移。最后驱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时相对稳定的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它就是静息电位,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掌握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②表示糖原的分解,因为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所以②不能在肌肉细胞中发生,故A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会使血糖含量升高,故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升高血糖浓度,促进④过程会使血糖含量降低,故C错误;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会使血糖含量降低,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24. 实验一: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实验二: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中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根据实验可推断甲、乙两物质分别是 ( )‎ A. 抗体、抗原 B. 淋巴因子、抗原 C. 抗体、淋巴因子 D. 淋巴因子、抗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效应B)细胞,可推知此物质为淋巴因子;而物质乙是从细菌中获得的,在它的作用下,机体具有了免疫能力,所以此物质应为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5.甲图表示某植物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该植物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从甲图可看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灵敏程度不同 B. 乙图中茎的背地生长与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弯曲生长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C. 乙图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10-8mol/L D. 乙图表示的现象与重力作用有关,也可从甲图中找到原因 ‎【答案】C ‎【解析】‎ 甲图中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说明了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乙图c、d都促进了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快,和植物向光性的作用机理相似。对于根来说,a侧生长素浓度较高,应大于10-8mol/L,表现为抑制生长;b侧生长素浓度较低,应小于10-8mol/L,表现为促进生长。‎ ‎26.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 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解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硝化细菌不是分解者,①错误;‎ 生产者:能利用光能或者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如大部分植物和一些光合细菌;属于自养型;② 正确;菟丝子是植物,但不是生产者,③ 错误;‎ 消费者:利用他人有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的个体,大部分的动物等;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④错误;⑤ 异养型生物还可以是分解者,错误。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种类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常见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种类 ‎27. 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A. 10千克 B. 28千克 C. 100千克 D. 280千克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可以写出三条食物链:①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千克,消耗0.5÷0.1=5(千克)植物;②植物→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25(千克)植物;③植物→羊→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0.1=250(千克)植物。所以人要增重1千克,共消耗植物280千克。‎ ‎28.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 ‎②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④ 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①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①正确; ②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②错误;③下丘脑能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正确;④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④错误。‎ ‎【考点定位】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 ‎【名师点睛】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29.当人感染感冒病毒后,病毒在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细胞因子 C. 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 吞噬细胞吞噬该病毒后能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详解】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产生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的,故A错误;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细胞因子,故B正确;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到的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故C错误;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摄取处理抗原,使其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呈递给T细胞,T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0.下列不属于人体产热器官的是( )‎ A. 肝脏 B. 骨骼肌 C. 脑 D. 汗腺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体产热途径: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散热途径:皮肤毛细血管的散热,汗液的蒸发呼气、排尿和排便等。2、人体热量有机物的氧化放能。3、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增加,故AB不符合题意;脑虽然不是最主要产热途径,但是脑部细胞也可以通过细胞呼吸产热,C不符合题意;散热器官主要靠皮肤和汗腺,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调节机理、方式、热量来源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1.细胞增殖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细胞①表示某植株(由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一个体细胞。则形成该植株的亲本属于___________倍体生物,其体细胞中一般含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 ‎(2) 细胞②是某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细胞,该细胞处于_____分裂的_____时期。‎ ‎(3) 细胞③是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的一个细胞,它的名称是__________,在产生此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可形成__________个四分体。‎ ‎(4) 柱形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4个不同时期的细胞核内相关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在图中的4个时期中,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有__________,细胞分裂图①~③中处于时期Ⅱ的是__________。‎ ‎【答案】 (1). 二 (2). 6 (3). 有丝 (4). 中 (5). 卵细胞或极体 (6). 3 (7). II、 III (8). ②‎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①: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②: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③: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染色单体,属于生殖细胞;图④:Ⅱ中b含量是c的两倍,说明a是染色体,b是DNA.