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92 KB
  • 2022-09-09 发布

抗震通用规范学习札记(十)— 特征周期

  抗震通用规范学习札记(十)— 特征周期

  1.特征周期的定义

  特征周期是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的简称,又称设计特征周期。

  它是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动影响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

  2.特征周期的影响因素

  与特征周期相关的主要因素有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建筑场地类别。

  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的,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世界各国的震级划分标准不尽相同。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共分9个等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约差30倍。

  超微震 < 1级;

  1级 ≤ 弱震或微震 <3级;

  3级 ≤ 有感地震 <4.5级;

  4.5级 ≤ 中强震 <6级;

  6级≤ 强震 <7级;

  7级 ≤ 大地震;

  8级 ≤ 巨大地震。

  震中距是从震中到地面上受地震破坏影响的任何一点的距离。

  根据震中距的大小,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

  地方震:震中距<100 km;

  近震:100km< 震中距<1000km;

  远震:震中距>1000 km。

  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震中区或极震区附近是地面运动最激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震中距不同时,反应谱频谱特性并不相同。周期小的波在远距离传播过程中衰减明显,来自远震影响的地震波以长周期为主,来自近震影响的地震波以短周期为主。同等烈度下、处于大震级、远震中距的柔性建筑,其震害要比中、小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得多。

  关于场地类别,《抗震通用规范学习札记(七)— 场地类别》已有讨论,不重复。

  3.设计地震分组与近震、远震的关系

  可粗略认为,设计地震分组的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设计近震,第三组为设计远震。

  我国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地区远远多于第三组。

  4.特征周期Tg与场地类别及地震分组的关系

  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GB55002-2021第4.2.2条)。

  表4.2.2-2 特征周期值(S)

设计地震分组 场地类别
I0 I1 II III IV
第一组 0.20 0.25 0.35 0.45 0.65
第二组 0.25 0.30 0.40 0.55 0.75
第三组 0.30 0.35 0.45 0.65 0.90

  场地类别越高(场地越软),Tg越大;

  地震震级越大、震中距离越远,Tg越大;

  Tg越大,地震影响系数α的平台越宽,对于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基本周期较大,计算的地震作用越大;

  设计地震第一、二、三组,分别为GB18306-2015特征周期分区(B.1图)中0.35s、0.40s、0.45区域。

  5.确定特征周期应注意的问题

  特征周期是结构抗震设计计算中,反映地震能量、传播规律及场地特性的综合指标。特征周期不同于卓越周期。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GB55002-2021第2.2.2条)。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第4.2.4条规定:处于特征周期一组的建筑场地,特征周期直接根据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确定;处于特征周期二组的建筑场地,特征周期应取一组相应场地的7/6;处于特征周期三组的建筑场地,特征周期应取一组相应场地的4/3。该规定与GB55002-2021第4.2.2条存在明显差异,应从通规。

  对场地类别及其特征周期在结构抗震设计前就应予以明确。结构设计中应特别注意位于场地类别分界线附近(相差15%的范围)时,应近插值方法确定场地特征周期(GB55002-2021第4.2.2条)。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在表4.2.2-2的基础上增加0.05s。

  • 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抗震通用规范学习札记(十)— 特征周期

  1.特征周期的定义

  特征周期是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的简称,又称设计特征周期。

  它是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动影响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

  2.特征周期的影响因素

  与特征周期相关的主要因素有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建筑场地类别。

  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的,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世界各国的震级划分标准不尽相同。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共分9个等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约差30倍。

  超微震 < 1级;

  1级 ≤ 弱震或微震 <3级;

  3级 ≤ 有感地震 <4.5级;

  4.5级 ≤ 中强震 <6级;

  6级≤ 强震 <7级;

  7级 ≤ 大地震;

  8级 ≤ 巨大地震。

  震中距是从震中到地面上受地震破坏影响的任何一点的距离。

  根据震中距的大小,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

  地方震:震中距<100 km;

  近震:100km< 震中距<1000km;

  远震:震中距>1000 km。

  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震中区或极震区附近是地面运动最激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震中距不同时,反应谱频谱特性并不相同。周期小的波在远距离传播过程中衰减明显,来自远震影响的地震波以长周期为主,来自近震影响的地震波以短周期为主。同等烈度下、处于大震级、远震中距的柔性建筑,其震害要比中、小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得多。

  关于场地类别,《抗震通用规范学习札记(七)— 场地类别》已有讨论,不重复。

  3.设计地震分组与近震、远震的关系

  可粗略认为,设计地震分组的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设计近震,第三组为设计远震。

  我国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地区远远多于第三组。

  4.特征周期Tg与场地类别及地震分组的关系

  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GB55002-2021第4.2.2条)。

  表4.2.2-2 特征周期值(S)

设计地震分组 场地类别
I0 I1 II III IV
第一组 0.20 0.25 0.35 0.45 0.65
第二组 0.25 0.30 0.40 0.55 0.75
第三组 0.30 0.35 0.45 0.65 0.90

  场地类别越高(场地越软),Tg越大;

  地震震级越大、震中距离越远,Tg越大;

  Tg越大,地震影响系数α的平台越宽,对于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基本周期较大,计算的地震作用越大;

  设计地震第一、二、三组,分别为GB18306-2015特征周期分区(B.1图)中0.35s、0.40s、0.45区域。

  5.确定特征周期应注意的问题

  特征周期是结构抗震设计计算中,反映地震能量、传播规律及场地特性的综合指标。特征周期不同于卓越周期。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GB55002-2021第2.2.2条)。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第4.2.4条规定:处于特征周期一组的建筑场地,特征周期直接根据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确定;处于特征周期二组的建筑场地,特征周期应取一组相应场地的7/6;处于特征周期三组的建筑场地,特征周期应取一组相应场地的4/3。该规定与GB55002-2021第4.2.2条存在明显差异,应从通规。

  对场地类别及其特征周期在结构抗震设计前就应予以明确。结构设计中应特别注意位于场地类别分界线附近(相差15%的范围)时,应近插值方法确定场地特征周期(GB55002-2021第4.2.2条)。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在表4.2.2-2的基础上增加0.05s。