Ⅰ表示正常体细胞未进行DNA复制;Ⅱ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Ⅲ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1,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1)图①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该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3条染色体,则该生物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6条染色体,属于二倍体生物。‎ ‎(2)图②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3)图③细胞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若该细胞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则其名称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图③含有3条染色体,说明该生物体细胞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则卵原细胞在分裂形成此细胞时,可形成3个四分体。‎ ‎(4)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与DNA含量之比为1:2,因此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有Ⅱ、Ⅲ;Ⅱ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因此细胞分裂图①-③中处于时期Ⅱ的是②。‎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2.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的部分生理过程,A—G表示物质,a、b、①、②、③表示反应过程。‎ ‎(1)物质C表示__________,过程a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然中断CO2的供应,光照不变,短时间内物质A_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与乳酸菌的发酵相比,图中植物细胞呼吸过程中特有的过程是_________(填数字),这些过程发生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罩内,给植物提供18O2,一段时间后,物质D中检测到18O,18O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H] (2). CO2的固定 (3). 增多 (4). 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TP的含量增多、C3的含量减少、C5的含量增多 (5). ②③ (6). 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7). ‎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a是暗反应的二氧化碳的固定,b暗反应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是C5,B是C3,C是[H],D是葡萄糖,E是[H],F是二氧化碳,G是氧气。‎ ‎【详解】(1)物质C表示[H],过程a叫做CO2的固定。‎ ‎(2)二氧化碳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的是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突然中断CO2的供应,光照不变,二氧化碳含量由高到低时,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变弱,则这个反应的反应物C5化合物消耗减少,剩余的A(C5)相对增多,C3的含量减少。‎ ‎(3)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所以植物特有的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其场所分别为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4)给植物提供18O2,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首先与[H]生成水,水可以参加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中,传给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首先和五碳化合物固定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成葡萄糖。‎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并且识记各阶段发生的场所,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3.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____________(填“隐性”或“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个体编号)。‎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____________(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____________(填个体编号)。‎ ‎【答案】 (1). 隐性 (2). Ⅲ-1、Ⅲ-3和Ⅲ-4 (3). Ⅰ-2、Ⅱ-2、Ⅱ-4 (4). Ⅲ-2‎ ‎【解析】‎ ‎(1)分析系谱图可知,表现型正常的Ⅱ-1和Ⅱ-2生了一个患病的Ⅲ-1,因此可以确定该性状为隐性性状。(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具有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的特点,并且女性不会患病.因此Ⅱ-1正常,不会生患该病的Ⅲ-1;Ⅲ-3是女性,故不会患此病;Ⅱ-3患此病,因此其儿子Ⅲ-4也应患此病。(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Ⅰ-1患病,其致病基因一定遗传给女儿,因此Ⅱ-2肯定为杂合子;又因为Ⅱ-3为该病患者,其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方,因此Ⅰ-2肯定为携带者;由于Ⅲ-3患病,其致病基因之一肯定来自于母方,因此Ⅱ-4肯定是携带者.由于Ⅱ-2肯定为杂合子,因此其所生女儿Ⅲ-2有一半的概率是杂合子。‎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通过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 ‎(1)首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 ‎①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如下图:‎ ‎②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 ‎(2)其次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①“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如下图1。‎ ‎②“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如下图2。‎ ‎(3)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①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 a.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如下图1。‎ b.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下图2。‎ ‎②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 a.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如下图1。‎ b.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下图2。‎ ‎(4)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推测 ‎①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遗传,则最可能为显性遗传病;再根据患者性别比例进一步确定,如下图:‎ ‎②如下图最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34.完成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 ‎(1)图1中缺少的过程是________(用图中文字和箭头表示), b、c、e过程中碳以________形式流动,写出图1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A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B的数值为________J/(hm2·a),C的来源有________同化的能量,水稻同化的能量至少为________J/(hm2·a)。‎ ‎(3)由图2可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大气CO2库→水稻 (2). 有机物 (3). 水稻→卷叶螟→青蛙 (4).‎ ‎ 卷叶螟同化能量 (5). 2.45´109 (6). 水稻 (7). 3.5´1010 (8).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表示稻田生态系统参与的部分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图2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详解】(1)碳元素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a)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图中明显缺少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由题意可知稻田中水稻是生产者,卷叶螟是初级消费者,其天敌青蛙是次级消费者则构成的食物链为:水稻→卷叶螟→青蛙。‎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摄食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A表示的含义:卷叶螟的同化量;B的数值为1.05×1010-(3.5×109+4.55×109)=2.45×109;卷叶螟的粪便其实根本没有被卷叶螟同化,也就是没有被吸收,没有进入到卷叶螟体内,这部分能量真正属于水稻的。由题干中的关键词“至少”,可知能量的传递效率按20%计算,所以水稻同化的能量至少为(1.05×1010-3.5×109)÷20%=3.5×1010。‎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